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进步的内在动力除了经济政治等核心要素外,还包括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文化反省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觉意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作为中、日两国近代化的第一个范式,都是在西方坚船利炮威慑下被迫反省与自觉的结果。本文试图从文化反省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二者作些探讨。
【关键词】中体西用;和魂洋才;反省;自觉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美梦被无情打破,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在屈辱中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都是在维护本民族凝聚力的前提下对西方文明的一种折中回应,表面上二者看似一样,但实质却大为不同。中体西用有着很明显的本末、道器之说,它强调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为基准对西方文明进行取舍。而和魂洋才则表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它着重强调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即所谓的“以汉土圣贤道德仁义之教为经,以西洋艺术诸科学为纬。”二者经纬交织,互相平等,不分主次。同是属于东方文化圈的中日两国,为什么会作出如此大相径庭的文化选择,本文将从文化反省和文化自觉的视角进行一些分析。
1 文化反省的逻辑进程不同
文化反省有一个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心理表层结构的反省
作为文化心理的风尚层,它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风尚、道德风尚、习俗、生活样式等表征于社会生活面的心理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来势汹汹并未在中国引起多大共鸣,西方坚船利炮的震响未能撼醒上层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莺莺燕燕之风在宫廷之中依然盛行。举国上下官场腐败、民气低落,国人的冷漠麻痹程度令人心寒。只有少数启蒙思想家意识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器物等物态文化的先进性,并主张向之学习,这些人后来成为中体西用的主力军,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化心理表层结构的反思仅限于物质层面;反观日本,当他们一直崇拜和模仿的儒家蓝本文化在与西方文明搏击中惨败时,他们惊诧了怀疑了,人们开始积极向西方文明上下求索。特别是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国门的洞开,西方的科技文化随之而来,日本又掀起了一股“洋学”热,其狂热程度与德川吉宗时代的“兰学”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之势,“几百年沿袭下来的行为模式被无情地抛弃在一边,一瞬之间从武士发髻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壮举而进入到了近代。”
1.2 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反省
作为文化心理的最高层,它是观念层的升华,也是人们由文化自在到文化自为的质变过程。这时人们已经能够重新审视支配自己的情感、意志、行为的本民族文化,并提高到自我意识上来。与此同时,人们不在停留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批判,更注重于两种文化优劣互补的甄别以至融合。由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是农桑文化基础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是为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服务的,代表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西用只能局限于中体的范围内。旧有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精神支柱仍然完好无损、相互支撑,国民仍日受于孔孟之道而不觉,即使是先进的启蒙思想家也不能逾越儒家文化的樊篱。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反思仍处于真空期;由于欧洲文明的核心乃是对于人的信仰,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和魂洋才作为明治维新的文化纲领,在汲取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用本民族传统的群体观念,吸收了西方的个体意识,形成了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各得其所的优良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所代表的两种近代化文化模式,在文化反省方面的姿态是迥然不同的。中体西用仅有物质层面的反省,而这种反省必须附和于中体;和魂洋才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反省,而且这种反省进一步升华到制度、精神文明的层次。
2 文化反省的制約因素不同
为什么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在文化反省的广度以及深度方面不一呢?主要是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
2.1 新生产方式的作用及旧社会的崩溃程度
新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旧社会的崩溃程度决定着先觉者的数量和质量。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帝国主义的压制障碍了中国早期经济的近代化,国家经济的主体依然是自然经济,清政府虽然风雨飘摇但政权依然稳固;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一些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对传统的小农经济冲击,而且通过倒幕运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洋务运动只有少数参差不齐的改革派,而明治维新则有大批的高质量改革家。
2.2 传统的文化心理氛围影响
传统的文化心理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于文化反省的抗拒和化解程度。晚清时期的中国边境辽阔,民族融合呈现出复杂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贯穿于国家和社会的各个角落,限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圈固有的封闭性使其形成了文化独大的民族心态。因此,当西学东渐进入中国之际,国人仍然冷漠以对,就像孟子所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反观日本,它有独一无二的民族大和民族,有独一无二的神人一体的天皇崇拜信仰。虽然隶属于华夏文化圈,但日本则更凸显出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作为华夏文化圈的一份子,日本更类似于一个文化点游离于华夏文化圈表面。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使其既可以大规模的吸收外来文化,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因此,当1853年日本国门洞开时,他们中先觉者很快从以文化道德的优劣区别华夷名分的国际观,转变到以实力征服或被征服的弱肉强食的国际观上来,和魂汉才随之转化为和魂洋才。
3 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人们通过文化反省的途径认识到了旧文化的衰落以及新文化的必然产生,并为之付出行动。文化反省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途径,文化自觉是文化反省的归宿和目的。文化反省的深度与广度和文化自觉的深度与广度成正比,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反省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才形成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两种不同的文化自觉。然而,综观历史,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日本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是由于其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为其后期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
参考文献
[1]郑毅.日本“无条件投降论”质疑[J].日本问题研究,1994(02).41-44.
[2]高亚彪.在民族灵魂的深处[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63.
作者单位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1450
文化进步的内在动力除了经济政治等核心要素外,还包括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文化反省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觉意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作为中、日两国近代化的第一个范式,都是在西方坚船利炮威慑下被迫反省与自觉的结果。本文试图从文化反省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二者作些探讨。
【关键词】中体西用;和魂洋才;反省;自觉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美梦被无情打破,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在屈辱中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都是在维护本民族凝聚力的前提下对西方文明的一种折中回应,表面上二者看似一样,但实质却大为不同。中体西用有着很明显的本末、道器之说,它强调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为基准对西方文明进行取舍。而和魂洋才则表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它着重强调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即所谓的“以汉土圣贤道德仁义之教为经,以西洋艺术诸科学为纬。”二者经纬交织,互相平等,不分主次。同是属于东方文化圈的中日两国,为什么会作出如此大相径庭的文化选择,本文将从文化反省和文化自觉的视角进行一些分析。
1 文化反省的逻辑进程不同
文化反省有一个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心理表层结构的反省
作为文化心理的风尚层,它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风尚、道德风尚、习俗、生活样式等表征于社会生活面的心理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来势汹汹并未在中国引起多大共鸣,西方坚船利炮的震响未能撼醒上层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莺莺燕燕之风在宫廷之中依然盛行。举国上下官场腐败、民气低落,国人的冷漠麻痹程度令人心寒。只有少数启蒙思想家意识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器物等物态文化的先进性,并主张向之学习,这些人后来成为中体西用的主力军,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化心理表层结构的反思仅限于物质层面;反观日本,当他们一直崇拜和模仿的儒家蓝本文化在与西方文明搏击中惨败时,他们惊诧了怀疑了,人们开始积极向西方文明上下求索。特别是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国门的洞开,西方的科技文化随之而来,日本又掀起了一股“洋学”热,其狂热程度与德川吉宗时代的“兰学”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之势,“几百年沿袭下来的行为模式被无情地抛弃在一边,一瞬之间从武士发髻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壮举而进入到了近代。”
1.2 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反省
作为文化心理的最高层,它是观念层的升华,也是人们由文化自在到文化自为的质变过程。这时人们已经能够重新审视支配自己的情感、意志、行为的本民族文化,并提高到自我意识上来。与此同时,人们不在停留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批判,更注重于两种文化优劣互补的甄别以至融合。由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是农桑文化基础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是为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服务的,代表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西用只能局限于中体的范围内。旧有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精神支柱仍然完好无损、相互支撑,国民仍日受于孔孟之道而不觉,即使是先进的启蒙思想家也不能逾越儒家文化的樊篱。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反思仍处于真空期;由于欧洲文明的核心乃是对于人的信仰,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和魂洋才作为明治维新的文化纲领,在汲取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用本民族传统的群体观念,吸收了西方的个体意识,形成了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各得其所的优良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所代表的两种近代化文化模式,在文化反省方面的姿态是迥然不同的。中体西用仅有物质层面的反省,而这种反省必须附和于中体;和魂洋才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反省,而且这种反省进一步升华到制度、精神文明的层次。
2 文化反省的制約因素不同
为什么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在文化反省的广度以及深度方面不一呢?主要是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
2.1 新生产方式的作用及旧社会的崩溃程度
新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旧社会的崩溃程度决定着先觉者的数量和质量。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帝国主义的压制障碍了中国早期经济的近代化,国家经济的主体依然是自然经济,清政府虽然风雨飘摇但政权依然稳固;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一些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对传统的小农经济冲击,而且通过倒幕运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洋务运动只有少数参差不齐的改革派,而明治维新则有大批的高质量改革家。
2.2 传统的文化心理氛围影响
传统的文化心理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于文化反省的抗拒和化解程度。晚清时期的中国边境辽阔,民族融合呈现出复杂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贯穿于国家和社会的各个角落,限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圈固有的封闭性使其形成了文化独大的民族心态。因此,当西学东渐进入中国之际,国人仍然冷漠以对,就像孟子所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反观日本,它有独一无二的民族大和民族,有独一无二的神人一体的天皇崇拜信仰。虽然隶属于华夏文化圈,但日本则更凸显出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作为华夏文化圈的一份子,日本更类似于一个文化点游离于华夏文化圈表面。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使其既可以大规模的吸收外来文化,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因此,当1853年日本国门洞开时,他们中先觉者很快从以文化道德的优劣区别华夷名分的国际观,转变到以实力征服或被征服的弱肉强食的国际观上来,和魂汉才随之转化为和魂洋才。
3 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人们通过文化反省的途径认识到了旧文化的衰落以及新文化的必然产生,并为之付出行动。文化反省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途径,文化自觉是文化反省的归宿和目的。文化反省的深度与广度和文化自觉的深度与广度成正比,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反省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才形成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两种不同的文化自觉。然而,综观历史,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日本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是由于其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为其后期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
参考文献
[1]郑毅.日本“无条件投降论”质疑[J].日本问题研究,1994(02).41-44.
[2]高亚彪.在民族灵魂的深处[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63.
作者单位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