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博物馆认知规律、市场需要等方面分析,博物馆的参与,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博物馆为社会进步发挥了作用,而博物馆本身也在参与中得到了发展,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博物馆 教育功能参与意识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指出:现在和未来世界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的见解,去培训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在国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主要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建国以来,我国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传播科学,普及知识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还远远不够,不少知识普及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博物馆的陈列“一陈不变”,博物馆的社教千篇一律,博物馆的活动以物为主……这样的状态如何面对素质教育和终生教育。
因此,在新时期,博物馆必须主动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参与是方法,更是观念。参与既包括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对社会的参与。只要观念转变,方法就会产生。当参与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时,当参与已成为现代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进展的必要途径时,作为现代博物馆不能不重视参与。
从博物馆的认知规律来说,参与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效益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揭示,对一个陌生事物仅凭听觉,其接受率为15%;仅凭视觉,接受率为25%;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其接受率可达到65%,大大超过二者之和。这就是博物馆讲解效益的理论根据。另有研究表明,触觉接触到的信息暂存时间,比视觉长20倍,比听觉长10倍,信息暂存时间长,被加工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在观展品、听讲解的同时,加上参与,如触摸、实验、表演等,观众的接受率将大大提高。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对此有一段生动的描绘:我看了,我忘了;我听了,明白了;一动手,就记住啦!另外,参观博物馆会产生“博物馆疲劳”,即观众参观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神耗竭,注意力涣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这种疲劳不单是生理活动的结果,往往还受到心理活动的严重影响。这时,参与活动就能延缓博物馆疲劳的产生。举一种简单的办法——“先置导标”即针对展示内容和观众可能产生的困惑,预先提出问题,要求观众在参观中寻求解答。只要问题针对性强,观众一“投入”(心理兴奋)疲劳顿时忘却。由此可见,参与可以拓展和深化博物馆展示的内涵。
从满足市场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以至发展出发,也必须重视参与。当前文化市场上各种文化教育娱乐设施纷纷采用“参与”,以此争夺游客和观众,博物馆如果还死守“象牙塔”,板着面孔,自诩“阳春白雪”等着“知音”上门,那么,它将与观众渐行渐远。
在展示内容方面,以前博物馆学的观念是只展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的观点,对有争议的往往回避。现在参与的观念,有些博物馆也把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放到展示中请观众参与讨论。如对恐龙灭绝的多种看法、恐龙的冷血与热血之争、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争论在国外一些自然史博物馆的展示中已有所反映。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常采用的观众参与方式试举例如下:
a触摸展品既可以摸展架上的展品,也可另设触摸区。触摸可以满足观众触觉上的需求,广义的触摸还包括嗅觉和味觉。多种感觉综合起来,使观众兴趣增加,对展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博物馆学家指出:在观看时希望触摸展品以体验实在的质感是观众中普遍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看二维电视图像长大的一代人身上。
b先置导标其机理前文已述。除了先置导标外,还可在展项结束时用提问方式使观众检验参观效果。常用翻板按钮、转轮等方式,使观众先思考再与隐蔽处的答案对照。
c观摩或亲自操作以体会展示揭示的规律及原理。
d自我测试包括体能测试和智力测试。
e游戏和活动如拼图、做模型以及做游戏等。
在观众参与中,高科技手段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用电脑、多媒体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强烈的兴趣,获得更多的信息,而虚拟博物馆的出现,更使观众的参与达到融入情景的强烈效果。
由于把参与作为一种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传统的讲解也有了新的开拓,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灌输式,而是采取与观众平等交流、谈话,是一种启发式的讲解,这种讲解能使观众的收获更加深化。如一位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讲完老鼠的巨大危害后提问,如果把全世界的老鼠都消灭光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提问促使观众深入思考,从而对自然界的食物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思想方法上也更加辩证和全面。在展厅之外也有参与活动。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绘画比赛、冬夏令营,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的动植物领养代养活动,使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拓展、引伸,使观众的参与进入更深的层次。
参与的最成熟形式应该是“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员”。博物馆在博物馆爱好者中按一定标准发展建立博物馆之友,国外称为博物馆会员。这种会员制与一些商业和其他娱乐业的会员制一样,用权利和义务把会员与博物馆紧紧连在一起,给会员的参与以制度上的保证。博物馆之友和志愿人员参与博物馆不同层次的活动,除在展厅义务讲解服务外,还参与博物馆的收藏、文物标本的征集、捐款资助、到馆外讲演、办展、筹备并评估博物馆的展示、进行市场调查、展览反馈等。博物馆之友在参与中不但自身得到许多精神、知识、物质上的满足,博物馆也从他们那里得到人力、财力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上的信息。使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志愿人员的工作使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美国最大的波士顿邮票博物馆正式工作人员仅8名,但他们利用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志愿者,按规定来为下一年龄段孩子服务的做法,使该馆不仅教会了少儿观众基本的写信、寄信和集邮等知识,而且使孩子们从小学会合作,学会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方法,后者的影响更是十分深远的。
因此,国外博物馆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参与,十分重视博物馆会员的建设。英国有参与协会(Hands on Association),美国的全国性博物馆会员协会已是重要的非政府组织(NGO)之一,可见对社会的参与程度。
由上可见,博物馆的参与,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博物馆为社会进步发挥了作用,而博物馆本身也在参与中得到了发展,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可以说,参与是现代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显著的不同之处,也是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基本要求,是博物馆能否在现代社会立足和发展的基。
[关键词]博物馆 教育功能参与意识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指出:现在和未来世界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的见解,去培训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在国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主要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建国以来,我国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传播科学,普及知识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还远远不够,不少知识普及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博物馆的陈列“一陈不变”,博物馆的社教千篇一律,博物馆的活动以物为主……这样的状态如何面对素质教育和终生教育。
因此,在新时期,博物馆必须主动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参与是方法,更是观念。参与既包括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对社会的参与。只要观念转变,方法就会产生。当参与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时,当参与已成为现代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进展的必要途径时,作为现代博物馆不能不重视参与。
从博物馆的认知规律来说,参与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效益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研究揭示,对一个陌生事物仅凭听觉,其接受率为15%;仅凭视觉,接受率为25%;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其接受率可达到65%,大大超过二者之和。这就是博物馆讲解效益的理论根据。另有研究表明,触觉接触到的信息暂存时间,比视觉长20倍,比听觉长10倍,信息暂存时间长,被加工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在观展品、听讲解的同时,加上参与,如触摸、实验、表演等,观众的接受率将大大提高。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对此有一段生动的描绘:我看了,我忘了;我听了,明白了;一动手,就记住啦!另外,参观博物馆会产生“博物馆疲劳”,即观众参观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神耗竭,注意力涣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这种疲劳不单是生理活动的结果,往往还受到心理活动的严重影响。这时,参与活动就能延缓博物馆疲劳的产生。举一种简单的办法——“先置导标”即针对展示内容和观众可能产生的困惑,预先提出问题,要求观众在参观中寻求解答。只要问题针对性强,观众一“投入”(心理兴奋)疲劳顿时忘却。由此可见,参与可以拓展和深化博物馆展示的内涵。
从满足市场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以至发展出发,也必须重视参与。当前文化市场上各种文化教育娱乐设施纷纷采用“参与”,以此争夺游客和观众,博物馆如果还死守“象牙塔”,板着面孔,自诩“阳春白雪”等着“知音”上门,那么,它将与观众渐行渐远。
在展示内容方面,以前博物馆学的观念是只展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的观点,对有争议的往往回避。现在参与的观念,有些博物馆也把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放到展示中请观众参与讨论。如对恐龙灭绝的多种看法、恐龙的冷血与热血之争、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争论在国外一些自然史博物馆的展示中已有所反映。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常采用的观众参与方式试举例如下:
a触摸展品既可以摸展架上的展品,也可另设触摸区。触摸可以满足观众触觉上的需求,广义的触摸还包括嗅觉和味觉。多种感觉综合起来,使观众兴趣增加,对展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博物馆学家指出:在观看时希望触摸展品以体验实在的质感是观众中普遍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看二维电视图像长大的一代人身上。
b先置导标其机理前文已述。除了先置导标外,还可在展项结束时用提问方式使观众检验参观效果。常用翻板按钮、转轮等方式,使观众先思考再与隐蔽处的答案对照。
c观摩或亲自操作以体会展示揭示的规律及原理。
d自我测试包括体能测试和智力测试。
e游戏和活动如拼图、做模型以及做游戏等。
在观众参与中,高科技手段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用电脑、多媒体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强烈的兴趣,获得更多的信息,而虚拟博物馆的出现,更使观众的参与达到融入情景的强烈效果。
由于把参与作为一种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传统的讲解也有了新的开拓,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灌输式,而是采取与观众平等交流、谈话,是一种启发式的讲解,这种讲解能使观众的收获更加深化。如一位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讲完老鼠的巨大危害后提问,如果把全世界的老鼠都消灭光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提问促使观众深入思考,从而对自然界的食物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思想方法上也更加辩证和全面。在展厅之外也有参与活动。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绘画比赛、冬夏令营,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的动植物领养代养活动,使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拓展、引伸,使观众的参与进入更深的层次。
参与的最成熟形式应该是“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员”。博物馆在博物馆爱好者中按一定标准发展建立博物馆之友,国外称为博物馆会员。这种会员制与一些商业和其他娱乐业的会员制一样,用权利和义务把会员与博物馆紧紧连在一起,给会员的参与以制度上的保证。博物馆之友和志愿人员参与博物馆不同层次的活动,除在展厅义务讲解服务外,还参与博物馆的收藏、文物标本的征集、捐款资助、到馆外讲演、办展、筹备并评估博物馆的展示、进行市场调查、展览反馈等。博物馆之友在参与中不但自身得到许多精神、知识、物质上的满足,博物馆也从他们那里得到人力、财力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上的信息。使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志愿人员的工作使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美国最大的波士顿邮票博物馆正式工作人员仅8名,但他们利用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志愿者,按规定来为下一年龄段孩子服务的做法,使该馆不仅教会了少儿观众基本的写信、寄信和集邮等知识,而且使孩子们从小学会合作,学会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方法,后者的影响更是十分深远的。
因此,国外博物馆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参与,十分重视博物馆会员的建设。英国有参与协会(Hands on Association),美国的全国性博物馆会员协会已是重要的非政府组织(NGO)之一,可见对社会的参与程度。
由上可见,博物馆的参与,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博物馆为社会进步发挥了作用,而博物馆本身也在参与中得到了发展,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可以说,参与是现代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显著的不同之处,也是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基本要求,是博物馆能否在现代社会立足和发展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