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力支撑,亟需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论,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构建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题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力支撑,亟需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论,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构建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题体系。
二、课程开发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坚持“工作工程导向,岗位能力需求”的原则,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紧密地匹配起来,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顺序,构建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场景都紧密相关,构建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六大模块组成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通过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实现整体把握,培养学生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之间经络的素养,实现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同时掌握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专业课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工程制图与CAD”、“数字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高频电子线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DSP技术与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EDA技术与应用”和“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与集成技术”等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即课程设计,包括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和DA技术课程设计;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即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如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
(四)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四个模块。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旨在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校内外活动,如“道德银行”、“绿心行动”、各类文化艺术竞赛等。社会实践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并利用假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锻炼适应能力,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生产实践等。创新创业模块旨在鼓励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努力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并开展各种创业实践。
四、小结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地位相适应。湖南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积极探索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了“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第二课堂+集中实践性教学”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为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建议和最佳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群慧.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2013.
[2]王艳春.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82-84.
[3]罗仲伟.“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与路径[J].全球化,2016(3):102-113.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力支撑,亟需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论,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构建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题体系。
二、课程开发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坚持“工作工程导向,岗位能力需求”的原则,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紧密地匹配起来,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顺序,构建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职业能力分析与综合,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场景都紧密相关,构建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六大模块组成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通过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实现整体把握,培养学生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之间经络的素养,实现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同时掌握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专业课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工程制图与CAD”、“数字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高频电子线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DSP技术与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EDA技术与应用”和“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与集成技术”等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即课程设计,包括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和DA技术课程设计;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即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如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
(四)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四个模块。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旨在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校内外活动,如“道德银行”、“绿心行动”、各类文化艺术竞赛等。社会实践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并利用假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锻炼适应能力,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生产实践等。创新创业模块旨在鼓励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努力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并开展各种创业实践。
四、小结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地位相适应。湖南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积极探索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了“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第二课堂+集中实践性教学”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为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建议和最佳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群慧.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2013.
[2]王艳春.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82-84.
[3]罗仲伟.“十三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与路径[J].全球化,2016(3):102-113.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