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统整相关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共同组成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基于此,微课应该突出鲜明的信息化特征,同时还要体现“具而微”的教学特点。综观当前的微课教学,存在着种种教学设计的误区。
一是教师唱“独角戏”。微课课时短,通常只有5-10分钟,这决定它的教学内容不能纷繁复杂。因此,微课的设计应精准简洁,教学过程应完整精简。然而,目前常见的微课类型是教师主讲型,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参与不充分,有的教师真的把微课上成了“独角课”。教师不考虑学情,又缺乏教学智慧,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
二是忽视过程化的教学,缺乏学习方法的辅导。为了所谓的效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短平快”,恨不得把所有的结论一股脑地都灌输给学生。这样做,忽视了学生要在激发中感悟和建构知识的学习需求,忽视了所讲授知识的巩固、提升和运用等。
三是过分追求教学视频的制作效果。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视频的介入使得微课的教学更易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和展现情境。多媒体将文本、课件、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集成展现,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过分追求教学视频的制作效果,过分突出技术化的画面、声音和动感,有喧宾夺主之嫌。
针对以上误区,我就如何有效开展微课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学情设计微课
微课的设计,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目中有人,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微课。即使是由教师主讲的微课,教师也不要唱成了“独角戏”,而应该从实际学情入手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师应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困惑点和障碍点,为微课的设计找好切入点。例如,设计《西西弗的神话》的微课,课前的预习要求学生完成文本的自读,初步分析西西弗的工作状态和性格特点。学生的作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细致、具体的分析,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等。一个学生的作业如下:
“西西弗紧张着身体”“痛苦扭曲着脸”“抖动的肩膀”,以上是西西弗推石头的画面,我从中读出:西西弗是以痛苦、迷茫、绝望甚至是麻木的状态来进行劳动的。
因为缺少对文本语言的具体分析,导致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本,把西西弗的坚毅抗争错误地理解成了“绝望”和“麻木”。针对暴露的实际问题,微课就要从评价、修改这则作业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感受形象,进一步梳理和思考“荒谬的英雄”形象的典型意义。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帮助学生修正了错误的认识,促进了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切实把学生带出学习的误区,带入思想和思维的高地。
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即便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宝贵的第一手教学资源。教师在微课设计中要从实际学情出发,侧重从“学”的角度来授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将微课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转变。
注重教学的过程
微课的教学内容以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为重点,而对于司空见惯的“知识”这个词语的内涵,却是现在的教师必须下功夫去了解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以及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或者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要通过个人亲身的经验、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长期的积累而掌握,只能在行动中展现,是情境性的和个性化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中感悟和建构。由此可见,微课即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教学,也应强调教学的过程化,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简单肤浅地去验证理论、推出结论。
1.营造教与学的情境
微课教学在本质上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都应重视学科性质,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开展学习。微课的设计应提供一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化的学科教学情境。
例如,北京版教材红色经典专题中的《红色英雄》一课,最初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逐一列举江姐、许云峰、杨子荣等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的英雄精神。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在简单地堆叠材料,未能紧扣文本走进文本深处,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对话交流上,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典型语文课。修改后的教学思路做了充分的调整:先是设计走进文本,分析同一部小说中的几位英雄的形象,再比较几篇小说中各自不同的英雄本色,接下来再学习分享《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经历以及价值观,最后引发学生对当代英雄观的认识和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认识到“每个英雄具有风采各异的个性与特质。同样是视死如归,许云峰在奔赴刑场时喝令特务‘前面带路’,表现出庄严慷慨的英雄气概;江姐赴义时整容换装,表现出雍容自若、温婉庄重的英勇气节”。修改后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情境中展开对文本的深度体验和多元解读,保障了充盈的语文学习收获。
2.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微课教学要授之以“渔”,传之以“术”。就语文教学而言,微课也应帮助学生搭建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以《云致秋的能说会道》微课为例,在品读云致秋“说”的精彩语段之后,教师做如下的总结:
云致秋特别能说会道,他的语言趣味最得北京人说话艺术的精神,透着独特的京味儿。这种独特的京味儿来自:情感色彩浓烈的人称代词,丰富生动的口语语汇,活脱脱的歇后语、惯用语,生动形象的修辞词语,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传达出了特有的亲热、鲜活、明快、爽脆、圆熟、风趣、幽默的“京味儿”。
此环节详细地指明人称代词、口语语汇、歇后语、惯用语、修辞词语等语文知识的应用及效果,让学生在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后,再次巩固和应用这些鉴赏语言的方法,既收获到“显性知識”,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3.铺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开发实施基于项目的教学,为学生铺设从合作探究到自主发现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解决问题,合作开展探究式活动,从中提升学习、探究能力。
比如,在京味小说专题的微课中,教师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把《辘轳把儿胡同9号》与《寻访‘画儿韩’》《云致秋行状》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京味语言的不同风格。之所以安排这个核心问题,是考虑到京味小说专题中多篇小说都呈现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开展比较、鉴赏、思考和探究。学生既可以研究画儿韩的“就这点本事也上我这儿来打苍蝇吃吗”的讽刺,也可以分析云致秋的“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的自嘲,但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这些精彩的语句归纳概括中提升对京味语言的认识呢?预测到学生的阅读反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很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笼统的认识。因此,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重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习运用阅读、比较、推断、归纳等方法,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最终认识到京味儿语言的幽默节制、大俗大雅等特色,从而得出较高水平的专题性的认识。
如此设计的微课,让学生可以在精心铺设的探究之路中实现“自主发现”,收获知识和经验,从而有效地提升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
精简多媒体形象及画面
微课教学常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和展现情境,但是,教师在制作视频过程中不必过多地关注画面、声音等外在的冲击力,在运用多媒体上要少而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把功夫下在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共鸣上。在红色经典专题设计中,如果这样使用多媒体:先播放江姐被押赴刑场的电影片段,配以《红梅赞》歌曲,在声电光色演示的情境中,教师开始对江姐的英雄形象进行分析,那么,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分析得再精彩恐怕也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内容转移到电影情境中了。喧宾夺主的做法不仅偏离了语文课堂的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满足于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BB14078)
编輯 肖佳晓
一是教师唱“独角戏”。微课课时短,通常只有5-10分钟,这决定它的教学内容不能纷繁复杂。因此,微课的设计应精准简洁,教学过程应完整精简。然而,目前常见的微课类型是教师主讲型,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参与不充分,有的教师真的把微课上成了“独角课”。教师不考虑学情,又缺乏教学智慧,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
二是忽视过程化的教学,缺乏学习方法的辅导。为了所谓的效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短平快”,恨不得把所有的结论一股脑地都灌输给学生。这样做,忽视了学生要在激发中感悟和建构知识的学习需求,忽视了所讲授知识的巩固、提升和运用等。
三是过分追求教学视频的制作效果。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视频的介入使得微课的教学更易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和展现情境。多媒体将文本、课件、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集成展现,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过分追求教学视频的制作效果,过分突出技术化的画面、声音和动感,有喧宾夺主之嫌。
针对以上误区,我就如何有效开展微课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学情设计微课
微课的设计,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目中有人,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微课。即使是由教师主讲的微课,教师也不要唱成了“独角戏”,而应该从实际学情入手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师应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困惑点和障碍点,为微课的设计找好切入点。例如,设计《西西弗的神话》的微课,课前的预习要求学生完成文本的自读,初步分析西西弗的工作状态和性格特点。学生的作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细致、具体的分析,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等。一个学生的作业如下:
“西西弗紧张着身体”“痛苦扭曲着脸”“抖动的肩膀”,以上是西西弗推石头的画面,我从中读出:西西弗是以痛苦、迷茫、绝望甚至是麻木的状态来进行劳动的。
因为缺少对文本语言的具体分析,导致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本,把西西弗的坚毅抗争错误地理解成了“绝望”和“麻木”。针对暴露的实际问题,微课就要从评价、修改这则作业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感受形象,进一步梳理和思考“荒谬的英雄”形象的典型意义。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帮助学生修正了错误的认识,促进了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切实把学生带出学习的误区,带入思想和思维的高地。
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即便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宝贵的第一手教学资源。教师在微课设计中要从实际学情出发,侧重从“学”的角度来授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将微课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转变。
注重教学的过程
微课的教学内容以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为重点,而对于司空见惯的“知识”这个词语的内涵,却是现在的教师必须下功夫去了解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以及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或者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要通过个人亲身的经验、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长期的积累而掌握,只能在行动中展现,是情境性的和个性化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中感悟和建构。由此可见,微课即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教学,也应强调教学的过程化,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简单肤浅地去验证理论、推出结论。
1.营造教与学的情境
微课教学在本质上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都应重视学科性质,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开展学习。微课的设计应提供一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化的学科教学情境。
例如,北京版教材红色经典专题中的《红色英雄》一课,最初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逐一列举江姐、许云峰、杨子荣等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的英雄精神。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在简单地堆叠材料,未能紧扣文本走进文本深处,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对话交流上,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典型语文课。修改后的教学思路做了充分的调整:先是设计走进文本,分析同一部小说中的几位英雄的形象,再比较几篇小说中各自不同的英雄本色,接下来再学习分享《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经历以及价值观,最后引发学生对当代英雄观的认识和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认识到“每个英雄具有风采各异的个性与特质。同样是视死如归,许云峰在奔赴刑场时喝令特务‘前面带路’,表现出庄严慷慨的英雄气概;江姐赴义时整容换装,表现出雍容自若、温婉庄重的英勇气节”。修改后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情境中展开对文本的深度体验和多元解读,保障了充盈的语文学习收获。
2.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微课教学要授之以“渔”,传之以“术”。就语文教学而言,微课也应帮助学生搭建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以《云致秋的能说会道》微课为例,在品读云致秋“说”的精彩语段之后,教师做如下的总结:
云致秋特别能说会道,他的语言趣味最得北京人说话艺术的精神,透着独特的京味儿。这种独特的京味儿来自:情感色彩浓烈的人称代词,丰富生动的口语语汇,活脱脱的歇后语、惯用语,生动形象的修辞词语,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传达出了特有的亲热、鲜活、明快、爽脆、圆熟、风趣、幽默的“京味儿”。
此环节详细地指明人称代词、口语语汇、歇后语、惯用语、修辞词语等语文知识的应用及效果,让学生在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后,再次巩固和应用这些鉴赏语言的方法,既收获到“显性知識”,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3.铺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开发实施基于项目的教学,为学生铺设从合作探究到自主发现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解决问题,合作开展探究式活动,从中提升学习、探究能力。
比如,在京味小说专题的微课中,教师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把《辘轳把儿胡同9号》与《寻访‘画儿韩’》《云致秋行状》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京味语言的不同风格。之所以安排这个核心问题,是考虑到京味小说专题中多篇小说都呈现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开展比较、鉴赏、思考和探究。学生既可以研究画儿韩的“就这点本事也上我这儿来打苍蝇吃吗”的讽刺,也可以分析云致秋的“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的自嘲,但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这些精彩的语句归纳概括中提升对京味语言的认识呢?预测到学生的阅读反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很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笼统的认识。因此,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重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习运用阅读、比较、推断、归纳等方法,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最终认识到京味儿语言的幽默节制、大俗大雅等特色,从而得出较高水平的专题性的认识。
如此设计的微课,让学生可以在精心铺设的探究之路中实现“自主发现”,收获知识和经验,从而有效地提升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
精简多媒体形象及画面
微课教学常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和展现情境,但是,教师在制作视频过程中不必过多地关注画面、声音等外在的冲击力,在运用多媒体上要少而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把功夫下在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共鸣上。在红色经典专题设计中,如果这样使用多媒体:先播放江姐被押赴刑场的电影片段,配以《红梅赞》歌曲,在声电光色演示的情境中,教师开始对江姐的英雄形象进行分析,那么,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分析得再精彩恐怕也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内容转移到电影情境中了。喧宾夺主的做法不仅偏离了语文课堂的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满足于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BB14078)
编輯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