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注重时间挑选出来的经典作品
我们究竟为什么读书?回望阅读的初心,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以一个读书受益者的身份,在《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辽宁人民出版社)中,用平实诚恳的语言与读者对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读书。
在书中,梁晓声对于不同阶段人群也给出了自己的阅读建议。如对于儿童,从小多读一些娱乐性的、好玩的、富有想象力的书;对于青年人,读一点儿历史书籍,不一定从源头开始读起,但至少要把近现代史读一读,至少要“了解”一些;对于中年人,要读一点儿诗歌、散文,多读一点儿性情读物;对于老年人,则要看一些青少年的读物,了解青少年在看什么书,用他们的书来跟他们交谈。
书之品类繁盛,如过江之鲫,如何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面对阅读所产生的困惑,有哪些可以解决的方法?
作家周国平以一以贯之、娓娓道来的风格,在《阅读,作为信仰》(长江文艺出版社)中给出诚恳的建议,“时间是永恒的标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没有特别偏好的方向,那么就挑选那些时间为你挑选出来的经典作品。”
周国平先生曾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在该书责任编辑、长江文艺出版社三编室主任秦文苑看来,这不是一本功利性的教大家阅读方法的书,作者采取对话的形式,与读者们一起探讨阅读中的问题,从哲学角度为读者的阅读答疑解惑。“如果说余秋雨的文字,是由一片树叶能发散到整个宇宙,那么周国平的文字,则是把宇宙中的哲思,以最简单最易懂的方式讲给读者听。”
时间可能是最好的标准。如果不知道怎么选择,那么去选择那些时间为你挑选出来的好书肯定是没错的。
2.独读书不如众读书
什么是真正的读书艺术?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读书趣味?如何达到那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出版人、作家聂震宁在新书《阅读的艺术》(作家出版社)中,告诉我们“独读书不如众读书”。
“当我们的社会把阅读当成是一种教化,当更多人以阅读为荣,以不阅读为耻,大家才会读以致乐,乐在其中,全民阅读才会持续进行下去。”聂震宁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如是说。
经过多年的阅读推广实践,聂震宁认为,开展全民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到国民阅读能力的提高上,这是务本之道。“这部书较少谈全民阅读的社会意义,主要集中在个人的阅读认知、阅读修养和阅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读者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
爱书之人、爱阅读的人,都会擁有一间属于自己书房的向往。作家的书房,对于他们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呢?以作家冯骥才为例,纵观其数十载文学生涯,书房中累积着他的情感和思考。书房里的一物一景,都被这氛围浸染,落在笔下,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是作家个体创作独有的魅力。
冯骥才在《书房一世界》(作家出版社)自序中说,对于作家,书房是其“异常独特的物质空间与纯粹自我的心灵天地”。“在此意义上,不妨把《书房一世界》看作一部浓缩的‘心灵史’。”作家出版社青春文学编辑部副主任钱英阐释道,“该书对于读者而言,或许在于丰富的人生意蕴。”
3.读书为本,读屏为辅
对于当下宅在家上网课的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们,少了些路途奔波,多了些亲子共处,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那么不妨读一读《温儒敏谈读书》(商务印书馆)。“《温儒敏谈读书》的读者,大多是语文教师、家长、学生以及那些关注语文教学、关注读书、关注时代发展与经典阅读的人。”本书策划、责任编辑李节说,“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温儒敏的话来说就是‘读书为要’。语文课首先应当重视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也是叶圣陶、朱自清等人早年大力提倡的语文教学理念。”
在网络阅读成风的新时代背景下,温儒敏呼吁大家阅读经典,守住心中“自己的园地”,还对阅读经典作品提出了建议,比如《读些基本的书,读经典》《中学生如何读鲁迅》《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读〈哈利·波特〉》等文章。李节表示:“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好好读一读,可以解决教师、家长的许多切实的焦虑和迷惑,对孩子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可以有理性的认识,支持孩子‘摸爬滚打’地读书。”
2020年春天,全国各地都在居家抗疫,人们困守一隅,数字网络阅读方式愈发凸显出其优越性,人们也更多地选择碎片化阅读。对此,聂震宁建议:“我们可以‘读书为本,读屏为辅’。说到底,比起碎片化阅读,整本书阅读还是可靠得多。”
事实上,不管是读书还是读屏,都要有所收获和成长。唯有如此,读书这件事才能坚持人生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