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小方块里,像一个建筑师,把最少笔画跟最多笔画的字,都放到空间一样大小的九宫格里。这时,实与虚之间,线条与点捺之间,就有了千变万化的互动。”
汉字书法的书写,曾经是祖辈们漫长一生做人处事道理参悟的启蒙。而在我出生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和汉字书法的书写完全割裂。写字只要能传达意思即可,很少有人在意这个用线条架构起来的文字,有没有视觉上美的感动。
不仅如此,长期规矩方正的硬笔书写习惯,让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懂得如何欣赏“书法之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而我只能浅薄的读懂“情文并茂”,并不懂得“章法自然、心手合一、气韵生动”的深刻。
当年,卫夫人带着年幼的王羲之认知大自然天地万物。“高峰坠石”的“点”,是石头从高处坠落的力量;“千里阵云”的“一”,是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 “万岁枯藤”的“竖”,是一枝漫长岁月里长成的老藤……
这种体悟,我从没有过。我对千变万化的生命形式的感知近乎麻木,知识领域和感觉世界极其贫乏。祖辈们握笔悬腕书写时的动静自如、吐纳有方,于我近乎玄幻。感受记忆的缺失,远甚于技巧的训练。
蒋勋说,“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卫夫人懂得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她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她的《笔阵图》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教学法,一个彻底完全的“美学教育”,不是教技巧,不是教写字,而是通过写字,回归到自身的感受去体悟生命。
习字如此,习茶如此。
在煮水瀹茶的一招一式,正如提笔书写的一笔一划;叶在水中浸润成茶,就像墨在纸上晕染成字;一杯茶里容纳的世相,与一个“永”字里含纳的书写之法共通共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正少了卫夫人的这堂美学感知教育课。
汉字书法的书写,曾经是祖辈们漫长一生做人处事道理参悟的启蒙。而在我出生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和汉字书法的书写完全割裂。写字只要能传达意思即可,很少有人在意这个用线条架构起来的文字,有没有视觉上美的感动。
不仅如此,长期规矩方正的硬笔书写习惯,让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懂得如何欣赏“书法之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而我只能浅薄的读懂“情文并茂”,并不懂得“章法自然、心手合一、气韵生动”的深刻。
当年,卫夫人带着年幼的王羲之认知大自然天地万物。“高峰坠石”的“点”,是石头从高处坠落的力量;“千里阵云”的“一”,是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 “万岁枯藤”的“竖”,是一枝漫长岁月里长成的老藤……
这种体悟,我从没有过。我对千变万化的生命形式的感知近乎麻木,知识领域和感觉世界极其贫乏。祖辈们握笔悬腕书写时的动静自如、吐纳有方,于我近乎玄幻。感受记忆的缺失,远甚于技巧的训练。
蒋勋说,“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卫夫人懂得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她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她的《笔阵图》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教学法,一个彻底完全的“美学教育”,不是教技巧,不是教写字,而是通过写字,回归到自身的感受去体悟生命。
习字如此,习茶如此。
在煮水瀹茶的一招一式,正如提笔书写的一笔一划;叶在水中浸润成茶,就像墨在纸上晕染成字;一杯茶里容纳的世相,与一个“永”字里含纳的书写之法共通共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正少了卫夫人的这堂美学感知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