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或灿烂之“烂”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有些弄出很大声响的事情,其始作俑者常常是一些小人物,或者甚至连“物”都谈不上——只是一些小人。例如绍兴十二年后,南宋政坛和文坛上那些铺天盖地的马屁诗文,就与一个叫黄达如的小人有关。
  黄达如,字公达,名和字中都有一个“达”,当然是寄托了仕途显达的人生梦想,但他偏偏在仕途上遇上了麻烦。因贪赃枉法,他在南雄州知州任满时遭到弹劾,接下来很有可能要治罪,至少也是官做到头了,卷起铺盖回家。这时候,有一个“朝士”替他出了个主意,说你只要能做一件事,不仅可以平安无事,而且还能得到很好的安排,“但恐公尚有所惜,不肯为耳”。
  “有所惜”?是不是要花一笔钱呢?黄达如愿闻其详。对方说,只要你上一道折子,告发某某某等几个人“不主和议,宜罪之。”
  原来如此。
  不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条咬人的狗,落井下石打小报告,做这样的事肯定不好。所谓“有所惜”,就是尚能顾及士大夫的廉耻,不肯放弃做人的底线。但这位“朝士”显然高看了黄达如,为了加官晋爵,黄达如还会“有所惜”吗?别说叫他咬人,叫他吃屎他也肯。这大概就叫难能可贵吧——把别人的“难能”之事做到了,你就“可贵”。
  黄达如二话没说,当即上了一道奏章,但他不仅仅满足于做一条咬人的狗,他还要表现出自己的“文化情怀”,因此在奏章中,他除去主张把反对和议的人一网打尽,对力主和议者重加旌赏外,还隆重建议:
  “太后回銮,梓官还阙,兹为盛事,望宣付史馆。仍令词臣作为歌诗,荐之郊庙。”〔1〕
  看来官家对这封奏章相当欣赏,〔2〕第三天,黄达如即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不仅所犯的那些错误一笔勾销,还进入了要害部门。用一个贪赃枉法的人去搞纪检监察工作,这是官家的一大发明。而黄达如本人也完成了一次飞跃——这个还没来得及成名的人一上来就身败名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场旷日持久的以歌功颂德为主旋律的文化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对于当局来说,这是以颂圣诗文作为高压政治的温柔补充,给中兴盛世缝制一袭华丽的文化假领和披风。对于文人来说,这是一次献媚争宠的极好机会,从今以后,龙门大开,所谓熙熙者,趋利之徒也;所谓攘攘者,文丐奔竞也。
  这样的评价是不是恰当,我们以后再议,先看看当时的热闹场景。
  歌功颂德的第一个高潮自然是太后回銮,〔3〕沉寂的文坛一时人声鼎沸,各类颂圣诗文有如癫狂柳絮轻薄桃花,招摇得一塌糊涂。在此基础上,有司又奉诏开展了评奖活动,从总共一千多首诗文中选出四百首列为优等,而入选的标准仅为“文理可采者”,看来门槛不高。对获奖者的奖励是“有官人进一官,进士免文解一次。”〔4〕这里的“进士”不是名词,而是开科取士的意思。在职官员就地提升一级,汲汲于功名的学子则可以免于参加各州府的选拔考试(解试),直接参加中央举行的礼部试,这便宜就占大了。以我的孤陋寡闻,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级的文学评奖,也是第一次把评奖结果直接与仕途晋升以及各种实际的利益挂钩。事实证明,这种评奖和挂钩是足以让文人犯贱以至发疯的,文人的群体性堕落,即滥觞于这种华丽目标下的藏污纳垢。
  大理寺正吴?的《皇太后回銮颂》在所有获奖作品中名列第一,全诗长四十四联,前面还有一段序文。以下两联是全诗的立意所在:
  辅臣稽首,对扬圣志。惟断乃成,愿破群异。〔5〕
  这是什么狗屁诗?不,连狗屁也不如,狗屁还有几许臭气,这种诗一点味道也没有,只是堆砌了几句官话和套话而已。那么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效果会不会好一点呢?且意译如下:
  宰相秦桧对皇上无限忠诚,他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皇上的决策,收兵权、杀岳飞,与金签订和约,这是敢于力排众议,当机立断的结果啊!
  这下看得更清楚了,原来不是狗屁,而是马屁。
  名列第一的诗尚且如此狗屁不如,其他的作品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但尽管狗屁不如,也尽管等而下之,其导向意义却是不言而喻的。它向所有的文人学子昭示了一派光明灿烂的前景,那就是以诗文阿谀奉承,乃当今获取功名利禄的捷径,比之于埋头实干拼打政绩,比之于悬梁刺股寒窗苦读,甚至比之干贿赂打点金钱铺路,不知要轻松多少。这是一笔低成本高回报的买卖,所付出者,丹青粉黛,美之化之;挤眉弄眼,歌之颂之。只要你肯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就这么简单。后人有两句话说得多好啊:失去的只有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虽然不可能得到整个世界,但至少也是平日里梦寐难求的那个世界。在这样的诱惑下,文人学子们岂肯甘于寂寞?他们理所当然地蜂拥而上,争先恐后,把人格踩在脚下,朝着升官发财的方向一路狂奔。
  如果说围绕着太后回銮的马屁诗文只是一次临时性的遇事而歌,那么自此以后,这种颂圣文化很快就演变成了经常性的随兴而颂;如果说最初的歌功颂德是由中央政府组织和发动、参加者多少还带有受指性或被动性,那么自此以后,吹捧圣君贤相和中兴盛世便逐渐异化成了文人学子们的一种文化自觉。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诗文热潮,当时的情况虽然还说不上全民皆诗,却也让“文”者足戒:为文不写颂圣诗,学富五车也枉然。“枉然”者,不开窍也,毕竟文人都是聪明人,那时候还真没见到几个不开窍的。
  经常性歌功颂德的由头很多,每年的秦桧生日,每次的科举考试,还有秦桧加官晋爵或秦府有什么风吹草动——例如秦熺及第或藏书楼落成之类——都是马屁诗文的题材,甚至广西边陲有一座名叫秦城的古驿,也被某些人抓住大作“秦城王气诗”进献。这中间,秦桧生日的含金量最高。把秦桧的生日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节日,即始于绍兴十二年,每年的这个时候,一批接一批的文丐们就赋诗作文,竞相献投。这些诗文尽管环肥燕瘦各有姿色,但都有一个基本的套路。官家曾专门下过一道《赐太师秦桧生日诏》,这实际上是一份给秦桧的评价定调子的中央文件,其中他自比历史上拨乱反正的周宣王,而以“独斡化枢,再安王室”来概括秦桧的功绩。按照这样的基调,你不用担心秦桧会抢了官家的风头,那些马屁诗文在吹捧秦桧的辅佐之功时,官家自然首当其“颂”,其“盛德”亦巍巍且煌煌哉矣。   南渡诗人周紫芝很可能是这期间谄谀诗文写得最多的人,光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有祝贺秦桧生日的诗五十九首,另有歌颂中兴大业和秦桧勋德的《大宋中兴颂》等诗二首,因其他由头献投的马屁文章八篇。这样的创作实绩给他赢得了一项永远的荣誉,清代的《四库全书》在总目中斥其为:“老而无耻,贻玷汗青。”〔6〕
  其实这不光是周紫芝一个人的无耻,也不光是文人群体的无耻,而是一个时代的无耻。
  在周紫芝为秦桧生日献投的五十九首诗中,第一首《时宰生日乐府》即绍兴十二年所作,对当时那种文丐奔竞马屁喧天的场景,该诗的序言中有相当精彩的描写:
  凡缙绅大夫之在有位者,莫不相与作为歌诗,以纪盛德而归成功。篇什之富,烂然如云,至于汗牛充栋,不可纪极。所以祈赞寿龄,无所不至。猗欤盛哉,昔未有也。〔7〕
  如果把其中的“歌诗”和“寿龄”这两个关键词加以屏蔽,那种摩肩接踵拥挤杂沓的场景,让人想到的首先是叫卖声甚嚣尘上的农贸市场,而连续几个否定性的副词——不可纪极、无所不至,昔未有也——则渲染了那种空前活跃的交易盛况。这么多人都在“卖”,怎么能单说周紫芝无耻呢?
  我怀疑这中间“烂然如云”的“烂”是刻印中的错误,原先应该是“灿”。因为这个“烂”单独存在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没有丝毫美感,只有傍在另一个有光彩的字后面,才能一下子辉煌起来,例如灿烂和绚烂。周紫芝是为了形容颂圣诗文之繁富,而且带着讨好的意思,他用的应该是那个有光彩的“灿”字。
  大量的谄谀诗文铺天盖地而来,连官家和秦桧也应接不暇。作为以人格交换利禄的商品,这些诗文也难逃商品流通的法则。如果说刚开始时是以稀为贵,萝卜快了不洗泥,那么后来则是愈多愈烂,也就愈加贬值,要博得主子的青睐就不能光靠厚颜无耻了,还要玩出品位和创意来,“龙文虎脊皆君驭”,“语不惊人死不休”,那是需要才华的。秦桧本人是政和年间的进士,文章和书法都不错,审美趣味亦有丘壑,对诗文的高下还是识货的,那就看你能不能让他老人家眼睛一亮或怦然心动了。
  熊彦诗本来是赵鼎的人,赵鼎遭秦桧排挤落荒以后,他一直闲废。但此君恋栈不已,乘秦桧进封太师之际上启致贺,而且出手便不凡,其中有一联这样写:
  大风动地,不移存赵之心;白刃在前,独奋安刘之略。
  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吹捧秦桧在靖康之难时上书金人“乞存赵氏”的那一节,不仅张扬了秦桧历史上最值得夸耀的一笔政治资本,而且行文中有风云之色,剑气之光,极富于气势和动感。用这样豪迈的意象塑造了一个“威武不能屈”的伟丈夫形象,估计秦桧本人看了也会击节赞叹的。这一联此后被不少人反复引用,成为吹捧秦桧的经典名句,作者熊彦诗亦“拍马”而出,被委以州府之任。
  但这种铺陈历史大场面的作品很容易流于空泛,于是便有人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中的小镜头入手,于平易真切中见情致。例如:
  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娥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颂车攻复古诗。
  这首诗大抵是绍兴十五年殿试放榜后某位“选人”献投的,“车攻”是《诗经·小雅》中的篇名,写周宣王在东都与诸侯会猎的情景,“复古”为官家起居休息的复古殿,“车攻”和“复古”都代指官家。而“格天阁”则是秦桧的书房。这首诗的特点是为人物设置了一个色调反差很大的背景:当那些新及第的举子们在娱乐场所搂着歌妓通宵狂欢时,宰相大人却在书房里认真学习皇上的著作,夜阑寂寂,春雨潇潇,那格天阁灯光下的身影是多么令人景仰。
  有意思的是,在这前后不远,有人也献投了立意相似的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朝回不入歌姬院,夜半犹看寒士文。
  同样是深更半夜,同样是以娱乐场所作为一个反衬的意象,也同样是孤灯下的身影,但这次宰相大人看的是寒士的文章。如果说深夜学习领袖著作乃是一尊神圣的政治雕像,那么看寒士的文章则更加富于人情味。据说秦桧对这两句相当赏识。他赏识什么呢?史料中说:“盖取其亲切耳。”〔8〕恭维人要恭维得“亲切”并不容易,宰相大人半夜为寒士批阅文章的身影折射出一种温煦亲和的人性光芒,或者说是一种“富贵不能淫”的人格魅力,这是其他那些充斥了假大空的官话套话的马屁诗文所不具备的。这说明谄亦有道,这种“道”就是低劣的情操与高明的意匠恰到好处的结合,能把马屁拍出这样的境界也算是挖空心思了。
  在用“文丐”、“马屁”之类不大恭敬的污词来概括绍兴年间的文坛生态时,我笔下总有点踌躇,因为在那场颂圣文化运动中随波逐流的,不光有趋利小人,也有正人君子;不光有官场混客,也有爱国志士;不光有无名鼠辈,也有学界泰斗。有些名字,以往我们看到时会有一种热烈而温存的情愫,甚至油然而生敬意。但他们不幸也出现在那支以诗文行乞的队伍里,让后人在遥望他们那恓恓惶惶的身影时,真恨不得背过身去;或者希望自己是看错了。现在为了行文的需要,我不得不列出他们的名字:张元干、张孝祥、范成大、朱熹、张嵲、刘子翚、胡寅……这中间,张元干、张孝祥、范成大都是颇有名望的爱国词人。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道德文章冠于一时。而在他的背后,张嵲是他的启蒙老师,刘子翚对他有教养之恩。胡寅则早期即以直言敢谏闻名于世。这些名字本来都有着金属般明亮的质感,不应该与那些胁肩谄笑的身影掺和在一起的。但既然掺和了,我们的任务就不是作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仔细梳理他们在那个特殊时代的心路历程。
  宋本张元干《芦川集》以两阕《贺新郎》为压卷之作,前阕所寄为历遭汪伯彦、秦桧等权相排斥的抗金领袖李纲,后阙送别因上疏请斩秦桧而被贬的胡铨。这两阕词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以至溪边稚童亦能歌他的“目尽青天”。而同在《芦川集》中,又有两阕《瑶台第一春》,均为寿词,虽没有说明寿主的姓名,也难以确定写作的年代,但从词的内容看,寿主非秦桧莫属,因为词中的不少指向具有唯一性。例如“倚格天俊阁”、与“格天同德”者谁?当然是“一德格天之阁”的主人秦桧;例如“千官师表,万事平章”谁当得起?当然只有宰相。而“石城形胜,秦淮风景”正切合秦桧的诞生地建康;“腊余春色早”也合乎秦桧十二月二十五这一贺诞时令。除去这些精巧的身份比附而外,通篇便是“象笏堆床”、“威凤来翔”之类浅俗的奉承话。这种描眉画角的小家举止,格调当然不高,但又确实出自那位写过“梦绕神州路”的词人之手。从两阕《贺新郎》到两阕《瑶台第一春》,不能说当初那个富于正义感的爱国词人就不“正义”不“爱国”了,但他肯定经受了理想幻灭和灵魂挣扎的痛苦历程。从“绍兴和议”到秦桧去世的十几年是宋代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幕,其间相权专政,文网高悬,文禁与语禁双管齐下,一时朝野噤声,万马齐喑,文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唯有仰承鼻息歌功颂德一途。在高压政治的淫威下,知识阶层屈从于权力的收买,出现了一种攀比性堕落,这时候,知识和良心也许可以这样谈判:我不“卖”,别人也照样“卖”,天下滔滔,并不会因为我一个人的坚守而干净一点;天下衮衮,也不会因为我一个人的掺和而浑浊一点。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却可能收获实实在在的油盐柴米和“幸福指数”。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因为你们很多人都是满身朱紫的既得利益者,你们尚且不珍惜名节,我为什么要珍惜呢?这种攀比性堕落,在民间大约可以称之为蛤蟆坑效应,在一个水坑里,只要有一只蛤蟆开声了,其他的蛤蟆便竞赛着鼓噪起来,那种不甘寂寞和声嘶力竭,是夏日雨后最喧嚣的闹剧。   在政治高压和利禄收买下,文人士大夫的风骨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经过短暂的失语之后,他们很快就在歌功颂德中营建了新的话语系统。就像一个被强奸的女人,既然无力反抗,还不如好好享受算了。这是文人群体无法回避的适应性变异。某种观念被一再重复,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即便是谎言也变成了真理。例如“没有宋金和议就没有中兴盛世”,这种经典语法既支撑了官家和秦桧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也是所有颂圣诗文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就没有……”的颂歌甚嚣尘上,就像一个妓院的头牌似的,大红大紫地出尽了风头。但仔细想想,这种经典语法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不错,眼下的光景比“靖康之难”时的东京确实好多了,不再尸横遍野,不再水深火热,老百姓也有几口饭吃了。但是你凭什么把这些都归功于宋金和议?或者,你凭什么说不向金国称臣纳贡不杀岳飞不搞文字狱就不能实现“中兴盛世”?这种排除其他选择的单向推理,就有如掩耳盗铃加王婆卖瓜。在这场游戏中,文人群体的变异几乎无一幸免。名臣张浚在审视“绍兴和议”期间文人士大夫的表现时,曾不无悲哀地感叹道:“秦太师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9〕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成就”了胡铨呢?他本人的修养和节操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有没有某种特殊情境的反作用力呢?恐怕也不能排除。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当初不是因为那一封杀气腾腾的奏章和秦桧——甚至和官家——撕破了脸皮,并且闹出了那么一场轩然大波;如果此后不是因为秦桧一直对他恨之入骨且穷追猛打,胡铨能不能那样死硬到底,还真不好说。也就是说,只是因为原先的梁子结得太深,把退路彻底堵死了,他后来即使想跟风转圜也转不过来了,只能壮烈到底。这样设想很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在那个文人士大夫集体沦陷的大背景下,这种被迫害“成就”的时代英雄应该是有可能的。
  除去以上所说的攀比性堕落和适应性变异,还有一种情况可以称之为策略性妥协。中国文人的悲哀,就在于你本身不是什么“东西”。早就有人轻蔑地称之为“毛”,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皮”是什么呢?既不是品德,也不是才华,而是官衔。也就是说,你只有进入了官场,有了一半官职,才是个有独立价值的“东西”。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是科举,而“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10〕当局只要把住了这一关,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不愿“谀佞”,不肯附和“中兴歌颂”,那就靠边站。这样的制度设计相当阴狠,一个读书人十数年或数十年寒窗为了什么?若不能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纵使你有盖世才华,满腹经纶,也只能一辈子沉沦下潦,遭遇世人的白眼。像朱熹、张孝祥那样的人,从他们后来的作为来看,其人生期许和个人品德都是不用怀疑的,但正因为抱负宏远,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说什么致君尧舜兼济天下,没有舞台如何施展?可舞台安在?这时候,他们在科举策论中的谄媚邀宠可以视为一种策略妥协——为了胸中的那份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此时亦不得不作违心之论。朱熹于绍兴十八年中第,以他的文化修养只登三甲第九十名,可见违心话说得并不过分。因为名次较低,该考生的策论已散佚。这是他的幸运,不然的话,后人要是在《朱文公文集》或《朱子语类》中读到那样一篇不着调的东西,可真是佛头着粪了。但张孝祥就没有他幸运了,张是绍兴二十四年的状元,状元公的策论礼部要存档的,既然保存下来了,我们就不妨挑一段看看:
  今朝廷之上,盖有大风动地,不移存赵之心,白刃在前,独奋安刘之略,忠义凛凛,易危为安者,固已论道经邦,燮和天下矣。臣辈委质事君,愿视此为标准。〔11〕
  这样腆着脸皮的奉承话就不用我再翻译了,因为马屁翻译了还是马屁,绝不会翻出芝兰之气来。只是其中有几句话怎么听怎么耳熟,没错,那是套用了熊彦诗最为秦桧赏识的一联骈文。作为南宋文坛上的一代名家,即使从文章本身而论,这种东拼西凑加虚文伪饰的东西也是拿不出手的,因此,在后世流传的《于湖居士文集》中,这篇策论被悄悄抽掉了。
  一个时代的气象,从文风上亦大致可以见出端倪。这是意义与价值崩溃、道德与伦理破产的时代,也是文风败坏的时代。在洪亮而辉煌的颂歌中,到处是混乱的逻辑和空洞的情感。对于当局来讲,这是动用国家公器鼓励人们去干那些很马屁的事;对于文人来说,利用诗文献媚讨好实际上是一种软性贿赂,他们都学会了在阻力最小的方向上释放能量。知识分子奉行着比孟子所斥责的“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更低一筹的奴才之道。他们挤眉弄眼地麇集在集权主义的旗帜下,以获取社会认同与现实利益。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表情和腔调可以获得青睐,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发表或得奖。文丐奔竞,小人得志,够贱才是硬道理。前文所说的周紫芝序文中那个“烂然如云”的“烂”字,我曾以为是刻印中的错误,其实错误的是我自己。在古代汉语中,“烂”字确实有明亮的意思。现在看来,即使在现代汉语的语境里,那个“烂”字也是用得极好的,在歌功颂德的主旋律下,当时的文坛尽管繁花似锦五光十色,其实在绚烂或灿烂的背后,恰恰只有一个“烂”字——一堆堪称文字垃圾的烂货。
  注释:
  〔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7,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壬辰。
  〔2〕 官家,宋代对皇帝的称呼。
  〔3〕 太后回銮,指绍兴和议后,宋高宗的生母韦氏从金国南归。
  〔4〕 〔 5〕《三朝北盟会编》223卷。
  〔6〕 《四库全书总目》卷159。
  〔7〕 周紫芝《太仓稊米集》。
  〔8〕 《能改斋漫录》卷11《秦益公赏孙仲鳌诗》。
  〔9〕 《鹤林玉露》甲编卷6。
  〔10〕《宋史》卷459《徐中行传》附徐筠传。
  〔1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66,绍兴二十四年三月辛酉。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育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高职院校扩招100万进入实施阶段。此次扩招的对象主要是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三个重点群体。新型招生群体的出现要求各高职院校亟需制定学制和授课形式灵活、可操作性强、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专业群与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等专业群相比有其独特优势,更加适合上述群体,在人才培养中可采用灵活的学制、授课形式及置换课程方式。
编者按: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这种说法把文学放置到了从属的地位。事实上,从文学诞生之日起,  “现实”就不只是文学表达的对象,而是内在于文学之中。侦察现实、思考现实、书写现实,既是时代和公众对文学的期待,也成为文学自觉的追求与承担。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阐释,是模糊的、含混的。在某一类话语体系中,甚至认为一切被当代人书写的,都是现实的。尽管这话不无道理,却也把“现实”延
站立此处,双手抱胸。云影如投影般在暗黄岩石堆上奔驰,撒下一片令人眩晕的斑驳大地疹子。空气嘶嘶作响,并非局部微风,而是地球运转产生的暴风,无情地横扫大地。荒芜的乡野——靛蓝而尖突的高山、绵亘无尽的草原、倾颓的岩石有如没落的城镇、电光闪烁,雷声滚滚的天空——引发起一阵心灵的战栗。宛若低音深沉,肉耳无法听见却能感受得到,宛若兽爪直入心坎。  此地危险而冷漠:大地固若金汤,尽管意外横祸的迹象随处可见,人命
摘 要 以22个大学生创业公司为案例样本,从政策感知和意愿驱动两个层面出发,应用组态思维和PCA-fsQCA方法整合5项前因构件,探讨产生大学生创业公司高创业绩效、非高创业绩效差异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高创业绩效的产生有2条路径,其中,“高承担-高热情型”比“高执着-优环境型”更容易达成高创业绩效;非高创业绩效的产生有3条路径,其中缺乏风险承担力是导致大学生创业难以产生高创业绩效
摘 要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近三年高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反馈了学校在教学、学生工作、生活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事实表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组织环节、校园硬件条件和文化环境、师生关系和人文关怀、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的成效等是影响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香蕉林带。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得煤烟气。和铁路平行的狭窄的小道上,有几辆牛车拉着一串串碧绿的香蕉。铁路的另一边是光秃秃的空地,那里有装着电风扇的办公室、红砖盖的兵营和一些住宅,住宅的阳台掩映在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之间,阳台上摆着乳白色的椅子和小桌子。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
但摄影师几乎未对指挥官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他总是盯着窗户。  ——海明威《在另一个国度里》  同嘉布丽艾拉第一次约会的那天也是我装作停止思考死亡的那天。我没有忘记把它回忆成既没开启我的记忆、我从中也没有得到任何教训的一种愉快和天真的巧合。  她是两星期前定下约会。现在她坐在皮面的长沙发上,微笑着,在膝头打开一个记事本,并指着我朋友桑蒂诺一幅相当阴郁的画说:  “这幅画,是个颅骨。是死亡的威胁吗?” 
自鲁迅以降,新文学百年史上乡土文学迄今已然占据着主流文学的重要地位。乡土文学的历史谱系发展至今,逐渐派生出大致五种基本的叙事类型,即启蒙叙事、田园叙事、革命叙事、家族叙事和村落叙事。至于乡下人进城的打工文学,因其文学空间已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应不在乡土文学范畴之内。依此类别,田耳的中篇乡土小说《名流出没的村庄》,应当属于村落叙事的类型。这篇小说是田耳长篇小说《根籁》的一个篇章,与之相关的是已经发表的
摘 要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Ⅴ,对1989-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职业教育治理的相关文献,就发文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1989-2013年的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初始期和2014年之后的职业教育治理的抬升期。第一阶段年发文量比较少,研究主题比较分散。第二阶段的论文发文量增长较快,并相對聚焦于校企合作、高职教
摘要:教育生态学作为一种新兴交叉学科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方法。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体系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但当前系统内供需错位、产教脱节、资源错配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及其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究其原因,在于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分割、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度与政策环境不健全、思维理念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