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优秀的诗歌、文质兼美的文章都需要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在朗读中明白文章的事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曹文轩先生说:“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说现代文教学还注重朗读的环节,那么文言文教学似乎很难听到课堂的朗朗读书声。如果说初中文言文还有诵读的环节,那么高中文言文教学则似乎更是忽略了朗读对于翻译理解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的重点,然而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翻译课文,积累归纳文言基础知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先秦散文,一段段描写生动的写人叙事散文,全部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一篇篇鲜活的优秀范文成了一堆堆语言文字的堆砌。
一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朗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文言文课堂的枯燥乏味。
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师常常只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因而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效果很差。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然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太注重工具性,违背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而且过分强调翻译,减弱了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当然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翻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但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其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参考书上,把原文放在了一边。文言文一般是字少意深,有些语言无法用现代文来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文言文就失去了它的美。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文言文课堂的“翻译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词,准确断句,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实施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作为一名教师,在古文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能够把所要范读的文章背诵下来,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和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朗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1)古今有别,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和把握停顿是朗读古文最基本的要求,而字音和句读停顿则是朗读文言文的障碍,因为文言文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如果学生在朗读之前不做好准备,那么朗读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工具书,随时随地去查阅,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其次,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如果不注意正确朗读,可能影响文意的理解,所以在朗读中尤其注意古今语言的差异。
(2)正确断句,准确理解。
从古至今,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很重视句读。如果把握不好句子的停顿,很容易会错意。正确的停顿是为了准确、清楚的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是调节气息的一种方法。古时候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学生学习的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句法停顿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意思也会变化。例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意思就发生错误了。
(3)边读边译,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读出节奏感来,使语气与思想内容想适应,这是进一步的要求。然而要想达到这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就至关重要了,这就需要进行文言文的翻译。我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读,要做到“读后译,译后读”,在反复中让学生理解课文。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掌握文中意境和情感,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内容。朗读古代记叙散文,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朗读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但能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而且还能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朗读古代人物传记,他们的政绩、品德、才干令人景仰追慕,成为学生的榜样。
(4)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文的学习语感至关重要。很多学生都在抱怨:“为什么读完一篇文章后,说什么我全然不知?”“为什么一段文字有无语病我读不出来呢?”诸如此类问题,我归结为:没有语感或语感不强。那么语感从何而来呢?从反复朗读中来。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同样非诵读训练不可。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语法的异同,造成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就显得尤其必要。一篇文章尚且读得结结巴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那么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又何从谈起?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开始,熟读背诵多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自然就能提高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决非朝夕之事,一定要假以时日,要教育学生常读不懈,持之以恒,发扬古人滚雪球式的背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读书背诵的习惯。
(5)加强朗读,熟读成诵。
诵读是记忆的重要途径。学习文言文为什么要加强背诵呢,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学习文言文到底是为了什么?背诵?考试?其实这些都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学生常常苦恼,不知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由此可见诵读无形中也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适时恰当地引用古诗句,能“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人在六七岁时,熟读的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这里强调的还是一个“读”字。同样诵读可以熟练运用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写作,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地借鉴与运用也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文言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影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读,反复地咀嚼思索之后,很多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朗读法是教文言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文言文的根本之法。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少一点分析与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回到语文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说现代文教学还注重朗读的环节,那么文言文教学似乎很难听到课堂的朗朗读书声。如果说初中文言文还有诵读的环节,那么高中文言文教学则似乎更是忽略了朗读对于翻译理解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的重点,然而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翻译课文,积累归纳文言基础知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先秦散文,一段段描写生动的写人叙事散文,全部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一篇篇鲜活的优秀范文成了一堆堆语言文字的堆砌。
一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朗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文言文课堂的枯燥乏味。
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师常常只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因而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效果很差。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然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太注重工具性,违背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而且过分强调翻译,减弱了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当然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翻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但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其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参考书上,把原文放在了一边。文言文一般是字少意深,有些语言无法用现代文来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文言文就失去了它的美。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文言文课堂的“翻译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词,准确断句,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实施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作为一名教师,在古文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能够把所要范读的文章背诵下来,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和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朗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1)古今有别,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和把握停顿是朗读古文最基本的要求,而字音和句读停顿则是朗读文言文的障碍,因为文言文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如果学生在朗读之前不做好准备,那么朗读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工具书,随时随地去查阅,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其次,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如果不注意正确朗读,可能影响文意的理解,所以在朗读中尤其注意古今语言的差异。
(2)正确断句,准确理解。
从古至今,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很重视句读。如果把握不好句子的停顿,很容易会错意。正确的停顿是为了准确、清楚的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是调节气息的一种方法。古时候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学生学习的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句法停顿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意思也会变化。例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意思就发生错误了。
(3)边读边译,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读出节奏感来,使语气与思想内容想适应,这是进一步的要求。然而要想达到这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就至关重要了,这就需要进行文言文的翻译。我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读,要做到“读后译,译后读”,在反复中让学生理解课文。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掌握文中意境和情感,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内容。朗读古代记叙散文,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朗读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但能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而且还能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朗读古代人物传记,他们的政绩、品德、才干令人景仰追慕,成为学生的榜样。
(4)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文的学习语感至关重要。很多学生都在抱怨:“为什么读完一篇文章后,说什么我全然不知?”“为什么一段文字有无语病我读不出来呢?”诸如此类问题,我归结为:没有语感或语感不强。那么语感从何而来呢?从反复朗读中来。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同样非诵读训练不可。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语法的异同,造成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就显得尤其必要。一篇文章尚且读得结结巴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那么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又何从谈起?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开始,熟读背诵多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自然就能提高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决非朝夕之事,一定要假以时日,要教育学生常读不懈,持之以恒,发扬古人滚雪球式的背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读书背诵的习惯。
(5)加强朗读,熟读成诵。
诵读是记忆的重要途径。学习文言文为什么要加强背诵呢,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学习文言文到底是为了什么?背诵?考试?其实这些都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学生常常苦恼,不知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由此可见诵读无形中也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适时恰当地引用古诗句,能“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人在六七岁时,熟读的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这里强调的还是一个“读”字。同样诵读可以熟练运用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写作,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地借鉴与运用也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文言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影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读,反复地咀嚼思索之后,很多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朗读法是教文言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文言文的根本之法。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少一点分析与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回到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