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垃圾的处理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且它将决定我们人类今后的生存空间和时间。本文主要论述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十二五”期间处理生活垃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活垃圾 分类 处理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026 -01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其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中的第25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明确指出“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可见中央已将“垃圾处理”问题提到了相当迫切的位置上来了。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是否有了明显的改善呢?答案是“NO”!垃圾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努力和巨额投入而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其症结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本文就生活垃圾处理探讨的问题,在此提出一点浅薄的意见。
一、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其一是民众的垃圾处理意识淡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环保的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欠缺是垃圾处理的最主要问题。其实,在儿时的印象中,垃圾还是比较少的。那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勤俭持家成为普遍的生活习惯。倒垃圾之前,人们总要把其中没烧完的煤核拣出来,其余垃圾呢,烂菜叶喂鸡,橘子皮、牙膏皮、旧报纸、废铜烂铁之类平时积攒下来卖给废品收购站。虽然,那时人们的意识中尚无“环保”二字,但垃圾分类似乎做得要比现在好。如今生活富裕了,很少看见有人将橘子皮、鸡肾皮晒干卖钱,也见不到有人收牙膏皮了。偶尔可见两人同时空投,垃圾在空中犹如天女散花般飘落。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的同时,垃圾处理意识却不如当年,导致垃圾围城的问题直接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今后政府须在宣传上加大力度,同时采用强制、甚至是立法等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教会民众分类垃圾,要求民众务必进行垃圾分类。如此一来,对中小城市而言,唯有如此,方能巩固群众的卫生观念,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其二是政府的垃圾管理机制不合理。机制不合理主要是指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企业由政府管理,政府仍是城市垃圾处理唯一的管理主体,也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这阻碍了市场化的发展。
其三是政府的垃圾处理补贴机制不合理。政府对垃圾处理的补贴机制不合理。第一点我们谈到民众的垃圾处理意识淡薄,这其实怪不得民众。2002年政府虽然提倡垃圾分类收集,但垃圾分类收集目前只占16%,垃圾的混合收集仍是当前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垃圾收运方式。为何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垃圾处理企业是按照吨数获得政府补贴,它们并不希望大力推广分类回收。中国大城市的垃圾桶采取“大类模糊”的设置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日本以及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一般对垃圾桶进行详细分类,便于民众进行垃圾投放。但是中国不同。对垃圾回收企业来说,如果标准越具体,老百姓做得越好,进入回收体系的垃圾越多,需要处理的垃圾越少,它们能够获得的补贴就越少。这事实上是过去数年里垃圾分类推广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其四是政府的監督机制缺失。政府对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补贴,实际上花的是老百姓的钱。但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此外,对于许多城市大力推广焚烧项目,政府也缺乏有效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量和扩建焚烧厂,是许多城市提出的目标,然而这两个目标自相矛盾。如果垃圾都进入分类回收体系,可以焚烧的垃圾数量必然减少。如果那些大力兴建的焚烧炉最后没东西可烧了,怎么办?但目前对此提出质疑的人却寥寥无几。
二、垃圾处理相关的建议
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目前,小城镇居民很多是农转非的农民,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保护意识差。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如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的宣传以及环保团体举办环境教育讲座、展览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
其二是从源头抓起,实施垃圾分拣、减量。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焚烧的方式,中国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都是最基本的一步。理想的垃圾分类模式,应该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理。针对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每个小区设置几种垃圾箱,上面分别标有可燃垃圾、不燃垃圾、易拉罐、玻璃瓶、废书废报等字样,一些小区甚至设置废旧电池收集筐。②每个小区每栋楼设置专门的管理人,从垃圾清运费中拿出一部分费用作为这些人的工资。③为了避免有人乱扔,每家每户发放可以降解的塑料袋,上面写有该户主的名字,避免有人不分类就乱扔。并且定期检查,凡是没有使用这种塑料袋的,进行查处。④一些市中心的小区,没有地方放置更多的垃圾筐,建议居民只用一个垃圾筐,平时垃圾放在家里,到了该扔的时候再拿出来扔。⑤在居民自己分拣垃圾后,居民的垃圾清运费可少收或者不收,这样可以调动居民分拣垃圾的积极性。⑥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从小树立环保意识。⑦建议国家尽量及早立法,对居民、企业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进行规定。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其三是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案。小城镇应根据当地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及特征,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处理工艺的效率,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小城镇除了单独建垃圾处理厂外,还可以考虑区域组团模式,即几个临近的小城镇联合起来采用综合处理的工艺处理生活垃圾,这不仅节约了处理成本,而且达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目的。
其四是健全垃圾管理机制,完善城镇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从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处理、最终处置等全过程,从管理、运行、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各方面,从计划、环境、建设、财政等各部门,建立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有效加强生活垃圾处理。
其五是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并加强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监测,完善监测手段,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城镇垃圾管理法规体系是垃圾管理的主要方法,如前联邦德国制定的 《垃圾处理法》对由于玻璃容器、塑料、铅合金罐、保鲜包装品、石油及天然气制品等造成的垃圾要课以重税。我国初步建立了城镇垃圾管理的法规体系,但具体条文并不全面,可操作性不强,应尽快予以完善。
三、结 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一重大的决策,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想,国民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结果。不仅如此,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如果没有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那么我们生存的空间,乃至整个地球将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一个巨大的垃圾桶;如果没有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那么我们的地球将一直被废渣尘土覆盖,人们将再也无法生存、呼吸;如果没有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看见金灿灿的太阳,我们的生活会失去希望。
参考文献:
[1]齐海山,苏万明,王飞航.垃圾围村:新农村建设软肋调查[J]. 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0(9).
[2]杨文武,李婉玲.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 人民论坛,2011(8).
[关键词]:生活垃圾 分类 处理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026 -01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其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中的第25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中明确指出“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可见中央已将“垃圾处理”问题提到了相当迫切的位置上来了。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是否有了明显的改善呢?答案是“NO”!垃圾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努力和巨额投入而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其症结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本文就生活垃圾处理探讨的问题,在此提出一点浅薄的意见。
一、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其一是民众的垃圾处理意识淡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环保的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欠缺是垃圾处理的最主要问题。其实,在儿时的印象中,垃圾还是比较少的。那时,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勤俭持家成为普遍的生活习惯。倒垃圾之前,人们总要把其中没烧完的煤核拣出来,其余垃圾呢,烂菜叶喂鸡,橘子皮、牙膏皮、旧报纸、废铜烂铁之类平时积攒下来卖给废品收购站。虽然,那时人们的意识中尚无“环保”二字,但垃圾分类似乎做得要比现在好。如今生活富裕了,很少看见有人将橘子皮、鸡肾皮晒干卖钱,也见不到有人收牙膏皮了。偶尔可见两人同时空投,垃圾在空中犹如天女散花般飘落。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的同时,垃圾处理意识却不如当年,导致垃圾围城的问题直接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今后政府须在宣传上加大力度,同时采用强制、甚至是立法等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教会民众分类垃圾,要求民众务必进行垃圾分类。如此一来,对中小城市而言,唯有如此,方能巩固群众的卫生观念,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其二是政府的垃圾管理机制不合理。机制不合理主要是指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企业由政府管理,政府仍是城市垃圾处理唯一的管理主体,也是主要的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这阻碍了市场化的发展。
其三是政府的垃圾处理补贴机制不合理。政府对垃圾处理的补贴机制不合理。第一点我们谈到民众的垃圾处理意识淡薄,这其实怪不得民众。2002年政府虽然提倡垃圾分类收集,但垃圾分类收集目前只占16%,垃圾的混合收集仍是当前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垃圾收运方式。为何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垃圾处理企业是按照吨数获得政府补贴,它们并不希望大力推广分类回收。中国大城市的垃圾桶采取“大类模糊”的设置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日本以及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一般对垃圾桶进行详细分类,便于民众进行垃圾投放。但是中国不同。对垃圾回收企业来说,如果标准越具体,老百姓做得越好,进入回收体系的垃圾越多,需要处理的垃圾越少,它们能够获得的补贴就越少。这事实上是过去数年里垃圾分类推广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其四是政府的監督机制缺失。政府对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补贴,实际上花的是老百姓的钱。但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此外,对于许多城市大力推广焚烧项目,政府也缺乏有效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量和扩建焚烧厂,是许多城市提出的目标,然而这两个目标自相矛盾。如果垃圾都进入分类回收体系,可以焚烧的垃圾数量必然减少。如果那些大力兴建的焚烧炉最后没东西可烧了,怎么办?但目前对此提出质疑的人却寥寥无几。
二、垃圾处理相关的建议
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目前,小城镇居民很多是农转非的农民,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保护意识差。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如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的宣传以及环保团体举办环境教育讲座、展览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
其二是从源头抓起,实施垃圾分拣、减量。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焚烧的方式,中国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都是最基本的一步。理想的垃圾分类模式,应该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理。针对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每个小区设置几种垃圾箱,上面分别标有可燃垃圾、不燃垃圾、易拉罐、玻璃瓶、废书废报等字样,一些小区甚至设置废旧电池收集筐。②每个小区每栋楼设置专门的管理人,从垃圾清运费中拿出一部分费用作为这些人的工资。③为了避免有人乱扔,每家每户发放可以降解的塑料袋,上面写有该户主的名字,避免有人不分类就乱扔。并且定期检查,凡是没有使用这种塑料袋的,进行查处。④一些市中心的小区,没有地方放置更多的垃圾筐,建议居民只用一个垃圾筐,平时垃圾放在家里,到了该扔的时候再拿出来扔。⑤在居民自己分拣垃圾后,居民的垃圾清运费可少收或者不收,这样可以调动居民分拣垃圾的积极性。⑥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从小树立环保意识。⑦建议国家尽量及早立法,对居民、企业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进行规定。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其三是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案。小城镇应根据当地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及特征,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处理工艺的效率,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小城镇除了单独建垃圾处理厂外,还可以考虑区域组团模式,即几个临近的小城镇联合起来采用综合处理的工艺处理生活垃圾,这不仅节约了处理成本,而且达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目的。
其四是健全垃圾管理机制,完善城镇垃圾管理法规体系。从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处理、最终处置等全过程,从管理、运行、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各方面,从计划、环境、建设、财政等各部门,建立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有效加强生活垃圾处理。
其五是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并加强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监测,完善监测手段,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城镇垃圾管理法规体系是垃圾管理的主要方法,如前联邦德国制定的 《垃圾处理法》对由于玻璃容器、塑料、铅合金罐、保鲜包装品、石油及天然气制品等造成的垃圾要课以重税。我国初步建立了城镇垃圾管理的法规体系,但具体条文并不全面,可操作性不强,应尽快予以完善。
三、结 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一重大的决策,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想,国民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结果。不仅如此,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如果没有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那么我们生存的空间,乃至整个地球将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一个巨大的垃圾桶;如果没有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那么我们的地球将一直被废渣尘土覆盖,人们将再也无法生存、呼吸;如果没有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看见金灿灿的太阳,我们的生活会失去希望。
参考文献:
[1]齐海山,苏万明,王飞航.垃圾围村:新农村建设软肋调查[J]. 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0(9).
[2]杨文武,李婉玲.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 人民论坛,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