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高校受到其办学劣势的影响,教育方式和教学科研条件均比较落后。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前途,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校、地区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为例,结合其科研创新素质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从构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外部环境、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经费投入三方面提出了针对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
科研创新素质大学生地方高校胡锦涛同志讲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和科研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三创教育正逐渐成为大学教育新的增长点。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以吉首大学的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为例,探讨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的途径。
一、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现状分析
位于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的吉首大学,是地方高校的典型代表之一。吉首大学的办学受种种区位劣势的影响,如特殊地域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困难等等,学校生源群体普遍处于弱势)有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达到43%)。然而,多年来,吉首大学坚持“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为目标,针对湖南湘西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具有学校自身鲜明特色的专业。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98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拥有了一个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和一个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专业于2010年被评为吉首大学校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2年被评为吉首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点已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依托该学科点,已建有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生态学”湖南省重点学科、与企业合作建有“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生态学”硕士学位点,目前已在师资队伍、学科条件、学科方向等方面取得卓越进展。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方面特色鲜明、意义重大,研究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学生人数每年约100人左右。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民族地区现状,学、研、产相结合,积极争取相关资源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并给予经费保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1-表3分别列出了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创新获奖等情况。 二、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受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劣势的影响,教育方式和教学科研条件均比较落后。在以教学活动为主导的背景下,科研创新意识不强,科研创新观念落后,大多数老师把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在研究生上而忽略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调查发现,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75%的学生认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学院对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的重视和宣传不够,缺乏本科生科研创新工作管理,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本科生开放,许多专业教师不进行科研或者为了评职称简单进行一些科研,科研氛围不浓厚,学生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会。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也不会主动进行科研,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才能对科研有初步感性认识。因此,虽然现在学校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列入了学生的培养计划,但是由于学生和老师对科研创新的认识不足而造成大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缺乏主动性。
2.科研创新活动不受重视
组织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新活动,有助于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每年9月期间会定期开展学术活动节科研创新系列活动,但涉及到环境类专业的科研创新活动规模偏小,参与人数不多,活动方式少且单一,活动内容简单。同时,相关活动的组织管理往往采取临时性的、分散的和多头的管理方式,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由于多数科技活动为学生“自导自演”,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技术教师的学术引导,使得相关活动缺乏足够含金量,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方面没有产生强烈的影响力。学院目前没有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的管理机构,也缺乏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管理制度,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缺乏长期规划和组织。
3.学生科研经费投入很少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省级科研平台,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和该校现实条件的限制,科研创新观念落后,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放在研究生上,而忽略了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由于缺乏对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系统管理,对学生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缺乏,相关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学生开放,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最多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部分学生甚至连科研基本方法都没有掌握。学院许多学生社团、协会的相关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真正和科研主题有关的社团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数量很少,不受重视,严重制约了环境类专业科研创新活动的发展。 三、促进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建议
1.构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
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长期性,在教学中将科研融入其中,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首先,在制订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主动设置一些与科研原理、方法等有关的课程,逐步引导开展一些需要学生主动研究的实验课程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具有科研性质的实验、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校外的实习基地的课程见习以及校内的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针对高年级的学生,通过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进而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强教学改革,改革实验内容,整合学院其他专业的实验资源和教师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增加综合性、创新型的实验。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建立新的评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式。改变以前单纯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模式,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逐个或分组进行撰写论文、答辩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最后,在毕业设计方面,设置导师组,强化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论证,使得题目与实际结合,要求学生查阅前沿文献,掌握最新科研动态和新的思维模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外部环境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要成立由院系领导牵头,环境系、教务办和学工办参与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培养该专业科研创新素质。在该领导机构的直接领导下,首先,积极组织开展针对环境类专业的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会,并要求学生和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科研方法、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使学生在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中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次,制订环境类专业的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院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评价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自身的科研工作,不断地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调动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动性。
3.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经费投入
除了利用吉首大学设立的校级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还应有效地利用学院自身的学科平台经费,设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可组织院内专家、指导教师成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定、审核、指导和监督。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系应加强该专业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直接管理,了解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科研任务量完成情况、实验进展情况、科研小组活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地方企业的经费支持,组织开展各种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环保产品设计大赛、环保知识竞赛、环境污染源调查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通过成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技开发部、研发中心、科技创业园等经济实体来创建科研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结合,在校外建立项目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科研实践空间,获取更广阔的经费支持渠道。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障该专业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志宵,陆升合,吴玉先,等.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4-87.
[2]李洪波,杨道建,杜明拴.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97-99.
科研创新素质大学生地方高校胡锦涛同志讲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和科研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三创教育正逐渐成为大学教育新的增长点。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以吉首大学的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为例,探讨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的途径。
一、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现状分析
位于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的吉首大学,是地方高校的典型代表之一。吉首大学的办学受种种区位劣势的影响,如特殊地域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困难等等,学校生源群体普遍处于弱势)有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达到43%)。然而,多年来,吉首大学坚持“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为目标,针对湖南湘西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具有学校自身鲜明特色的专业。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98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拥有了一个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和一个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专业于2010年被评为吉首大学校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2年被评为吉首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点已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依托该学科点,已建有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生态学”湖南省重点学科、与企业合作建有“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生态学”硕士学位点,目前已在师资队伍、学科条件、学科方向等方面取得卓越进展。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方面特色鲜明、意义重大,研究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学生人数每年约100人左右。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民族地区现状,学、研、产相结合,积极争取相关资源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并给予经费保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1-表3分别列出了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创新获奖等情况。 二、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受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劣势的影响,教育方式和教学科研条件均比较落后。在以教学活动为主导的背景下,科研创新意识不强,科研创新观念落后,大多数老师把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在研究生上而忽略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调查发现,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75%的学生认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学院对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的重视和宣传不够,缺乏本科生科研创新工作管理,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本科生开放,许多专业教师不进行科研或者为了评职称简单进行一些科研,科研氛围不浓厚,学生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会。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也不会主动进行科研,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才能对科研有初步感性认识。因此,虽然现在学校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列入了学生的培养计划,但是由于学生和老师对科研创新的认识不足而造成大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缺乏主动性。
2.科研创新活动不受重视
组织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新活动,有助于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每年9月期间会定期开展学术活动节科研创新系列活动,但涉及到环境类专业的科研创新活动规模偏小,参与人数不多,活动方式少且单一,活动内容简单。同时,相关活动的组织管理往往采取临时性的、分散的和多头的管理方式,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由于多数科技活动为学生“自导自演”,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技术教师的学术引导,使得相关活动缺乏足够含金量,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方面没有产生强烈的影响力。学院目前没有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的管理机构,也缺乏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管理制度,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缺乏长期规划和组织。
3.学生科研经费投入很少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省级科研平台,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和该校现实条件的限制,科研创新观念落后,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放在研究生上,而忽略了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由于缺乏对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系统管理,对学生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缺乏,相关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学生开放,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最多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部分学生甚至连科研基本方法都没有掌握。学院许多学生社团、协会的相关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真正和科研主题有关的社团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数量很少,不受重视,严重制约了环境类专业科研创新活动的发展。 三、促进吉首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建议
1.构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
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长期性,在教学中将科研融入其中,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首先,在制订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主动设置一些与科研原理、方法等有关的课程,逐步引导开展一些需要学生主动研究的实验课程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具有科研性质的实验、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校外的实习基地的课程见习以及校内的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针对高年级的学生,通过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进而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强教学改革,改革实验内容,整合学院其他专业的实验资源和教师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增加综合性、创新型的实验。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建立新的评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式。改变以前单纯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模式,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逐个或分组进行撰写论文、答辩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最后,在毕业设计方面,设置导师组,强化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论证,使得题目与实际结合,要求学生查阅前沿文献,掌握最新科研动态和新的思维模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外部环境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专业要成立由院系领导牵头,环境系、教务办和学工办参与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培养该专业科研创新素质。在该领导机构的直接领导下,首先,积极组织开展针对环境类专业的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会,并要求学生和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科研方法、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使学生在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中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次,制订环境类专业的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院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评价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自身的科研工作,不断地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调动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动性。
3.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经费投入
除了利用吉首大学设立的校级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还应有效地利用学院自身的学科平台经费,设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可组织院内专家、指导教师成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创新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定、审核、指导和监督。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系应加强该专业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直接管理,了解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科研任务量完成情况、实验进展情况、科研小组活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地方企业的经费支持,组织开展各种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环保产品设计大赛、环保知识竞赛、环境污染源调查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通过成立环境类专业本科学生科技开发部、研发中心、科技创业园等经济实体来创建科研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结合,在校外建立项目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科研实践空间,获取更广阔的经费支持渠道。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障该专业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志宵,陆升合,吴玉先,等.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4-87.
[2]李洪波,杨道建,杜明拴.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