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教育界对科学的定义已不仅仅是一种体系,更是一种探求知识的活动。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提示我们:科学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重要的一点要激发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拓宽视野,为将来逐步深入地了解自然开个好头。那么,如何给学前儿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呢?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走出去,带进来”的方法不失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一、走出去发现
1、走出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大自然、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色彩的。春天,我们带孩子出去找发芽的小草、刚抽条的柳树,发现原来柳树也会开花,从而了解生命的规律。了解雨前的沉闷压抑,雷雨中的泼辣震撼以及雷雨后的清新舒适和美丽的彩虹。秋天,当太阳升起,带孩子去找草叶上的露珠,看下雨前低飞的蜻蜓,在收割季节体验收获的喜悦、农民的辛苦。还可以带幼儿去看山、看水、看贫脊或富饶的土地。我们把幼儿带到动物园、农场进行实地考察。马路上的汽车、交警、信号灯、规划线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林立的高楼中的电梯、房屋的结构,都是教育的好素材。环保教育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什么我们不让幼儿出去看看城市受到了怎样的污染和破坏,人们又在用哪些办法补救,从而了解社会呢?平时幼儿只能在电视、图书上看到的景物、景象,在他们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了感性的了解。当然,我们带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不仅是要让他们了解静态的知识,还要让他们体会到变化,激发对变化的兴趣。
2、在认识中培养分类技能
分类技能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功能,它能帮助幼儿把周围事物进行抽象与概括,有助于幼儿探索事物间的关系。大自然、社会中可以让幼儿分类的事物很多,一般采用挑选形式和是非形式进行分类。如到公园赏花时,让幼儿选选哪些是公共汽车哪些不是,到菜场、大棚参观,让幼儿判断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经过经常性的这种实践练习,幼儿的分类技能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3、在认识中发展思维能力和求知欲
走出去如果只是让幼儿看,那就失去其科学的最终意义了。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培养幼儿思考的习惯、发散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可以向孩子提一些简单直观的或有想象余地的问题。如:提出这雨象什么?这些花长什么样子?影子会变吗?等问题来启发幼儿思考,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又如:城市中泥土罕见,在带幼儿到公园或近郊玩泥时,感受干泥是什么样?手捏有什么感觉?用什么办法可以用干泥做泥汤圆?让幼儿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思维,想出并尝试多种办法。
二、带进来的价值
外面的世界精彩、奇妙,可老师却总是苦于没有资源可有或用起来不方便。如果我们把外面的许多东西再带入幼儿园就可以成为很多教育内容,进一步开发这些事物的价值,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能力。
1、带回来观察、饲养
踏青回来让幼儿把他们爱不释手的蜗牛、大青虫带来到自然角饲养,他们就会发现蜗牛喜欢呆在阴湿的地方,蜗牛会吃叶子;大青虫会蜕皮,会变成蛹最终成为蝴蝶飞走,折下一根花枝养在水瓶里,幼儿就会发现原来花朵在水里也能开花,但最终仍会死去,从而明白枝条不能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这样幼儿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养成了对周围事物关注的习惯。
幼儿园一般都有种植区,我们不能让它成为一种摆设。要让孩子看种子下播、出苗长叶、开花结果,还可以让孩子把外出带进来的野树种子种下,让他们亲自照料,观察种子的生长。
2、带进来游戏
当幼儿发现了影子的存在,在户外活动时可以开展追影子,踩影子、画不同的影子的游戏。在科学区提供一些平面镜、望远镜、三棱镜,不仅可以让他们发现平面镜会反光,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东西,三棱镜会变出七种颜色。而且还为教师提供了生活教材的来源。
总之,学前儿童的动作、思维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内容,走出去带进来的教育方法,不仅为他们获得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可能,更能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态度,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保持强烈永久的探索欲望。
科学既是成果更是过程,也是一种态度,幼儿的科学活动主要的是培养孩子对世界好奇心、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态度。在这个前提下,幼儿积极主动探索欲望、强烈的好奇心才会有可能长久地保持。“走出去,带进来”不失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新的立足点。
(作者单位:214200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一、走出去发现
1、走出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大自然、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孩子来说是充满神奇色彩的。春天,我们带孩子出去找发芽的小草、刚抽条的柳树,发现原来柳树也会开花,从而了解生命的规律。了解雨前的沉闷压抑,雷雨中的泼辣震撼以及雷雨后的清新舒适和美丽的彩虹。秋天,当太阳升起,带孩子去找草叶上的露珠,看下雨前低飞的蜻蜓,在收割季节体验收获的喜悦、农民的辛苦。还可以带幼儿去看山、看水、看贫脊或富饶的土地。我们把幼儿带到动物园、农场进行实地考察。马路上的汽车、交警、信号灯、规划线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林立的高楼中的电梯、房屋的结构,都是教育的好素材。环保教育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什么我们不让幼儿出去看看城市受到了怎样的污染和破坏,人们又在用哪些办法补救,从而了解社会呢?平时幼儿只能在电视、图书上看到的景物、景象,在他们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了感性的了解。当然,我们带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不仅是要让他们了解静态的知识,还要让他们体会到变化,激发对变化的兴趣。
2、在认识中培养分类技能
分类技能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功能,它能帮助幼儿把周围事物进行抽象与概括,有助于幼儿探索事物间的关系。大自然、社会中可以让幼儿分类的事物很多,一般采用挑选形式和是非形式进行分类。如到公园赏花时,让幼儿选选哪些是公共汽车哪些不是,到菜场、大棚参观,让幼儿判断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经过经常性的这种实践练习,幼儿的分类技能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3、在认识中发展思维能力和求知欲
走出去如果只是让幼儿看,那就失去其科学的最终意义了。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培养幼儿思考的习惯、发散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可以向孩子提一些简单直观的或有想象余地的问题。如:提出这雨象什么?这些花长什么样子?影子会变吗?等问题来启发幼儿思考,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又如:城市中泥土罕见,在带幼儿到公园或近郊玩泥时,感受干泥是什么样?手捏有什么感觉?用什么办法可以用干泥做泥汤圆?让幼儿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思维,想出并尝试多种办法。
二、带进来的价值
外面的世界精彩、奇妙,可老师却总是苦于没有资源可有或用起来不方便。如果我们把外面的许多东西再带入幼儿园就可以成为很多教育内容,进一步开发这些事物的价值,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能力。
1、带回来观察、饲养
踏青回来让幼儿把他们爱不释手的蜗牛、大青虫带来到自然角饲养,他们就会发现蜗牛喜欢呆在阴湿的地方,蜗牛会吃叶子;大青虫会蜕皮,会变成蛹最终成为蝴蝶飞走,折下一根花枝养在水瓶里,幼儿就会发现原来花朵在水里也能开花,但最终仍会死去,从而明白枝条不能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这样幼儿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养成了对周围事物关注的习惯。
幼儿园一般都有种植区,我们不能让它成为一种摆设。要让孩子看种子下播、出苗长叶、开花结果,还可以让孩子把外出带进来的野树种子种下,让他们亲自照料,观察种子的生长。
2、带进来游戏
当幼儿发现了影子的存在,在户外活动时可以开展追影子,踩影子、画不同的影子的游戏。在科学区提供一些平面镜、望远镜、三棱镜,不仅可以让他们发现平面镜会反光,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东西,三棱镜会变出七种颜色。而且还为教师提供了生活教材的来源。
总之,学前儿童的动作、思维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内容,走出去带进来的教育方法,不仅为他们获得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可能,更能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态度,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保持强烈永久的探索欲望。
科学既是成果更是过程,也是一种态度,幼儿的科学活动主要的是培养孩子对世界好奇心、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态度。在这个前提下,幼儿积极主动探索欲望、强烈的好奇心才会有可能长久地保持。“走出去,带进来”不失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新的立足点。
(作者单位:214200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