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大学不断深化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并衍生出多种大学转型范式。应用型大学、创业型大学表现突出,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想等角度可对两者进行比较。
关键词:大学转型;应用型大学;创业型大学
一、大学转型与大学转型范式
“转型”一词多运用在社会发展领域,包括组织转型、制度转型等,具体指结构、体制和思想方面的转变。转型是内发性的,也受外部环境影响,强调在原有机体基础上对已有体制、形象和发展方向的改变,是阶段性、过程式的,需要不断完善。大学转型必须以内发性转型为根本导向,以外部环境为依托,切合内外部因素,一起推动转型成功。同时,大学转型不应是大学的独角戏,应博取社会系统其他主体的支持与积极参与。
范式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结构所勾勒出的模型,具有示范作用。大学转型是复杂的机体,系统的来看,其范式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方面包括大学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定位;中观方面包括大学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学术与行政确权等;微观方面包括具体的教学、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构建等。
19世纪初,普法战争失败后,德意志开始重视大学发展,大学第一次转型得以展开。洪堡筹办柏林大学,他的新理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科研结合”占据市场,但也备受争议。纽曼坚持认为大学只能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真知的探寻,根本目的在于自由教育、培养绅士[1]。但是这并未阻挡大学发展潮流,洪堡理念取得了实际效果。
大学第二次转型源于威斯康星思想,预示着大学挥别“象牙塔”。二战后,世界各地大学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向亦引起争议,认识论强调大学里知识是唯一通行证;政治论认为大学应与外界互通。服务社会功能的有力辩护来自德里克·博克,他认为大学垄断了很多资源,理应承担自己的义务—回馈社会[2]。
如何使得大学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能引领社会发展,是大学转型面临的挑战。德国推动自然科学发展,顺利将传统大学转型为近代研究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影响,遂成功将德国式大学转型成社会服务型研究大学。
二、应用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的比较
应用型大学、创业型大学两种范式是现代大学转型的重要标杆。应用型大学具有地域服务性特征;利用优势学科、优势平台展开教学与部分研究工作推动产学研合作进程;创业型大学服务全局,具备以下特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3]。同时,两者亦具有一些共性:一是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二是大学和其他组织保持非零和博弈,优势互补,各有相对独立性;三是大学的自反性,大学应该作出自我调整,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4]。实践过程中,二者有些许区别,并未被高等教育主导者很好理解,导致一些大学盲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从以下几个角度可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而为大学发展决策提供借鉴。
(一)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所遵循的理论和观念,是大学办学思想的精髓与目标所在
应用型大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教学、服务社会为主要特征。这里面突出“为主”,并不排斥应用型本科的部分研究生教育、科研探索职能[5]。创业型大学大都是研究型大学,注重科学研究,兼具本科生教学,以科研为根基,通过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大学服务竞争力。总之,两种范式在大学发展理念上,都注重服务社会,区别在于创业型大学偏重以研究提升服务能力,而应用型大学侧重教学以丰富学生专业技能知识。
(二)办学定位是指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名位、位置
高等教育宏观分层,有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性大学类型和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层次;中观分层指大学自身定位,是服务区域还是服务国家、服务国际化;微观分层指大学学科与专业定位。应用型大学存在发展瓶颈,应定位于本科生教育、以教学为主、服务区域发展,发展特色学科、建设好特色专业。而创业型大学起点高,应定位于研究生培养、以科研为主、服务国家和国际化、发展综合性学科和优势专业,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三)办学思想涵盖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等
两种范式应该遵循一致的教育目的。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差异,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培训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大学是实用人才培养,注重生产技能培养。
(四)办学思路是大学运行的具体条理脉络,指引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思维活动
大学办学思路有典型性发展、重点发展、全面发展。应用型大学一般是新建地方院校,由专科升格本科,教学水平有限,应该采取典型性发展模式,办好特色学科和专业。创业型大学基础良好,大都是研究型大学,具备全面发展本能。对少许创业型大学,也可采取重点发展路径,集中发展部分学科和专业,并适时拓展其他学科。
(五)办学模式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产学研模式为主,实现大学与企业的互动。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官产学为主,埃兹科维茨构造了政府—大学—企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三螺旋结构,探究大学转型与外部动态关系。
三、对我国大学转型的反思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发展以高素质人才培养、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大学发展规模不断增大,大学自主权和知识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当然,在大学发展布局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盲目发展、趋同发展。为此,大学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定位的前提是如何分类,这是大学发展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大学分类是大学间的分工,每所大学各司其职。我国大学分类,按培养定位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按培养层次分为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大学[6]。大学办学不应该千篇一律,应敲定自己的坐标,突出自己的风格。 第二,捋顺高等教育系统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大学发展不仅惠及大学自身,政府、市场也获得利益。市场获得所需人才,政府通过大学人才培养实现了对公民受教育权的承诺。三者构成一条利益链,呈现三角形的协调模式,每个角代表一种模式的极端和另外两种模式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代表三种成分的不同程度结合[7]。政府和市场应该尊重并赋予大学学术自由。市场应该为大学发展提供物质、信息资源支持和人才需求导向。大学自身应该加强科学管理,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和知识成果转化,最重要的是构建大学发展文化体系,谋求大学发展。
第三,坚守大学使命,捍卫大学荣誉。大学的使命是大学价值的根本性体现,也是捍卫大学荣誉的潜在动因。现代大学转型深受市场经济影响,高等教育市场化愈演愈烈,大学在转型中应该坚持公益性。大学教师及科研人员在教学科研中出现学术腐败、追逐名利等恶劣行径,这使得社会成员对大学神圣地位产生质疑。这是对大学转型的警示,大学职能不能只偏向社会服务,还应该注重知识教学与传授、人才智能与品质培养、学术科研探索。
现代大学发展处于困境与危机中,源于大学使命越来越复杂。大学和政府、市场及其他部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大学发展势头已经在衰落。但作为一个历经沧桑的现代化组织系统,大学的独立性依然存在,其承载的使命和责任依然清晰。虽然大学不再是知识集成、科技攻关的唯一机构,但大学仍然是社会系统中,最能把工业需求、技术和市场力量与公民需求相联系的机构[8]。大学转型和大学发展相始终,是可续性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大学转型的金科玉律是:知识探索应该具有实用性,不仅能助推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培育。大学转型必须以知识探索、科研攻关、社会服务为基本职能,依托自身的内发力,寻求政府、企业的合作,脚踏实地地迈出每一步。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6]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7]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8] (美)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大学转型;应用型大学;创业型大学
一、大学转型与大学转型范式
“转型”一词多运用在社会发展领域,包括组织转型、制度转型等,具体指结构、体制和思想方面的转变。转型是内发性的,也受外部环境影响,强调在原有机体基础上对已有体制、形象和发展方向的改变,是阶段性、过程式的,需要不断完善。大学转型必须以内发性转型为根本导向,以外部环境为依托,切合内外部因素,一起推动转型成功。同时,大学转型不应是大学的独角戏,应博取社会系统其他主体的支持与积极参与。
范式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结构所勾勒出的模型,具有示范作用。大学转型是复杂的机体,系统的来看,其范式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方面包括大学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定位;中观方面包括大学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学术与行政确权等;微观方面包括具体的教学、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构建等。
19世纪初,普法战争失败后,德意志开始重视大学发展,大学第一次转型得以展开。洪堡筹办柏林大学,他的新理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科研结合”占据市场,但也备受争议。纽曼坚持认为大学只能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真知的探寻,根本目的在于自由教育、培养绅士[1]。但是这并未阻挡大学发展潮流,洪堡理念取得了实际效果。
大学第二次转型源于威斯康星思想,预示着大学挥别“象牙塔”。二战后,世界各地大学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向亦引起争议,认识论强调大学里知识是唯一通行证;政治论认为大学应与外界互通。服务社会功能的有力辩护来自德里克·博克,他认为大学垄断了很多资源,理应承担自己的义务—回馈社会[2]。
如何使得大学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能引领社会发展,是大学转型面临的挑战。德国推动自然科学发展,顺利将传统大学转型为近代研究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影响,遂成功将德国式大学转型成社会服务型研究大学。
二、应用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的比较
应用型大学、创业型大学两种范式是现代大学转型的重要标杆。应用型大学具有地域服务性特征;利用优势学科、优势平台展开教学与部分研究工作推动产学研合作进程;创业型大学服务全局,具备以下特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3]。同时,两者亦具有一些共性:一是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二是大学和其他组织保持非零和博弈,优势互补,各有相对独立性;三是大学的自反性,大学应该作出自我调整,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4]。实践过程中,二者有些许区别,并未被高等教育主导者很好理解,导致一些大学盲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从以下几个角度可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而为大学发展决策提供借鉴。
(一)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所遵循的理论和观念,是大学办学思想的精髓与目标所在
应用型大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教学、服务社会为主要特征。这里面突出“为主”,并不排斥应用型本科的部分研究生教育、科研探索职能[5]。创业型大学大都是研究型大学,注重科学研究,兼具本科生教学,以科研为根基,通过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大学服务竞争力。总之,两种范式在大学发展理念上,都注重服务社会,区别在于创业型大学偏重以研究提升服务能力,而应用型大学侧重教学以丰富学生专业技能知识。
(二)办学定位是指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名位、位置
高等教育宏观分层,有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性大学类型和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层次;中观分层指大学自身定位,是服务区域还是服务国家、服务国际化;微观分层指大学学科与专业定位。应用型大学存在发展瓶颈,应定位于本科生教育、以教学为主、服务区域发展,发展特色学科、建设好特色专业。而创业型大学起点高,应定位于研究生培养、以科研为主、服务国家和国际化、发展综合性学科和优势专业,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三)办学思想涵盖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等
两种范式应该遵循一致的教育目的。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差异,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培训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大学是实用人才培养,注重生产技能培养。
(四)办学思路是大学运行的具体条理脉络,指引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思维活动
大学办学思路有典型性发展、重点发展、全面发展。应用型大学一般是新建地方院校,由专科升格本科,教学水平有限,应该采取典型性发展模式,办好特色学科和专业。创业型大学基础良好,大都是研究型大学,具备全面发展本能。对少许创业型大学,也可采取重点发展路径,集中发展部分学科和专业,并适时拓展其他学科。
(五)办学模式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产学研模式为主,实现大学与企业的互动。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官产学为主,埃兹科维茨构造了政府—大学—企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三螺旋结构,探究大学转型与外部动态关系。
三、对我国大学转型的反思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发展以高素质人才培养、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大学发展规模不断增大,大学自主权和知识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当然,在大学发展布局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盲目发展、趋同发展。为此,大学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定位的前提是如何分类,这是大学发展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大学分类是大学间的分工,每所大学各司其职。我国大学分类,按培养定位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按培养层次分为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大学[6]。大学办学不应该千篇一律,应敲定自己的坐标,突出自己的风格。 第二,捋顺高等教育系统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大学发展不仅惠及大学自身,政府、市场也获得利益。市场获得所需人才,政府通过大学人才培养实现了对公民受教育权的承诺。三者构成一条利益链,呈现三角形的协调模式,每个角代表一种模式的极端和另外两种模式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代表三种成分的不同程度结合[7]。政府和市场应该尊重并赋予大学学术自由。市场应该为大学发展提供物质、信息资源支持和人才需求导向。大学自身应该加强科学管理,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和知识成果转化,最重要的是构建大学发展文化体系,谋求大学发展。
第三,坚守大学使命,捍卫大学荣誉。大学的使命是大学价值的根本性体现,也是捍卫大学荣誉的潜在动因。现代大学转型深受市场经济影响,高等教育市场化愈演愈烈,大学在转型中应该坚持公益性。大学教师及科研人员在教学科研中出现学术腐败、追逐名利等恶劣行径,这使得社会成员对大学神圣地位产生质疑。这是对大学转型的警示,大学职能不能只偏向社会服务,还应该注重知识教学与传授、人才智能与品质培养、学术科研探索。
现代大学发展处于困境与危机中,源于大学使命越来越复杂。大学和政府、市场及其他部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大学发展势头已经在衰落。但作为一个历经沧桑的现代化组织系统,大学的独立性依然存在,其承载的使命和责任依然清晰。虽然大学不再是知识集成、科技攻关的唯一机构,但大学仍然是社会系统中,最能把工业需求、技术和市场力量与公民需求相联系的机构[8]。大学转型和大学发展相始终,是可续性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大学转型的金科玉律是:知识探索应该具有实用性,不仅能助推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培育。大学转型必须以知识探索、科研攻关、社会服务为基本职能,依托自身的内发力,寻求政府、企业的合作,脚踏实地地迈出每一步。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6]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7]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8] (美)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