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福建最清新、最有文化气息的『名片』,闽茶闻名天下。从如雷贯耳的『北乌龙』武夷岩茶到『南乌龙』安溪铁观音,从白茶的发源地到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诞生,从唯一紧压青茶漳平水仙到因奇特『兰花香』而得名的平和白芽奇兰,从拥有千年历史的福州茉莉花茶到三明等新生产茶区的后起之秀高山茶,再加上厦门的国营老茶厂,细数八闽佳茗,现如今貌似除了莆田外,其余皆有知名度高的茶或茶品牌。的确,茶不是莆田的优势,但莆田并非不产茶,在历史上,莆田仙游茶一度深受文人墨客和官宦贵胄的青睐,自宋代起就位居贡品之列。
南宋史学家郑樵《采茶行》一诗中有云:
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
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
毫无疑问,“武夷”自然说的是当时产自建州北苑,现今的闽北武夷茶,可“郑宅”是什么茶?从诗句中可知,武夷茶当时已移栽在莆田龟山,郑宅茶是否和武夷茶有关系呢?
据史料记载,唐代名僧无了禅师来到龟山开山弘法,创建龟洋庵,在荒山荆棘间开辟了18处茶寮。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审知兴茶事,赐名“龟山福清禅院”。公元933年,建州“茶神”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的茶山献给闽王,这里便成了名垂千古的北苑御茶园。那时候,以茶闻名的龟山禅院获得北苑御茶园的优良茶苗的机会很大。此后,兴化府地区开始广泛种茶,到了宋代,仙游枫林郑宅、凤山、钟山麦斜岩等地均有产出。
郑宅坐落在现今的仙游县园庄镇枫林村中,根据郑樵《采茶行》中的自注,“郑宅为先别驾公所居”。相传,“郑宅茶”由长期从事茶生产加工的郑氏兄弟将建州茶种引入枫林村,并经蔡襄学士品鉴,得以肯定,在当地被奉为祭典用茶,而后蔡襄带“郑宅茶”入京,皇帝喝后以郑姓赐封为贡茶。
清代徐昆的《遁斋偶笔》中有一段关于“郑宅茶”的概述,“郑宅茶,闽中兴化府城中郑氏所制,有茶二株,香美甲天下,虽武夷岩茶不及也。所产无几,邻近有茶十余株,味甘美,合二十株。有司先时使人谨伺之,烘焙如法,籍其数以竞贡,间有烘焙不中选者,以饷大僚。然亦无几。”显然,“郑宅茶”在当时是稀少珍贵,制法考究,品质极佳的茶,为兴化府诸茶之最,尽数以进贡之用,名扬京城。以乾隆九年六月《总管内务府奏销文件》记载为例,各地进贡茶叶多达60余种,其中的武夷茶和郑宅茶都是乾隆皇帝最为钟爱的茶类。此外,贡品的流动并不是单向的,也并非全为内廷所用,皇帝每年也会给予大量的赏赐。雍正七年,皇帝赏赐云贵总督鄂尔泰共8次,五月的赏赐即为“郑宅茶”二匣。
据《福建农业大全》记载,在明清时期,“郑宅茶”被列为福建七大名茶之一。然而,因各地贡品多样,皇帝喜好多变,以贡品之名“上位”的“郑宅茶”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而逐渐没落,甚至一度荒废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枫林村茶农率先主动从武夷山引进茶苗,把闽北乌龙茶制法带回仙游,之后又从安溪移栽茶苗,也同时学习闽南乌龙茶制法。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枫林村将两种乌龙茶技艺融会贯通,适当偏向闽南制法,形成了以园庄为代表的仙游乌龙茶,主要生产水仙、佛手品种。
莆田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郑仲阳介绍,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永春北硿华侨国营茶厂从枫林村收购的佛手和水仙茶总计达150吨,“郑宅茶”的再次回归很快得到市场认可。目前,现存年份最久的“郑宅茶”大约为20,如今大多数都是新制的茶饼或茶砖。
郑仲阳告诉记者近年来,仙游布局了多茶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形成两大茶类四大主产区,以龙华、园庄、钟山为主的铁观音、黄旦、本山乌龙茶和度尾福云6号为主的绿茶,两类茶比例为9:1,并且将仙游“郑宅茶”作为当家品牌,外销往日本、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约2000多吨,尤其是与日本的贸易,多年来基本稳定在1500吨左右。去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发展仙游茶产业,给茶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郑宅茶”已经呈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望今年内获批。
记者手记
作为历史贡茶,“郑宅茶”有它独特的地位和文化渊源,然而与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相比,它的底蕴毕竟略为单薄了些,不足以支撑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和在文化上的延展。在现阶段茶行业整体不景气之下,当务之急应是大力建设生态茶园,培育高品质茶树,不断精进制茶工艺,在创立良心品牌的基础上,以性价比高的中低档茶抢占大众市场,在“熊市”里养精蓄锐。人回草木间,茶归民生里,不是昂贵的高端茶才是好茶,只有扎根民生茶才有底气谈重振贡茶。
南宋史学家郑樵《采茶行》一诗中有云:
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
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
毫无疑问,“武夷”自然说的是当时产自建州北苑,现今的闽北武夷茶,可“郑宅”是什么茶?从诗句中可知,武夷茶当时已移栽在莆田龟山,郑宅茶是否和武夷茶有关系呢?
据史料记载,唐代名僧无了禅师来到龟山开山弘法,创建龟洋庵,在荒山荆棘间开辟了18处茶寮。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审知兴茶事,赐名“龟山福清禅院”。公元933年,建州“茶神”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的茶山献给闽王,这里便成了名垂千古的北苑御茶园。那时候,以茶闻名的龟山禅院获得北苑御茶园的优良茶苗的机会很大。此后,兴化府地区开始广泛种茶,到了宋代,仙游枫林郑宅、凤山、钟山麦斜岩等地均有产出。
郑宅坐落在现今的仙游县园庄镇枫林村中,根据郑樵《采茶行》中的自注,“郑宅为先别驾公所居”。相传,“郑宅茶”由长期从事茶生产加工的郑氏兄弟将建州茶种引入枫林村,并经蔡襄学士品鉴,得以肯定,在当地被奉为祭典用茶,而后蔡襄带“郑宅茶”入京,皇帝喝后以郑姓赐封为贡茶。
清代徐昆的《遁斋偶笔》中有一段关于“郑宅茶”的概述,“郑宅茶,闽中兴化府城中郑氏所制,有茶二株,香美甲天下,虽武夷岩茶不及也。所产无几,邻近有茶十余株,味甘美,合二十株。有司先时使人谨伺之,烘焙如法,籍其数以竞贡,间有烘焙不中选者,以饷大僚。然亦无几。”显然,“郑宅茶”在当时是稀少珍贵,制法考究,品质极佳的茶,为兴化府诸茶之最,尽数以进贡之用,名扬京城。以乾隆九年六月《总管内务府奏销文件》记载为例,各地进贡茶叶多达60余种,其中的武夷茶和郑宅茶都是乾隆皇帝最为钟爱的茶类。此外,贡品的流动并不是单向的,也并非全为内廷所用,皇帝每年也会给予大量的赏赐。雍正七年,皇帝赏赐云贵总督鄂尔泰共8次,五月的赏赐即为“郑宅茶”二匣。
据《福建农业大全》记载,在明清时期,“郑宅茶”被列为福建七大名茶之一。然而,因各地贡品多样,皇帝喜好多变,以贡品之名“上位”的“郑宅茶”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而逐渐没落,甚至一度荒废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枫林村茶农率先主动从武夷山引进茶苗,把闽北乌龙茶制法带回仙游,之后又从安溪移栽茶苗,也同时学习闽南乌龙茶制法。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枫林村将两种乌龙茶技艺融会贯通,适当偏向闽南制法,形成了以园庄为代表的仙游乌龙茶,主要生产水仙、佛手品种。
莆田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郑仲阳介绍,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永春北硿华侨国营茶厂从枫林村收购的佛手和水仙茶总计达150吨,“郑宅茶”的再次回归很快得到市场认可。目前,现存年份最久的“郑宅茶”大约为20,如今大多数都是新制的茶饼或茶砖。
郑仲阳告诉记者近年来,仙游布局了多茶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形成两大茶类四大主产区,以龙华、园庄、钟山为主的铁观音、黄旦、本山乌龙茶和度尾福云6号为主的绿茶,两类茶比例为9:1,并且将仙游“郑宅茶”作为当家品牌,外销往日本、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约2000多吨,尤其是与日本的贸易,多年来基本稳定在1500吨左右。去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发展仙游茶产业,给茶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郑宅茶”已经呈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望今年内获批。
记者手记
作为历史贡茶,“郑宅茶”有它独特的地位和文化渊源,然而与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相比,它的底蕴毕竟略为单薄了些,不足以支撑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和在文化上的延展。在现阶段茶行业整体不景气之下,当务之急应是大力建设生态茶园,培育高品质茶树,不断精进制茶工艺,在创立良心品牌的基础上,以性价比高的中低档茶抢占大众市场,在“熊市”里养精蓄锐。人回草木间,茶归民生里,不是昂贵的高端茶才是好茶,只有扎根民生茶才有底气谈重振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