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能用正确、有效地方法抓住所阅读的材料中的关键的字、词、句、段进行仔细的分析理解,才能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使阅读教学的目标达成,才能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阅读是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手段。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在现代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进入网络信息社会,阅读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谁的阅读能力强,谁就能把握最新信息,因此,帮助学生从小学会有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任务。
一、课前预习
带着问题去学习,做到有备而来,也是阅读之前要做的功课。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在阅读教学之前自己提前运用看图、读文、想问题的预习方式预习阅读材料。这样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到: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二、提出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新课标要求3~4年级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事实也证明:学会质疑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学习。例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初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问题再去读课文,在文中去找答案,学生准确的在文中找到了课文中的四幅感人画面的描写,即:①勤劳、认真细致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老人摆搭石”的画面描写;②“一行人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的画面描写;③两人“面对面走搭石”时的相互招手示意,相互谦让的美好画面描写;④“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描写。通过对这四个画面描写的文段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山里人们互敬互助,尊老爱幼的美好心灵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体会到“搭石”和家乡的人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三、善于想象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朗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个性,情感朗读也需要以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因此,在指导情感朗读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特征,边读边想象,引导他们“入情入境”的读,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这篇精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接着全班讨论交流自己读出的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在交流时,要求发言的孩子绘声绘色的谈自己的体会,听的孩子要认真,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其画面,听完后还可以补充发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取长补短,发言可积极了。尽管课文的教学显得很“散”,他们按各自的兴趣去选择阅读,第一个孩子交流的内容居然是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绘的图画——鸡鸭觅食图,我并没有牵制他的发言,而是顺着他的体会先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独特的“鸡鸭觅食”图,并感谢他的发言带我们欣赏到了美景;接下来发言的同学就更积极了,无论是“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还是“院落晚餐”图的阅读教学,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相关语段的描写,共同分析、理解,边读边想象,来完成的,我知道孩子们都有了自己阅读的收获了,他们的发言就是他们阅读的所得,在他们交流发言时,作为老师我只需要认真倾听,待欣赏完文中描绘的这些图画后,再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总结全文:“这些美丽的图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在城市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色吗?(不能)对于这些美景,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色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对比)。作者对这些美景的评价是什么?(独特、迷人的)即可,无须过多的啰嗦,重复去讲解了。
四、学会积累
“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孩子们对学过的知识会遗忘,这是正常的,而且这种遗忘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阻止遗忘的产生,却可以减缓遗忘的速度。其中,学习中动笔勾画与记录就是最好的减缓知识遗忘的办法,研究表明,对于同一段学习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二倍。这一试验有力地应证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说法的科学性。因此老师应教会学生做笔记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有“锁”之悲,和“啄”之痛,我让学生将这些段落中最刺痛我们眼睛的“锁”和“啄”二字写在相关自然段的旁边,以便于深刻的理解和总结,在后来的复习中也能有效地引起孩子的注意。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能用正确、有效地方法抓住所阅读的材料中的关键的字、词、句、段进行仔细的分析理解,才能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使阅读教学的目标达成,才能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阅读是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手段。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在现代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进入网络信息社会,阅读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谁的阅读能力强,谁就能把握最新信息,因此,帮助学生从小学会有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任务。
一、课前预习
带着问题去学习,做到有备而来,也是阅读之前要做的功课。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在阅读教学之前自己提前运用看图、读文、想问题的预习方式预习阅读材料。这样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到: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二、提出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新课标要求3~4年级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事实也证明:学会质疑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学习。例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初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问题再去读课文,在文中去找答案,学生准确的在文中找到了课文中的四幅感人画面的描写,即:①勤劳、认真细致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老人摆搭石”的画面描写;②“一行人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的画面描写;③两人“面对面走搭石”时的相互招手示意,相互谦让的美好画面描写;④“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描写。通过对这四个画面描写的文段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山里人们互敬互助,尊老爱幼的美好心灵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体会到“搭石”和家乡的人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三、善于想象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朗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个性,情感朗读也需要以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因此,在指导情感朗读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特征,边读边想象,引导他们“入情入境”的读,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这篇精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接着全班讨论交流自己读出的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在交流时,要求发言的孩子绘声绘色的谈自己的体会,听的孩子要认真,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其画面,听完后还可以补充发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取长补短,发言可积极了。尽管课文的教学显得很“散”,他们按各自的兴趣去选择阅读,第一个孩子交流的内容居然是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绘的图画——鸡鸭觅食图,我并没有牵制他的发言,而是顺着他的体会先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独特的“鸡鸭觅食”图,并感谢他的发言带我们欣赏到了美景;接下来发言的同学就更积极了,无论是“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还是“院落晚餐”图的阅读教学,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相关语段的描写,共同分析、理解,边读边想象,来完成的,我知道孩子们都有了自己阅读的收获了,他们的发言就是他们阅读的所得,在他们交流发言时,作为老师我只需要认真倾听,待欣赏完文中描绘的这些图画后,再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总结全文:“这些美丽的图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在城市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色吗?(不能)对于这些美景,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色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对比)。作者对这些美景的评价是什么?(独特、迷人的)即可,无须过多的啰嗦,重复去讲解了。
四、学会积累
“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孩子们对学过的知识会遗忘,这是正常的,而且这种遗忘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阻止遗忘的产生,却可以减缓遗忘的速度。其中,学习中动笔勾画与记录就是最好的减缓知识遗忘的办法,研究表明,对于同一段学习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二倍。这一试验有力地应证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说法的科学性。因此老师应教会学生做笔记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有“锁”之悲,和“啄”之痛,我让学生将这些段落中最刺痛我们眼睛的“锁”和“啄”二字写在相关自然段的旁边,以便于深刻的理解和总结,在后来的复习中也能有效地引起孩子的注意。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能用正确、有效地方法抓住所阅读的材料中的关键的字、词、句、段进行仔细的分析理解,才能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使阅读教学的目标达成,才能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