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生活材料,撰写充实文章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ydm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鼓励考生要灵活运用文笔,多写关注社会现实和身边生活,叙写真我体验认识和抒发真我思想感情的作文,让写作真正成为抒写自己真实体验、感悟、心灵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不管将来作文阅卷标准怎么变化,都会万无一失。
  实际上,高考前考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素材,但如何妙用这些鲜活的生活材料,让自己的文章充实感人呢?在此以今年高考满分作文为例,提出两种妙用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引进原生态生活素材,注入真情实感
  所谓的“原生态”,就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原汁原味的生活经历,尽可能的保留生活的原型,不过于拔高或过多的艺术加工,不是从别人的文章中进行段落截取和拼凑。高考作文要呼唤“真情作文”,就是鼓励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取材,并且能够对鲜活的生活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阐发出自己真实而不世俗的见解和观点。
  任何人十几年的生活经历都不会一帆风顺,哪怕是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也总会有伤痛、离别、寂寞、孤独的感受,也会有各种感情的纠葛,回忆生活中的若干细节,加入个人的情感和情境的虚设,总有一番别样的情味在其中,这种情感包含了个人的经历与体验,是一种人生的提炼,总是会打动读者的。
  我们试看2011年江苏卷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中的一篇记述“杀鸡”内容的记叙散文。
  “咯咯咯……”刚进家门,便被一阵嘹亮的鸡鸣吸引。
  高考时我可是个国宝,每周杀一只鸡是少不了的。我走进卫生间,准备看一眼这个遇难者。
  本文选材从开篇来看很精练明确,就是告诉了我们,面临高考,家中每周给作者杀一只鸡来滋补身体,作者带着怜悯同情的心态来仔细地看这只鸡。很平常的生活素材,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在注入作者的情感思想后,文字就跳荡不凡了。试看作者的结尾文字。
  他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果然,他不是一只平庸的鸡。
  妈妈还在催促我下楼去追。而我脑海中却浮现出他此前的身影:出众的外貌,漂亮的黑羽。他不同于寻常野鸡,临终前,拒绝与同伴一般等待死亡。他选择挣扎,更不同于麻木的家鸡。厨房中响亮的长鸣,绝美的一跃,为他赢得了生的机会。
  他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拒绝了平庸,超越了平凡。他属于自然。他本该离去。对于他,我只有敬意。
  由于这只鸡不甘于死亡,不甘于束手就擒,最后竟然逃离,引发了作者的敬意和情思,字里行间也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在对比中,作者看到了拼搏的精神和超越凡俗平庸的品格,名为写鸡,实则写人,也寓含做人也要拒绝平庸,只要拼搏绝处也可逢生的道理。什么是原生态的素材?这就是。作者行文中充满真情实感,文笔生动幽默,寓意鲜明,能够把鲜活的素材精心提升和深化。这也应了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二、独特角度观察生活素材,注重细节描写
  笔者特别推崇两篇课文:一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二是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因为两篇文章都用平时的语言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情感,在于他们视角的独特和细节描写的生动。史铁生在走进地坛时听到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的声音,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作家那种澄澈的心境,他在用心与自然对话,从自然界竞相生长的动态中,感受生命的涌动,那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的感悟,在笔者笔下自然流出。贾平凹在写自己诸多的不是中,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天下母亲同样的心:梅李留到彻底腐烂了,也舍不得倒去,只想留给不回家的孩儿吃。这种细节手法的深刻体会,也必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生活真谛,对生命和人间情感的理解。
  还是看2011年江苏卷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中记述“杀鸡”内容的记叙散文。作者带着怜悯和同情的心在看即将面临杀戮和死亡的野鸡时,视角独特细腻,情感浓郁,细节描写就很到位,也从中看出作者的特别之处。比如:
  他是一只不普通的鸡。
  浑身乌亮,却又透着光泽,不似那些灰黄的土鸡。他的尾翅长而整齐,黑色的羽毛中点缀着些红,像个神气的黑将军,配着红缨,更显英武。不过任他再有能耐,等待他的还是斩首。想到这里,我有些为他惋惜,这只野鸡本该在森林、草原上过着自由的生活。
  他看我进来,安静了会儿,似打量着我,却不同于其他的鸡,只缩着脖子,逆来顺受之样。
  他开始挣扎,尽管双腿被绑,他还是尽力迈开步子、扑着双翅,在卫生间里上蹿下跳。奋力一跃,前行一大步,想快跑时又被绳子带倒。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又起来,做好冲刺的姿势,准备新一次失败。
  黑将军啊黑将军,认命吧!还是和其他的鸡一般,接受现实,庸庸常常地享受一下生命中最后的安宁吧,何必如此费力不讨好呢?我叹息一声,退出房间。
  文章描细节写生动逼真,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将“浑身乌亮”的大黑鸡刻画地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表面上是写人,也未尝没有人的影子,作者生活观察的细腻,对生命体会的独特,也使他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而当这只鸡逃离时,作者的细节刻画到达了一种极致,也使作者的情感认识得到升华。
其他文献
一  近年来高考写作“等级评分标准”有过调整,但“符合题意”一直是一类卷的基本要素。无论“命题型”“话题型”,还是“材料型”都离不开对写作要求的分析甄别判定,严格意义上说“审题”是该过程的起点。  “符合题意”暗寓着命题者对写作题旨有相对明确的基本判定,这一判断往往在阅卷时被阅卷者认同作为阅卷赋分的标准。  “符合题意”主要体现在符合命题要求,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  二  
期刊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也适用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的爱心是一种责任和感召力,其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中,没有爱的教育,便如同无源之水,漏水之舟。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始终发挥着奇特的教育功效,教师的爱心构成了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班主任教育管理班集体的支点。缺乏爱心的教育管理方式如同一潭
期刊
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   一、抓住教育契机,明确行为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换了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时,总有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和愿望,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扬长避短重塑自我形象,学生亦如此。新学年初,学生面对新的课程、新的老师与同学,好奇心与要重新有一个良好开端的想法交织在
期刊
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的表演,学生在台下聚精会神、默不教学慢慢改变了老师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是舞台下的观众,作声的观听,学生上完一节课好像看完一场电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现在要打破这种格局,建立老师是舞台后的导演,学生是舞台上的演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要完成这一格局的改变就要营造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一、创造课堂学习氛围,提
期刊
读过孔庆东的《遥远的高三八》的人,一定对作者与肖麟,这对儿酸腐秀才,在预习练习等“基本工作”完成之后的说笑话,猜谜语,对对子的经典场景:  “比如我出个‘白面书生吃白面’,肖麟对‘花脸武士扮花脸’;他出个‘春江花月夜’,我对个‘秋水艳阳天’;我出个‘自古小人先得势’,肖麟对‘向来大气晚逢时’;他出个‘庆东操场盗香瓜——可耻’,我对个‘肖麟教室偷剩饭——该杀’。其他棍僧也有时参与进来。张欣有一天吃雪
期刊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如何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从实践上合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语感训练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则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热点课题。基于此,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
期刊
古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是必不可少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类题目。在高考试卷和平时练习中唐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何鉴赏唐诗,在考试中才能取得理想的分数?经过几年的高三教学和对高考试题的思考研究,我认为诗歌鉴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有效地提高鉴赏能力,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及出题者的意图。  一、审标题,观作者,想背景,看注释  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忽略标题意义,扫一眼没有明白意思就匆忙
期刊
治玉大师要按照玉石的内在纹理雕琢,理财大师要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学习知识的人不也要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梳理要点吗?如果积累是埋头拉车,那么梳理就是抬头看路。在梳理中温故知新,就是要形成一棵主干清晰、枝繁叶茂的“知识树”。梳理知识按照学习进程可分为日常梳理和考前梳理两类。日常梳理重在点滴积累,我在这方面所得甚浅,虽有几个方法但不很完善,想借大家的智慧给补充补充。顺便提几个疑问,期待大家的高见。  一、每
期刊
早在三十年代,就有过“作家是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争论,许多大家也都认为作家不是课堂上能培养出来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写作课是没必要上的。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弘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们却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写作,把学生的练笔限制在一定的章法之中。这显然是有违新课标精神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无论高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生作文水平之低都惊呼不已。  我
期刊
所谓“空白”,就是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要提供给学生巩固、消解、完善知能结构的时间和空间。事实证明,恰当地利用“空白”将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教学“空白”中绽放。  一、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默读是丰腴心灵的牧场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读书而不念出声来”。它是用眼看、用心想,是语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