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1989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听课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关注很少。寻找一种真正关注学生的教学是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努力方向。近两年来,浙江省义乌市教研室开展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观察,真正俯下身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研究有了很多的收获。从面上看,实验班级的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技能和习惯。他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表达、会倾听、有补充、善追问,表现出积极主动、多维互动的良好形态,整个课堂生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个体自觉、主动地学习。我们的价值追求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有进步。但是如何保证教师能有效关注到个体,有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动时的语言表达、思维层次向纵深发展呢?我们的研究由表及里,深入到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与研究,深入到小组合作过程的细节研究。我们采用了课堂观察。
  何谓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听课教师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相机、录音笔等)对观察对象——学习小组、学生个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包括对象的情绪、肢体动作、发言等做详细的记录。要求是客观记录、细致描述、理性分析,以达到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致力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尤其是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力。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学得怎么样以及学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二是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上研究课之前,执教教师要准备好一份学生座位名单,对每名学生做一个基本的学情标注。负有课堂观察任务的教师进教室之前,拿到一份观察量表,内容分别有《学生参与度观察表》《抽样生观察表》和《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表》等。上课过程中,观察教师就坐在观察对象旁边,根据量表要求进行记录。观课结束后,组织所有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一起研讨。观课教师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结果做一个理性分析或建议。这样做的结果能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教学更具针对性,真正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服务。
  下面呈现的是一次研讨活动过程中,几位教师对两堂语文课的观课记录。
  《慈母情深》观课记录
  教学概述( 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陈心悠老师)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初读课文环节,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失魂落魄”“龟裂”等并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背景,初步体会作者对书的渴望以及家境的贫寒、母爱的伟大。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是全文的重点,我以一个大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为全文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分享,小组选出最能够概括母亲特点的词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在教学“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找出特别之处,“我的母亲”的三次重复以及位置的特殊,这种写法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了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在教学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四个“立刻”,感受母亲分秒必争、拼命挣钱,为了赚一个月27元的辛苦母亲的形象。
  此外,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里学生准确地找出重点词语,并能通过感情朗读,发现排比句、体会省略号……体会出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同时,学生间相互评价、质疑、补充,整堂课自主和谐,合作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最后,我又出示本文作者梁晓声的《我的母亲》节选,以一篇带多篇进行拓展学习。从课堂练习批改情况看,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较为扎实有效。
  课堂观察1(义乌市苏溪二小施丹俐老师)
  本次教研活动,一改往日教师坐在班级最后排听课的情况,听课教师作为课堂观察员落座在指定学习小组或指定的某一学生的身边,听、看,近距离地感受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喜怒,分辨学生真正的得失,总结这一堂课是否真正给学生带来了有价值的启发。
  【观察对象】学习小组组长骆同学。
  【学情描述】性格:活泼、易怒;人际关系: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业成绩:成绩中等,粗心马虎。
  【举手发言情况实录】整堂课骆同学举手次数为20次,基本上教师提出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举起手来;小组汇报环节中,骆同学2次直接起立补充,所以,骆同学实际发言次数为2次。
  小组汇报时,作为小组发言人发表看法:“我们小组有两个观点,我认为是慈善,他们认为是辛苦。我个人认为是第28自然段,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给了我钱。”
  教师针对课文第16自然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进行拓展写话时,骆同学回答道:“极其瘦弱的,我的母亲。”声音响亮、清楚,得到了教师的肯定。
  【小结】积极参与课堂并乐于表达,有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过程中其他队员发言时,他都会伸长脖子去倾听、参与,有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情况实录】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请按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开始,骆同学迫不及待,虽然是小组4号,却第一个发表意见:“我找的是第28自然段,母亲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我觉得这是个慈善的母亲,因为他不顾同事的劝阻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给作者买《青年近卫军》。”说完,看看组员的反应,伸手示意学习小组1号同学发表看法。当1号同学读完自己选中的句子,骆同学提问1号:“那是什么样的母亲?”1号同学回答:“这是一个辛苦的母亲。”骆同学听罢,快速提出异议:“我不赞同你的话。”
  1号、3号组员意见统一,都认为“这是一个辛苦的母亲”,并认为骆同学提出的“这是一个慈善的母亲”用词不合理(小组2号女生沉默,这里没有任何发言)。
  此时,别组队员陆续在黑板上贴出卡片,骆同学有点着急了,说:“他们都在写了,要么都写好了。”
  组内同学仍在为选择慈善还是辛苦而争辩着,因为教师的要求很明确,每组只要一个词。3号组员提出:“慈善是捐东西。”骆同学加大嗓门,喊道:“慈善一定要捐东西的吗?”谁也没有让步,3名队员选择“辛苦”,而骆同学坚持要把“慈善”写进去。
  【小结】优点: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坚持己见,在小组中属领导地位,很强势,有纠正辨别的意识。缺点:固执易怒,不善于听取同组队员意见。
  通过我的课堂观察,陈老师对骆同学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骆同学有主见,在小组中起主导作用,拥有团队意识,并且非常投入于课堂,这些都是骆同学难能可贵的优点。当然,如果他能适当择取组员的意见,并能给2号女生一些发言的机会,那么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总之,课堂观察员有效地帮助教师全面地认识学生,有效地帮助教师深层次地改进教学方式,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
  课堂观察2(义乌市苏溪二小蒋晓飞老师)
  【观察对象】 陈同学。
  【学情描述】 性格:内向、老实、礼貌;人际关系:和学生相处融洽;学业情况:成绩中等,脑子灵活,上课专心,思维敏捷。
  【课堂观察发现】刚接触这个男生时,发现他很有礼貌。从课堂上看,陈同学认真专心,对于教师布置的每一个活动和任务都会认认真真完成。回答问题特别积极,每次都会举手,两次站起来发言,回答时因为害羞会脸红,但每次都能回答正确并且声音响亮。朗读时,普通话特别标准,并且会随着文章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语速和表情,是一名会读文章的学生。小组合作前,陈同学能迅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快速地在书上画出语句,写下发言要点。交流时,神情很专注地看着发言的同学,认真倾听,还会时不时地进行补充。轮到自己发言时很有条理,从容不迫。当小组决定采取另外一个答案时,他表现得有些消极,没有及时地辩驳,也没有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观察总结】陈同学认真专心,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主动性不强,在没有得到大家的肯定时会变得消极而拒绝与小组成员合作。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是一个善于为他人考虑的孩子,愿意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别人。如果陈同学能摆正自己的认识,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我想他的课堂表现会越来越好。
  课堂观察3(义乌市西山下小学方丹莉老师)
  我观察的这一小组的四名学生分别是金同学、葛同学、李同学、陶同学,成绩并非优秀,但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他们能互相帮助、扬长补短。
  陈老师把合作要求告知学生以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以1~4号的顺序各自发表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井然有序。说得好的地方就有掌声出现。每名学生都十分自信(我稍稍观察了他们的表情)。
  当后面的组员有跟前一名说得差不多的地方,马上就有学生指出来,你跟我说得差不多,并解释一通。
  这组的陶同学,学习能力较其他同学来说可能稍稍弱了一些(我相信陈老师这样安排一定有她的道理),没能马上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另外三名同学马上帮助他。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小组讨论结束,另外三名组员马上跟小组汇报成员一起讨论该如何汇报更好。
  此次小组合作学习观察下来,让我感受颇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地发挥,真正地把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
  《给予是快乐的》观课记录
  教学概述(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何倩倩老师)
  《给予是快乐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圣诞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课堂伊始,我先请学生谈谈生活中什么是最快乐的。学生畅谈后得出:快乐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于是我引出并板书课题《给予是快乐的》。题目中的“给”是一个多音字,学生在预习单中已经解决了读音问题,请一名学生站起来交流即可,并让他们明白,遇到多音字时,要根据意思来选择读音。
  在进入课文前,先请学生浏览略读提示,标出本课的学习要求,明白学习任务。接着请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概括内容。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一条是小男孩对弟弟的爱,一条是保罗遇到小男孩后心理慢慢发生变化的过程。我抓的是第一条线,先请学生思考:保罗的哥哥为什么要送车给保罗,男孩又为什么想要送给自己的弟弟呢?引出这一切都是因为爱。接着请学生找一找: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男孩对弟弟的爱?边找边思考。思考完后,在四人小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发现,组员间互相补充、纠正、整合,请发言人汇报。比如:“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学生会联系上下文提出自己小组的依据:首先从男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这辆车,从他的穿着看出他的家庭不富裕,在这种情况下,他却首先想到自己的弟弟,而不是自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哥哥去付出,从中可以看出他很爱自己的弟弟。文中有这样一句:“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可以从小男孩的动作并结合书上的插图来读男孩的心。在这样的组与组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学生们和保罗一起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   最后,我请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和课外阅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写关于“给予”的小诗。大屏幕出示:给予是哥哥送给保罗新车,它是充满关爱的!给予是保罗带着小男孩兜风,它是富有爱心的!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照着填一填:给予是_______,它是_______!接着请学生读一读课后的小故事,也用“给予是_______,它是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一步步从会说过渡到会写,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生活实际写一写“给予是_______,它是_______!”小组内编排成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在这堂课中,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善于分享自己对“给予”的感悟,让我感触颇深,孩子们是我的老师。
  课堂观察1(义乌市苏溪一小钱露莹老师)
  何老师在上《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之前,我拿到了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表”。仔细看了一下,上面有我要观察的小组成员的情况,叶同学我认识,之前参加过我的朗诵兴趣小组,胆子大,不怯场,爱发言,这与何老师对她的性格、学习状态的表述相差无几;张同学也是个我特别欣赏的孩子,总能在他们班的文艺演出、朗诵比赛中看到他的身影,他是班里当之无愧的男一号;陈同学是个调皮的男孩子,他上一年级时我与他有过接触,他调皮、好动,有时候还爱插嘴;这组当中的陶同学是我最不熟悉的,之前也没有听说,大概与何老师描述的性格特点腼腆、细腻有关系。带着这张表格我好奇地跟随何老师进入了她的课堂。
  课堂中,我一直期待何老师的小组合作环节,终于,在课堂的中后段,何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小男孩爱自己的弟弟?”
  合作要求:1.从2号开始,顺时针发言;2.人人参与,各司其职,把握时间。小组合作一开始,全班气氛就热烈起来了,我也赶快进入观察状态。
  张同学:2号快点,2号!你啦,陈××,这回不是我先讲。
  叶同学:噢,那就是陈××第一,陶××第二,张××第三,我最后,耶,我最后一个。
  陈同学(摸摸脑袋):怎么说啊?
  张同学:看书本吧,找到相关的自然段。
  陈同学(快速浏览书本):哦,我从第11自然段第三句看出了他对弟弟的爱,就这里(陈××用手指指),就从这里感受到哥哥特别爱弟弟。
  叶同学(催促):陶××,你了,快快快。
  张同学:叶××,你刚才把陈××的发言记下来了没?
  叶同学(把讨论纸递到张××面前):你看,都好了,陶××,快点吧。
  陶同学(小声):我也和陈××一样,从第11自然段看出小男孩很爱弟弟,“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他是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说明他急着让弟弟看那件礼物。
  张同学(看着陶××,点评道):嗯,你比陈××说得具体了一点。
  张同学:轮到我说了,其实我和你们俩的差不多,叶××你要写就写同上吧。
  叶同学:啊?可以写同上吗?
  张同学:当然可以了,节省时间,反正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叶同学:噢,好,那我的观点也是同上,我也这么写吧,但我还是再说一遍……
  陈同学:叶××,写好没呀,快点,时间快到了,来不及了。
  叶同学:好了好了,你们看。
  张同学:那快坐好吧,待会儿争取得到发言机会。
  经过这个小组合作,我发现,张同学确实一如既往有着领导气质,他懂得怎样节省时间,也会对同学起一个监督作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虽然他没有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但从后面的课堂回答中可以看出,张同学是有自信回答何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他有思考,能把小组内合作讨论的答案做一个梳理,回答时条理清晰。叶同学记录讨论内容时,动作快,字也写得工整漂亮,当张同学提出要写“同上”时,她还显出一丝小诧异,不过聪明的她马上领会了。陈同学学习上还欠一些主动,需要小伙伴的提醒才会有一个反应,之后小组内的讨论,他反常地安静,似乎只有张同学和叶同学在讨论。陶同学是个仔细的女孩,她知道陈同学的回答很粗线条,她也明白从“三步两步”这几个字中看出小男孩对弟弟的爱,当看到叶同学在记录的时候,她在辅助叶同学,为其提供橡皮等工具,写好之后还看了一遍。
  简单的一个小组合作,可以原生态地看出每个组员的学习状态、性格特点。
  课堂观察2(义乌市苏溪一小马彩虹老师)
  【观察对象】 金同学。
  【学情描述】性格:非常外向;人际关系:易于和同学发生摩擦;学业情况:成绩中等,脑子灵活,上课不专心。
  【课堂观察发现】从课堂上看,金同学确实非常好动,小动作很多,摸摸小嘴,摸摸桌子,咬咬手指,小脚抖啊抖,不停地动。但是课堂学习非常投入,教师的每一次提问,他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四次站起来发言,回答时从容大方、声音响亮;每一次朗读,他都摇头晃脑,读得津津有味。随着学习的深入,手上的小动作慢慢减少,但是小脚还是一直动。小组合作前,他能比较迅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快速地在书上写下发言要点,交流时,神情很专注地看着发言的同学,认真地倾听,轮到自己发言时很有条理,对于同学的评价能有主见地分析、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当中是发言比较积极的一个。
  【观察总结】尽管金同学调皮好动,但是从本堂课来看,他的学习是有效的,投入的。看来,只要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皮的孩子也能爱上我们的课堂,让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课堂观察3(义乌市苏溪一小万平老师)
  【观察对象】 胡同学。
  【学情描述】性格:安静;人际关系:随和;学业成绩:中等,缺乏学习积极性。
  在整节课中,胡同学的思维紧跟课堂节奏,能主动思考,愿意表达,仔细倾听他人发言,整节课自始至终都非常投入。我注意到她的一些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比如表情投入,眼神总是跟着教师和发言的同学,并且时不时地点头示意以及随声附和教师的话。从这些微小的细节也能感受到她的全神贯注和思维活跃。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探索  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进程。如何让课外阅读有机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使阅读效益最大化,成为整本书阅读的探索方向之一。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期特选编一组文章:有的站在宏观层面,依托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全方位的导读体系;有的针对经典名著,量身定制阅读课程,多维度探索阅读实践活动;有的深耕原著,注重趣味;有的重组文本,突出主题。期望读者
【摘 要】“导读—推进—总结”是一个完整的课外阅读指导过程,其中,“推进”是最重要的阅读引领环节。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通过“画、评、讲、演、赛”等一系列的阅读推进策略,把逐章阅读古典名著的单调形式化为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整本書。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多样化 阅读推进策略  关于整本书阅读,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身边同行的引领方式中,笔者发现,教师会以“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描述自身外貌特点、师生交流特型人物等方式,学生能明确抓住外貌的写作角度,能简明地介绍自身外貌的特点。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交流,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能将总起句写丰富。  3.通过师生范文交流,学生懂得用概括事例和具体事例描述人物的写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性格或爱好。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寒暄笑先闻  师:初次见面,老师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年第5期刊发了浙江安吉田星老师的一篇文章——《把握特点 分层实践——谈〈最大的“书”〉一文中的问句教学》。笔者涉猎的范围有限,在杂志上读低段问句教学的文章,这是第一篇。读后的感觉是,田老师在教学上是个有心人,问句教学有独到之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下面提出几个问题与田老师商榷,若议论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将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的话。本单元第一课是《大青树下的小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下面,笔者撷取教学本课时的几个片段展开评析。  【片段一】自由浏览,畅聊“新鲜感”  师:读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大家对哪些地方感到新鲜呢?  生:我觉得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挺新鲜,给人感觉树很大,学校很小。  师:哦,有点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领,尊重学生的朗读学习体悟,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找到“我与珍珠乌渐行渐近”的语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融入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感故事,让作者谱写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深深震撼学生心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十白到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相信每一个80后,对寒号鸟的这句台词都印象深刻。寒号鸟的懒惰,寒号鸟的借口,以及寒号鸟最终被冻死的结局都在告诫着我们不能懒惰,不能得过且过。但是寒号鸟究竟长什么样呢?我没有深究过,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凭直觉猜测,寒号鸟就是一种鸟。  当我拿到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后,发现目录里有《寒号鸟》这篇课文,十分惊喜。小时候喜欢的课文又回到了教材里,我能把这篇课文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有助于学生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不少教师尽管重视作业的设计,但偏重于静态性知识,
[教学片段]    生1:(朗读)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轻轻”一词读得很轻)  生2:听了她的朗读,我感觉到春风姐姐是“轻轻”地吹了一口气。  师:是啊,春风姐姐那么温柔,小朋友读得那么好,连老师都想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吗?  (教师边读边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3:老师的声音甜甜的,真好听!  生4:老师也像春风姐
一、背景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上是通过“猜想一验证”这一模式来进行,“猜想‘哪种颜色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验证‘果然如此’”,让学生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并且为了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教师选择材料时特意准备了“8个黑球、1个白球”,让学生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中摸球,以此来验证因为黑球多,所以摸出来的黑球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