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要要素”。自走进新课程以来,我们初步尝试了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入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所谓的动手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学具亲自动手操作,去感知新的数学知识,建立清新的数学概念,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思维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说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是提高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如我们在讲“三角形的面积”一节时,让学生准备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凑,有的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拼成一个正方形,大部分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含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接着再让学生用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凑一凑,结果都是些不规则的多边形,由此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和高的乘积再除以2。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借助于实际操作的全过程而发展的。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口相互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实物动态变化及思考过程在小组里互相讲,互相补充,再讲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语言表达操作过程,是加强实际操作,提高语言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负迁移是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但对负迁移也不必一律取回避态度,有些教学内容不妨放手一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我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例如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 一块纸板长25.5厘米,宽12.7厘米,用它能剪成多少个半径为3厘米的小圆片呢?马上有不少学生列式计算为:
25.7×12.7÷(3×3×3.14)≈11.4≈11(个)
表面上看解题思路清楚,计算正确,但与实际相比,却有很大的出入。题中所求的圆片,直径是6厘米,纸板的长是25.5厘米,为直径的4倍多一些,纸板的宽是12.7厘米,为直径的2倍多一些,所以纸板最多能剪8个圆片。
分析错的原因是受了包含关系的影响,那么怎样纠正其错误呢?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照题意进行实际操作,实际剪一剪,果然最多只能剪8个。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可以纠正其错误,而且自我纠正了知识的负迁移,明白了求两种圆形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完全直接运用包含除法去求得,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合理的处理。
四.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数学是一门美感性很强的学科,正如华罗庚教授指出:“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不论是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表面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美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独特风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学生动手与美育教育结合起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初步掌握了对称图形的概念,就可以引导学生剪纸,剪一些对称的几何图形。如等腰三角形、圆、小松树、蝴蝶、飞机等,并画出对称轴,然后全班同学比一比,选出好的展示在黑板上,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对对称图形的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法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审美素质,防止知识的负迁移,是走进新课改,渗透新理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芳溪中心小学)
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思维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说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是提高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如我们在讲“三角形的面积”一节时,让学生准备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凑,有的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拼成一个正方形,大部分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含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接着再让学生用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凑一凑,结果都是些不规则的多边形,由此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和高的乘积再除以2。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借助于实际操作的全过程而发展的。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口相互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实物动态变化及思考过程在小组里互相讲,互相补充,再讲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语言表达操作过程,是加强实际操作,提高语言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负迁移是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但对负迁移也不必一律取回避态度,有些教学内容不妨放手一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我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例如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 一块纸板长25.5厘米,宽12.7厘米,用它能剪成多少个半径为3厘米的小圆片呢?马上有不少学生列式计算为:
25.7×12.7÷(3×3×3.14)≈11.4≈11(个)
表面上看解题思路清楚,计算正确,但与实际相比,却有很大的出入。题中所求的圆片,直径是6厘米,纸板的长是25.5厘米,为直径的4倍多一些,纸板的宽是12.7厘米,为直径的2倍多一些,所以纸板最多能剪8个圆片。
分析错的原因是受了包含关系的影响,那么怎样纠正其错误呢?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照题意进行实际操作,实际剪一剪,果然最多只能剪8个。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可以纠正其错误,而且自我纠正了知识的负迁移,明白了求两种圆形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完全直接运用包含除法去求得,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合理的处理。
四.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数学是一门美感性很强的学科,正如华罗庚教授指出:“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不论是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表面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美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独特风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学生动手与美育教育结合起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初步掌握了对称图形的概念,就可以引导学生剪纸,剪一些对称的几何图形。如等腰三角形、圆、小松树、蝴蝶、飞机等,并画出对称轴,然后全班同学比一比,选出好的展示在黑板上,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对对称图形的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法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审美素质,防止知识的负迁移,是走进新课改,渗透新理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芳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