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这就要求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全部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创设“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参与 亲近 体验 探索 实践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的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另一学生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明明和方方,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欲望。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师之“教”变为“导” ,使教师之“教具”变为学生之“学具”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再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 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 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的周长是它的直圆 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 .” 31这个对应值。在 4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引 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 的方法。
四、开拓时空,让学生“再创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专研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走进生活,让学生实践数学
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 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见.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
[2]摘录于.教育名言荟萃
[3]见.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
【关键词】参与 亲近 体验 探索 实践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的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另一学生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明明和方方,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欲望。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师之“教”变为“导” ,使教师之“教具”变为学生之“学具”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再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 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 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的周长是它的直圆 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 .” 31这个对应值。在 4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引 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 的方法。
四、开拓时空,让学生“再创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专研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走进生活,让学生实践数学
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 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见.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
[2]摘录于.教育名言荟萃
[3]见.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4~6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