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到了,我想起了诗歌天才屈原,想起了莫扎特、森茉莉、刘炫、阮玲玉、张爱玲……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天才为什么常常活得这么狼狈?为什么总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
比如张爱玲。
她是举世公认的天才作家。
她7岁试写小说,9岁向编辑投稿,中学时文采受老师称赞,习作在同学中传阅,很有影响。19岁在《西风》杂志发表《天才梦》。牛刀小试之后,用熟练的英文写稿寄给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主编大为惊喜,认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出世”,连续刊用她的系列文章。
她自信地去撞上海文坛的门,《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大为欣赏,断言这位年轻小姐的作品可与英国名作家毛姆的作品媲美,很快拍板登出并特加按语推荐。
年轻的她初露头角,浮出海面,显示出写小说的才能。
她四处出击,短短几个月迅速“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出名的文学杂志。小说之后是散文,杂志之后是专集,万绿丛中一点红,红透了上海滩。
用优秀、聪慧、洒脱、新潮、才华横溢等词语来描绘张爱玲,似乎都不能表达到位,只有用“天才”二字才恰如其分。
天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天赋的才能,超出一般人的聪明智慧。
张爱玲就是词典里解释的“天才”。
这个天才23岁时,一见钟情,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叫胡兰成的汉奸。她将他视为偶像一样崇拜,做了他的妻子。可他除了妻子之外,外面还有许多女人。
她无法忍受,结婚三年,就扔掉了人生这件华美的长袍,一段幸福的时光匆匆打上了句号。
她在文字里痛苦地写道:“人生是华美的长袍,长满了虱子。”
张爱玲受到“汉奸”的影响,以难民身份只身到了美国。
她无处栖身,住进了纽约救济贫民的职业女子宿舍。她靠写作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时认识了比她大29岁的又老又穷的老作家赖雅——她的第二个老公。他们居住在黑人的贫民窟里,互相依靠,互相鼓励,不停地写,成了“画字符的机器”。他俩饱一顿饥一顿,住处也没有保障。在台湾时,张爱玲得到赖雅再一次中风昏迷的消息,但她却凑不起一张回美国的机票钱。
人生经得起多少折腾?婚姻饱受煎熬,爱情不能善终,她终于被折腾为一位孤独的老太太。
她的文字是孤独的,小说里的爱情没有一个女主角的结局不是以悲剧收场。
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原本是多情、热情、阳光的,她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可是,现实很残酷,她的生活中一直没有这样一个人。
她热烈地投入,等来的是孤独。她享受不到一般家庭的樂趣,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什么亲人也没有。
英国有句谚语说:“没有人是座孤岛。”而张爱玲却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听来让人心酸。
晚年的张爱玲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对人事极其淡薄。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离群索居的生活。有时她连信都懒得去拆,就是好朋友也几乎不见面,至多通通电话。
她在美国加州韦斯特伍德市公寓的“家”极为简单,简单得“家徒四壁”。
白色的墙壁空空的,没有悬挂任何饰品;地上摆着的纸袋是存放服装的“衣橱”,窗前堆着一堆纸盒,是“写字台”,张爱玲就坐在这堆纸盒面前的地毯上写作。门边靠墙放着一张窄窄的行军床,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落地灯、日光灯……她买了大量的灯泡,因为她怕黑暗怕冷清,她的电灯、电视一天到晚都开着。
1995年9月8日,她75岁那年,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去世了。她躺在行军床上,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头朝着门,脸向外,出奇地瘦。
洛杉矶警署法医尸验的结果,张爱玲大约死于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正如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天才为什么常常活得这么狼狈?为什么总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
比如张爱玲。
她是举世公认的天才作家。
她7岁试写小说,9岁向编辑投稿,中学时文采受老师称赞,习作在同学中传阅,很有影响。19岁在《西风》杂志发表《天才梦》。牛刀小试之后,用熟练的英文写稿寄给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主编大为惊喜,认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出世”,连续刊用她的系列文章。
她自信地去撞上海文坛的门,《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大为欣赏,断言这位年轻小姐的作品可与英国名作家毛姆的作品媲美,很快拍板登出并特加按语推荐。
年轻的她初露头角,浮出海面,显示出写小说的才能。
她四处出击,短短几个月迅速“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出名的文学杂志。小说之后是散文,杂志之后是专集,万绿丛中一点红,红透了上海滩。
用优秀、聪慧、洒脱、新潮、才华横溢等词语来描绘张爱玲,似乎都不能表达到位,只有用“天才”二字才恰如其分。
天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天赋的才能,超出一般人的聪明智慧。
张爱玲就是词典里解释的“天才”。
这个天才23岁时,一见钟情,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叫胡兰成的汉奸。她将他视为偶像一样崇拜,做了他的妻子。可他除了妻子之外,外面还有许多女人。
她无法忍受,结婚三年,就扔掉了人生这件华美的长袍,一段幸福的时光匆匆打上了句号。
她在文字里痛苦地写道:“人生是华美的长袍,长满了虱子。”
张爱玲受到“汉奸”的影响,以难民身份只身到了美国。
她无处栖身,住进了纽约救济贫民的职业女子宿舍。她靠写作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时认识了比她大29岁的又老又穷的老作家赖雅——她的第二个老公。他们居住在黑人的贫民窟里,互相依靠,互相鼓励,不停地写,成了“画字符的机器”。他俩饱一顿饥一顿,住处也没有保障。在台湾时,张爱玲得到赖雅再一次中风昏迷的消息,但她却凑不起一张回美国的机票钱。
人生经得起多少折腾?婚姻饱受煎熬,爱情不能善终,她终于被折腾为一位孤独的老太太。
她的文字是孤独的,小说里的爱情没有一个女主角的结局不是以悲剧收场。
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原本是多情、热情、阳光的,她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可是,现实很残酷,她的生活中一直没有这样一个人。
她热烈地投入,等来的是孤独。她享受不到一般家庭的樂趣,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什么亲人也没有。
英国有句谚语说:“没有人是座孤岛。”而张爱玲却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听来让人心酸。
晚年的张爱玲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对人事极其淡薄。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离群索居的生活。有时她连信都懒得去拆,就是好朋友也几乎不见面,至多通通电话。
她在美国加州韦斯特伍德市公寓的“家”极为简单,简单得“家徒四壁”。
白色的墙壁空空的,没有悬挂任何饰品;地上摆着的纸袋是存放服装的“衣橱”,窗前堆着一堆纸盒,是“写字台”,张爱玲就坐在这堆纸盒面前的地毯上写作。门边靠墙放着一张窄窄的行军床,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落地灯、日光灯……她买了大量的灯泡,因为她怕黑暗怕冷清,她的电灯、电视一天到晚都开着。
1995年9月8日,她75岁那年,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去世了。她躺在行军床上,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头朝着门,脸向外,出奇地瘦。
洛杉矶警署法医尸验的结果,张爱玲大约死于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正如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