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运动疗法结合针灸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6月共收治的68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采用运动疗法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患儿症状的改善,疗效显著。
关键词:运动疗法;针灸;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
小儿脑性瘫痪是从妊娠期至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的一种非进行行脑损伤及发育缺陷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有运动障碍、癫痫、感觉障碍等,治疗难度较大,给患儿本身、家庭及社会造带来巨大困扰[1]。我院对本次收治的部分脑瘫患儿给予了运动疗法与针灸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详情作如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68例患儿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体质量2.5~7.2kg,平均体质量4.2±1.3kg;瘫痪部位:35例四肢瘫,13例三肢瘫,9例双瘫,6例偏瘫,5例截瘫。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在性别、瘫痪部位、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灸治疗,具体如下。⑴头针。选取针刺穴位,包括顶中线、枕上正中线、顶旁线、枕下旁线等,行智三针、四神针与颞三针。若为痉挛型,不宜采取强刺激手法,徐动型不宜留针。用捻转法,频率以90~180次/min为宜,每隔5分钟捻针1次,使患者产生针感,留针约15分钟,隔日1次,连续7次为一疗程。⑵体针。痉挛型:取天宗、外关、风市、承山等穴位;弛缓型:手三里、血海、命门及绝骨等穴位;手足徐动型:风池、太冲、外关、曲池及三阴交等穴位;共济失调型:取风池、翳风、四神聪、绝骨等穴位。隔天进针1次,连续进针10次,休息半个月,针刺1个月为一疗程。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运动疗法,包括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法、感觉统合治疗法、Vojta法上田法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持续1个小时,治疗3~4个月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症状、体征及发育顺序等密切观察与记录,评定两组的疗效。。
1.4疗效评定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对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共分为3个等级:75~100分为轻度障碍,50~75分为中度障碍,0~49分为重度障碍[2]。发育顺序基本正常,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有显著改善,降低的级别在2个以上,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活动自如,即为显效;发育顺序有提高,肌张力有所改善,降低1个级别,肢体运动功能与异常姿势有所改善,即为有效;未达到上述任一标准,即为无效[3]。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资料用表示,组间分别用和t检验,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病情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18例显效,13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10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组的各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患儿及家庭、社会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于小儿脑瘫,国外以运动疗法为主,国内注重与传统医学的结合[4]。运动疗法主要是针对脑瘫遗留的感觉、运动等障碍与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训练,旨在通过长时间反复刺激,以达到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功效[5]。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头针刺激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大脑皮质缺血状态,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及再生;体针刺激则有利于各穴位的互相呼应,从而促使各气血融汇、贯通,以改善出现的各种脑瘫症状。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治疗组实施了针灸与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结果2.1可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1.18%,远远高出对照组的70.59%,两组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这说明针灸与运动疗法相结合,能够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有效改善了患儿的症状与体征,效果显著。从结果2.2中则可得知,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这说明针灸与运动疗法结合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儿脑部血液供应,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大大提高了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与针灸结合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减轻患儿的痛苦,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龙涛,高华利,孙健,陆纯.针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02):113-116.
[2]赵斌,高晶,薛晶晶.109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06):76-77.
[3]雷勝龙,姚宝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04):307-309.
[4]冯燕华,陈爽,孙武权,衡庆鑫,王峻良.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粗大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02):115-118.
[5]杨娟,雷婷,罗旭,甘韵.浅析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作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05):75-77.
关键词:运动疗法;针灸;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
小儿脑性瘫痪是从妊娠期至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的一种非进行行脑损伤及发育缺陷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有运动障碍、癫痫、感觉障碍等,治疗难度较大,给患儿本身、家庭及社会造带来巨大困扰[1]。我院对本次收治的部分脑瘫患儿给予了运动疗法与针灸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详情作如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68例患儿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体质量2.5~7.2kg,平均体质量4.2±1.3kg;瘫痪部位:35例四肢瘫,13例三肢瘫,9例双瘫,6例偏瘫,5例截瘫。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在性别、瘫痪部位、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灸治疗,具体如下。⑴头针。选取针刺穴位,包括顶中线、枕上正中线、顶旁线、枕下旁线等,行智三针、四神针与颞三针。若为痉挛型,不宜采取强刺激手法,徐动型不宜留针。用捻转法,频率以90~180次/min为宜,每隔5分钟捻针1次,使患者产生针感,留针约15分钟,隔日1次,连续7次为一疗程。⑵体针。痉挛型:取天宗、外关、风市、承山等穴位;弛缓型:手三里、血海、命门及绝骨等穴位;手足徐动型:风池、太冲、外关、曲池及三阴交等穴位;共济失调型:取风池、翳风、四神聪、绝骨等穴位。隔天进针1次,连续进针10次,休息半个月,针刺1个月为一疗程。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运动疗法,包括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法、感觉统合治疗法、Vojta法上田法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持续1个小时,治疗3~4个月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症状、体征及发育顺序等密切观察与记录,评定两组的疗效。。
1.4疗效评定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对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共分为3个等级:75~100分为轻度障碍,50~75分为中度障碍,0~49分为重度障碍[2]。发育顺序基本正常,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有显著改善,降低的级别在2个以上,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活动自如,即为显效;发育顺序有提高,肌张力有所改善,降低1个级别,肢体运动功能与异常姿势有所改善,即为有效;未达到上述任一标准,即为无效[3]。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资料用表示,组间分别用和t检验,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病情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18例显效,13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10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组的各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患儿及家庭、社会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于小儿脑瘫,国外以运动疗法为主,国内注重与传统医学的结合[4]。运动疗法主要是针对脑瘫遗留的感觉、运动等障碍与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训练,旨在通过长时间反复刺激,以达到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功效[5]。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头针刺激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大脑皮质缺血状态,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及再生;体针刺激则有利于各穴位的互相呼应,从而促使各气血融汇、贯通,以改善出现的各种脑瘫症状。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治疗组实施了针灸与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结果2.1可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1.18%,远远高出对照组的70.59%,两组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这说明针灸与运动疗法相结合,能够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有效改善了患儿的症状与体征,效果显著。从结果2.2中则可得知,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这说明针灸与运动疗法结合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儿脑部血液供应,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大大提高了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与针灸结合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减轻患儿的痛苦,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龙涛,高华利,孙健,陆纯.针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02):113-116.
[2]赵斌,高晶,薛晶晶.109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06):76-77.
[3]雷勝龙,姚宝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04):307-309.
[4]冯燕华,陈爽,孙武权,衡庆鑫,王峻良.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粗大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02):115-118.
[5]杨娟,雷婷,罗旭,甘韵.浅析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作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0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