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个高校舆论的起点,尤其是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们运用微博、微信等各类APP应用程序,形成了复杂的网络舆情,面对这种情况,各教师应该根据形成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解决各类高校网络舆情,消除不确定因素,保证校园建设的更好进行。本文基于“微文化”背景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策略,希望对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微文化”;高效网络舆情;特点;引导策略
引言: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内大学生以网络为桥梁,对校园内外的现象和管理所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认知和行为倾向。高兴网络舆情是在各大高校中广泛存在,并造成了一定影响的普遍现象,从其影响上来看,一方面会活跃校园气氛,促进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些突发事件,影响校园管理,同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1.自由化
网络环境本身就是开放的,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走在科技的前端,对于各类APP应用程序都使用的得心应手,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突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各种APP正是给他们打开了一个面向社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内,他们可以自由的接受、传播网络消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微博和一些论坛中更可以匿名讨论各项问题,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
2.交流化
在一个焦点事件出现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在一些言论自由的地方随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据自我意识来引导自己的行为,有相同观点的大学生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互相讨论并,并一致对外,在双方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让网络舆情更快的反映出来。
3.隐蔽化。
一般学生们常用的APP应用程序都是匿名的,不用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就像微博和论坛等,学生们在网络上可以使用不同的代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中的言论也不会受到任何现实生活中的责难,但是却在高校中广泛传播,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4.个性化。
学生在接收完义务教育进入到大学之后,在大学校园中的生活就很少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学习,班级整体性的概念被模糊,他们更喜欢投入到网络之中,在网上发现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且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发表同等言论,在行为上体现个性化。
二、提议类网络舆情,接受改进
提议类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学生们对于学校、班级管理和相关工作提出的一些提议,这些提议往往反映了现实存在的问题,有改进的必要,而且基本不掺杂自己的个人情绪,对于这种积极类型的网络舆情,应该接受并尽快落实改进措施。
学校和教师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们提出的提议进行一种接受的态度,让学生们领会到学校已关注并着手解决,在调查之后,对于一些可以实施改进的提议进行落实,树立正面形象,也能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设。具体解决方式可以建立学校的微信群或认证微博,学生们可以把自己对于学校的提议发私信或实时探讨,校方可以有专门的人员接受学生们的合理意见,并且进行回复,一旦有哪个问题学校可以落实,那么就可以在微信或微博上告知学生们,这种在网络上的互动可以让学校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而且更有责任感和亲切感,促进了各高校的发展。
三、发泄类网络舆情,疏导干预
发泄类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们用偏激的言论和行为表达和传播网络舆情,个人情绪色彩比较严重,属于消极网络舆情。学生们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和网络接触较多,学生们参与的网络信息评论和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管理方面,更多的是对于社会上问题的思考,也可能成为网络负面情绪的传染者。
网络中的一些信息会受到别有用心者的影响,让学生们的思想更加偏激,也朝着网络信息消极化的影响,这种情绪就会带到学校中来,对于一些热点问题不考究其真实性,只是人云亦云的传播,并发表一些负面言论影响事件的走向,尤其是对于一些在校园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负面信息的传播,让学生对学校产生负面印象和一定的恐慌。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和一些熟悉网络的教师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者,对于学校论坛、微信群、微博中的言论进行监控,对于在校园内的一些无稽之谈及时揭开事情的真相,以免学生们受到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让学生们在公开透明的事件中正确看待。在出现这类问题的时候,学校的做法应该是有计划的疏导干预,而不是强烈的制止,以免让学生出现逆反情绪,更加助长了对于信息的臆想,即使最后学校揭露了事情真相,学生也会有不信任的情绪。
四、需求类网络舆情,满足沟通
需求类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或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有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学校加以解决,这和提议类高校网络舆情不同的是添加了一些自己的情绪,可又不像发泄类高校网络舆情那么偏激,只是对于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往往有广泛的学生群体支持,所以这也是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学校最应该重视的一部分。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学校的态度不应该是听之任之,而是要分析学生产生某种想法的原因,满足学生们的合理需求。学生们反映的问题无外乎就是那么几种,学校的收费、后勤、管理、教学等方面是最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们的关注度高,不及时解决会演变成为发泄类高校网络舆情,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在微信群和微博、论坛等地和学生直面对话,做好学生的工作,让学生端正思想,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正常看待,也可以在平时的班会中加以讨论,公开探讨对于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困惑并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将学生们的合理想法转变成为自己的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将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不确定因素剔除。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在“微文化”背景下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应对方式来解决,正是由于APP时代的来临,学生们接受网络信息和处理网络信息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学校和各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舆情正确引导,有的放矢,配合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和谐高校建设。
参考文献:
[1]庾邦.“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广西教育,2013,23:4-5+17.
[2]李新萌.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6:86-87.
[3]陈蓉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J]. 福建电脑,2013,06:83-85.
关键词:“微文化”;高效网络舆情;特点;引导策略
引言: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内大学生以网络为桥梁,对校园内外的现象和管理所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认知和行为倾向。高兴网络舆情是在各大高校中广泛存在,并造成了一定影响的普遍现象,从其影响上来看,一方面会活跃校园气氛,促进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些突发事件,影响校园管理,同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1.自由化
网络环境本身就是开放的,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走在科技的前端,对于各类APP应用程序都使用的得心应手,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突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各种APP正是给他们打开了一个面向社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内,他们可以自由的接受、传播网络消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微博和一些论坛中更可以匿名讨论各项问题,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
2.交流化
在一个焦点事件出现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在一些言论自由的地方随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据自我意识来引导自己的行为,有相同观点的大学生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互相讨论并,并一致对外,在双方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让网络舆情更快的反映出来。
3.隐蔽化。
一般学生们常用的APP应用程序都是匿名的,不用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就像微博和论坛等,学生们在网络上可以使用不同的代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中的言论也不会受到任何现实生活中的责难,但是却在高校中广泛传播,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4.个性化。
学生在接收完义务教育进入到大学之后,在大学校园中的生活就很少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学习,班级整体性的概念被模糊,他们更喜欢投入到网络之中,在网上发现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且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发表同等言论,在行为上体现个性化。
二、提议类网络舆情,接受改进
提议类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学生们对于学校、班级管理和相关工作提出的一些提议,这些提议往往反映了现实存在的问题,有改进的必要,而且基本不掺杂自己的个人情绪,对于这种积极类型的网络舆情,应该接受并尽快落实改进措施。
学校和教师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们提出的提议进行一种接受的态度,让学生们领会到学校已关注并着手解决,在调查之后,对于一些可以实施改进的提议进行落实,树立正面形象,也能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设。具体解决方式可以建立学校的微信群或认证微博,学生们可以把自己对于学校的提议发私信或实时探讨,校方可以有专门的人员接受学生们的合理意见,并且进行回复,一旦有哪个问题学校可以落实,那么就可以在微信或微博上告知学生们,这种在网络上的互动可以让学校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而且更有责任感和亲切感,促进了各高校的发展。
三、发泄类网络舆情,疏导干预
发泄类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们用偏激的言论和行为表达和传播网络舆情,个人情绪色彩比较严重,属于消极网络舆情。学生们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和网络接触较多,学生们参与的网络信息评论和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管理方面,更多的是对于社会上问题的思考,也可能成为网络负面情绪的传染者。
网络中的一些信息会受到别有用心者的影响,让学生们的思想更加偏激,也朝着网络信息消极化的影响,这种情绪就会带到学校中来,对于一些热点问题不考究其真实性,只是人云亦云的传播,并发表一些负面言论影响事件的走向,尤其是对于一些在校园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负面信息的传播,让学生对学校产生负面印象和一定的恐慌。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和一些熟悉网络的教师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者,对于学校论坛、微信群、微博中的言论进行监控,对于在校园内的一些无稽之谈及时揭开事情的真相,以免学生们受到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让学生们在公开透明的事件中正确看待。在出现这类问题的时候,学校的做法应该是有计划的疏导干预,而不是强烈的制止,以免让学生出现逆反情绪,更加助长了对于信息的臆想,即使最后学校揭露了事情真相,学生也会有不信任的情绪。
四、需求类网络舆情,满足沟通
需求类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或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有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学校加以解决,这和提议类高校网络舆情不同的是添加了一些自己的情绪,可又不像发泄类高校网络舆情那么偏激,只是对于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往往有广泛的学生群体支持,所以这也是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学校最应该重视的一部分。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学校的态度不应该是听之任之,而是要分析学生产生某种想法的原因,满足学生们的合理需求。学生们反映的问题无外乎就是那么几种,学校的收费、后勤、管理、教学等方面是最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们的关注度高,不及时解决会演变成为发泄类高校网络舆情,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在微信群和微博、论坛等地和学生直面对话,做好学生的工作,让学生端正思想,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正常看待,也可以在平时的班会中加以讨论,公开探讨对于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困惑并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将学生们的合理想法转变成为自己的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将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不确定因素剔除。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在“微文化”背景下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应对方式来解决,正是由于APP时代的来临,学生们接受网络信息和处理网络信息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学校和各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舆情正确引导,有的放矢,配合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和谐高校建设。
参考文献:
[1]庾邦.“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广西教育,2013,23:4-5+17.
[2]李新萌.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6:86-87.
[3]陈蓉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J]. 福建电脑,2013,0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