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书本引路,营造班级阅读文化
“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指导,我尝试以卡通片为引路小舟,利用经典的童话故事与电子绘本,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读书成为一种兴趣,逐步营造班级阅读文化。
1.开展绘本共读,指导孩子阅读感悟。
一年级学生刚刚脱离了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当前颇流行的电子绘本图文结合且具有动感,能让学生在音乐声里随着主人公轻松遨游书海。
《妈妈心 妈妈树》讲述的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在同伴与老师的帮助下改变自我的故事。11月,我在家长开放日里与孩子们共同阅读此书。我们一起读故事,在转折处共同讨论故事情节,孩子们开始对偷走女生妈妈心的男生表现出气愤、讨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开始对这个没有妈妈照顾的男生表示同情,孩子们还从故事里了解了爸爸的爱、老师的爱及同伴的爱。
2. 利用视觉冲击,引导儿童阅读经典。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直观、灵动的卡通剧《西游记》给孩子视觉的冲击,刺激孩子的感官。我截取《黄风岭除妖》这个片段播放给孩子们看,由于事先我并未告诉他们观看的片名,孩子们边看边议论:“这是孙悟空吧?”有人探询地问。“不,这是《西游记》。”我凝神倾听,对这个“引玉”的孩子报以微笑。看完片段,我问道:“你们想知道以后的剧情吗?我介绍你们一个好方法,它既可以满足你们想了解《西游记》其他内容的需要,又不会受到父母的干涉。”随即我展示出一本精美的《西游记》绘本。孩子们见状,立刻围了上来,争着欣赏这本图书。
3.开设“神童剧场”,构建儿童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
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激励,需要同伴的欣赏与肯定。我针对低段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以“神童剧场”为载体,让学生与家长一起从事“可爱的动物”这一工作。学生带着出于对外界新事物的探究,利用网络、图书馆进行广泛的阅读,获得大量的信息。孩子通过阅读-品味-想象-再造这几个环节,给书本插上想象的双翼,营造更瑰丽的梦幻,而梦幻是孩子心灵成长不可缺少的滋润剂。
二、基于合作原理,建立融合的班集体
1.确立养成主题,指导儿童寻求团体自立。
起始班级有许多常规等待培养,班级建设的核心力量不是教师,而在于儿童。“小组”是班级里最常见的组织,儿童在小组中形成日常交往的关系,得到自我的认识与同伴的认可,逐步适应并融合于新的班集体。
2.倡导合作,指导儿童正确处理冲突。
一个班级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组成,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特性,他们朝夕相处难免会发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当,班级会因此而涣散。
现象陈述:午间休息时,小W正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下棋。小L在边上围观,他时不时地对小W的棋艺指点一番。小W不耐烦地说:“别吵行不行,我不想和你这种人玩。”话音刚落,小L怒不可遏地大声叫嚷:“我偏和你玩,就是要和你们玩。”结果棋局不欢而散。思考与对策:
每个孩子都想拥有几个真心朋友,从小L指点棋局的行为看,我推测他想与成绩优异的小W交往。由于小W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教师对他的关注较多,致使他形成一种“自我欣赏”鄙视班级中“边缘儿童”的心理。如果教师单纯地同情小L,对小W的行为加以循循善诱,或许表面上他能与学生和好如初,但是认了错的“优等儿童”并不会真正改变自己对“边缘儿童”的看法。只有营造融合的班级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L与小W的冲突。
虽然小L的学习水平不高,但是他是个热忱的孩子。我们班的书包柜门掉了下来,小L和几个孩子一起趴在地上十多分钟把柜子的螺丝拧紧。这是一个极佳的教育契机,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诚恳地说:“小L帮助我们修好了柜子,我想谢谢他为班级提供了服务。同学们,我们也用掌声来表示感谢好吗?”在响亮的掌声里,小L羞涩地低下头,脸上带着微笑。最令我高兴的是,学生在班级日记里写道:“我们班的男生虽然很调皮,但是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每次有同学跌倒,冲上去扶的总是这几个调皮鬼。”孩子们的话真挚感人,充满智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一次次促使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鞭策着我一路前行。
三、书信引路,开发家校沟通网络
班主任工作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家长、学生甚至众多家庭网络。当事件发生时,我们要与学生沟通,与家长形成默契。新生入学家长和教师之间素未谋面,尽快促成家校信任是建立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前提。
1.网络一:书信搭桥。
我在开学的第一封信里提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与人相处之道,孩子烦恼的解决等新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并且给予方法的指导。家长们在书信里与我熟识,初步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
2.网络二:多渠道交流。
基于上述思考,每周五我必定给孩子写一周评语并且告诉孩子让父母读给他们听。家校联系册成为我们探讨孩子近况的又一个中转站。短信平台和班级群的开通,让我与家长的联系更便捷。通过班级群,家委会成员主动担当课外辅导员的工作,利用假期组织孩子们进行轮滑比赛等活动;家长们在群里时常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指导,我尝试以卡通片为引路小舟,利用经典的童话故事与电子绘本,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读书成为一种兴趣,逐步营造班级阅读文化。
1.开展绘本共读,指导孩子阅读感悟。
一年级学生刚刚脱离了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当前颇流行的电子绘本图文结合且具有动感,能让学生在音乐声里随着主人公轻松遨游书海。
《妈妈心 妈妈树》讲述的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在同伴与老师的帮助下改变自我的故事。11月,我在家长开放日里与孩子们共同阅读此书。我们一起读故事,在转折处共同讨论故事情节,孩子们开始对偷走女生妈妈心的男生表现出气愤、讨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开始对这个没有妈妈照顾的男生表示同情,孩子们还从故事里了解了爸爸的爱、老师的爱及同伴的爱。
2. 利用视觉冲击,引导儿童阅读经典。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直观、灵动的卡通剧《西游记》给孩子视觉的冲击,刺激孩子的感官。我截取《黄风岭除妖》这个片段播放给孩子们看,由于事先我并未告诉他们观看的片名,孩子们边看边议论:“这是孙悟空吧?”有人探询地问。“不,这是《西游记》。”我凝神倾听,对这个“引玉”的孩子报以微笑。看完片段,我问道:“你们想知道以后的剧情吗?我介绍你们一个好方法,它既可以满足你们想了解《西游记》其他内容的需要,又不会受到父母的干涉。”随即我展示出一本精美的《西游记》绘本。孩子们见状,立刻围了上来,争着欣赏这本图书。
3.开设“神童剧场”,构建儿童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
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激励,需要同伴的欣赏与肯定。我针对低段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以“神童剧场”为载体,让学生与家长一起从事“可爱的动物”这一工作。学生带着出于对外界新事物的探究,利用网络、图书馆进行广泛的阅读,获得大量的信息。孩子通过阅读-品味-想象-再造这几个环节,给书本插上想象的双翼,营造更瑰丽的梦幻,而梦幻是孩子心灵成长不可缺少的滋润剂。
二、基于合作原理,建立融合的班集体
1.确立养成主题,指导儿童寻求团体自立。
起始班级有许多常规等待培养,班级建设的核心力量不是教师,而在于儿童。“小组”是班级里最常见的组织,儿童在小组中形成日常交往的关系,得到自我的认识与同伴的认可,逐步适应并融合于新的班集体。
2.倡导合作,指导儿童正确处理冲突。
一个班级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组成,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特性,他们朝夕相处难免会发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当,班级会因此而涣散。
现象陈述:午间休息时,小W正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下棋。小L在边上围观,他时不时地对小W的棋艺指点一番。小W不耐烦地说:“别吵行不行,我不想和你这种人玩。”话音刚落,小L怒不可遏地大声叫嚷:“我偏和你玩,就是要和你们玩。”结果棋局不欢而散。思考与对策:
每个孩子都想拥有几个真心朋友,从小L指点棋局的行为看,我推测他想与成绩优异的小W交往。由于小W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教师对他的关注较多,致使他形成一种“自我欣赏”鄙视班级中“边缘儿童”的心理。如果教师单纯地同情小L,对小W的行为加以循循善诱,或许表面上他能与学生和好如初,但是认了错的“优等儿童”并不会真正改变自己对“边缘儿童”的看法。只有营造融合的班级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L与小W的冲突。
虽然小L的学习水平不高,但是他是个热忱的孩子。我们班的书包柜门掉了下来,小L和几个孩子一起趴在地上十多分钟把柜子的螺丝拧紧。这是一个极佳的教育契机,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诚恳地说:“小L帮助我们修好了柜子,我想谢谢他为班级提供了服务。同学们,我们也用掌声来表示感谢好吗?”在响亮的掌声里,小L羞涩地低下头,脸上带着微笑。最令我高兴的是,学生在班级日记里写道:“我们班的男生虽然很调皮,但是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每次有同学跌倒,冲上去扶的总是这几个调皮鬼。”孩子们的话真挚感人,充满智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一次次促使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鞭策着我一路前行。
三、书信引路,开发家校沟通网络
班主任工作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家长、学生甚至众多家庭网络。当事件发生时,我们要与学生沟通,与家长形成默契。新生入学家长和教师之间素未谋面,尽快促成家校信任是建立一个和谐班集体的前提。
1.网络一:书信搭桥。
我在开学的第一封信里提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与人相处之道,孩子烦恼的解决等新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并且给予方法的指导。家长们在书信里与我熟识,初步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
2.网络二:多渠道交流。
基于上述思考,每周五我必定给孩子写一周评语并且告诉孩子让父母读给他们听。家校联系册成为我们探讨孩子近况的又一个中转站。短信平台和班级群的开通,让我与家长的联系更便捷。通过班级群,家委会成员主动担当课外辅导员的工作,利用假期组织孩子们进行轮滑比赛等活动;家长们在群里时常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