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课改形势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是课改中的重点之一。创新思维意识表现为:能理解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把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寓于平时的教学中,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恰当的、具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符合本节课程要求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形成对规律的揭示,拓展学习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奇”生趣,去主动探究、创新。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引导学生从想问、敢问过渡到善问。
例:在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21章第2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的教学中,可以把课后阅读材料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长道短改变成以下问题:
问题1:助理的汇报
老板:“这个月饭店的业务如何?”
助理:“1日来了9桌,平均每桌900元,属中档水平……”
问:你认为助理的说法是否合适?若合适请说明理由,若不合适,那么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回答合适?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对平均数认识上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样可以引出下面的问题情境。
问题2:老鹰捉小鸡
草地上有7个人正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人在玩游戏。
对于问题2,我们通常会想到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也不排除一个老大娘领几个儿童在玩游戏的可能,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理解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用平均数来代表。
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无疑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使创新意识得以发展,并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确,人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与活动的联系,思维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使之在观察中比较、鉴别,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例:如图是由8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组成的纸片,你能否只剪两刀,将它分成三块,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如果小正方形的边长是a,那么拼成的大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多少?
我们只要沿着如图中剪两刀,就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它的对角线长是4a,如果a=1,那么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我们教育学生只能依靠动手画、动手剪、动手拼才能使学生得到可喜的收获。所以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关注动手操作,从剪纸、折叠、设计图案、三角尺的摆放、小制作等数学活动为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合作探索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合作探索的过程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合作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讲授函数表示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小组探究的内容,让学生组内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函数表示法,互相补充,得出三种函数表示法。在之后的巩固环节中,教师让组内同学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函数表示法来表示一个函数,再请他们比较这三种函数表示法各自的特点,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不会取点作图,此时组内同学中对此方法掌握较好的同学就可以主动辅导。又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时,关于探究有没有“边边角”这条判定定理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各自画出三角形。小组内同学在交流时就会发现所画三角形的不唯一性,从而得出这条判定定理不成立的结论,这也是数学教学中试验几何的教学要求。
总之,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不去追求解题技巧和试题的难度,而要去关注能不能体现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全新的创新意识”;不再强调单一的怎样解题,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事实本质的理解和归纳规律的能力;不仅就事论事的回答问题,也要关注学生有哪些发散、创新的思维亮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更完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恰当的、具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符合本节课程要求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形成对规律的揭示,拓展学习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奇”生趣,去主动探究、创新。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引导学生从想问、敢问过渡到善问。
例:在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21章第2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的教学中,可以把课后阅读材料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长道短改变成以下问题:
问题1:助理的汇报
老板:“这个月饭店的业务如何?”
助理:“1日来了9桌,平均每桌900元,属中档水平……”
问:你认为助理的说法是否合适?若合适请说明理由,若不合适,那么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回答合适?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对平均数认识上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样可以引出下面的问题情境。
问题2:老鹰捉小鸡
草地上有7个人正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人在玩游戏。
对于问题2,我们通常会想到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也不排除一个老大娘领几个儿童在玩游戏的可能,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理解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用平均数来代表。
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无疑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使创新意识得以发展,并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确,人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与活动的联系,思维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使之在观察中比较、鉴别,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例:如图是由8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组成的纸片,你能否只剪两刀,将它分成三块,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如果小正方形的边长是a,那么拼成的大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多少?
我们只要沿着如图中剪两刀,就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它的对角线长是4a,如果a=1,那么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我们教育学生只能依靠动手画、动手剪、动手拼才能使学生得到可喜的收获。所以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关注动手操作,从剪纸、折叠、设计图案、三角尺的摆放、小制作等数学活动为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合作探索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合作探索的过程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合作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讲授函数表示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小组探究的内容,让学生组内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函数表示法,互相补充,得出三种函数表示法。在之后的巩固环节中,教师让组内同学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函数表示法来表示一个函数,再请他们比较这三种函数表示法各自的特点,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不会取点作图,此时组内同学中对此方法掌握较好的同学就可以主动辅导。又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时,关于探究有没有“边边角”这条判定定理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各自画出三角形。小组内同学在交流时就会发现所画三角形的不唯一性,从而得出这条判定定理不成立的结论,这也是数学教学中试验几何的教学要求。
总之,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不去追求解题技巧和试题的难度,而要去关注能不能体现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全新的创新意识”;不再强调单一的怎样解题,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事实本质的理解和归纳规律的能力;不仅就事论事的回答问题,也要关注学生有哪些发散、创新的思维亮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更完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