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一些高校学生群众观念淡薄,毕业后不愿下基层、去农村的现状,就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群众观、树立群众观点、深化群众观念做以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 群众观 理论学习 社会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们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群众观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学生在形成以上“三观”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正确的群众观,在校期间就能争当志愿者,深入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虚心向群众学习,并尽其所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毕业后争取到边疆去,农村去,到工厂去,矿山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也有一些高校学生怕苦怕累,不愿接近人民群众。家庭条件好的赖在城里,游手好闲,年复一年的啃老。家庭条件差一点的蜗居在城市狭小的空间,形成“蚁族”,成为新的弱势贫困群体。高校学生一般在17~23岁之间,是形成独立思想和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到底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群众观?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逐步树立群众观点
观点是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群众观点是指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所站的立场和所采取的态度。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群众观点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正确认识群众、善待群众方面也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为了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首先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宝库中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的学习,加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中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的学习。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提高思想认识,逐步树立群众观点
1.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中有一些高校学生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至于群众观念淡薄,不懂得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历史进程,创立了唯物主义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人民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生活资料,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离开了劳动人民,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唯物史观还认为,任何杰出个人都产生于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其作用也不会超出人民群众的作用。但是,一部分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水平却并不高,甚至等于零。受市场经济负效应和“官念”的影响,对讲政治不感兴趣了,群众观念淡化了,不知道谦虚谨慎,不知道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要通过学习,逐步提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
2.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同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有着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性。1987年的六月、八月,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指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我们没有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说到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自从这一伟大事业开始兴起,人民群众就无时不在激发着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奋力拼博,努力实践。因此,年青的高校学生要通过以上学习,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3.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我们党所走过的历程,没有哪一个胜利是离开人民所取得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之所在。在人民群众中,既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也贮存着无穷的智慧。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五七年七月的上海干部会议上就从哲学的高度指出:“知识来源于群众。”“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通过以上学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认识自然就会提高。
二、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深化群众观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也指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实践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化。高校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不继深化自己的群众观念。
1.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深化群众观念
第二课堂是通向素质教育目标的第二板块,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在适应青年学习特点上做文章。要以树立群众观点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辩论赛、讲故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同学为了紧扣主题,就通过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收集海瑞、包拯的清政廉洁,为民做主,惩治腐败的故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杨善洲的官德高尚,作风踏实,深入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通过以上各种有益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同时也要要求学生善待集体、本人和他人,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各项有益活动中得到升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感情和对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2.在向农民群众学习中,深化群众观念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的重中之重。 我党作为领导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强国,十分重视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农民群众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民群众热爱祖国,拥护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我们的学生脚下有多少泥土,他们的心里就沉淀多少对待人民群众的真诚。我们要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他们同党的血肉关系。我们的党一贯重视农民问题,关心农民群众。把土地归还给农民,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近几年来又免了农业税。农民群众对党更是一片忠心。在进岗山、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的党在工作中出现了某些失误,农民群众能给予原谅,并继续信任党,帮助我们改正错误。这样对农民群众高风亮节有了深刻的理解,加深对农民群众的感情,群众观念随之得到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民有所思,我有所知;民有所困,我有所帮;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毕业前参加志愿者为人民群众服务,毕业后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为人民群众服务。
3.在教学实习中深化群众观念
职业院校以学习技能为主业,技能的运用与社会需求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消化知识,强化技能,就要在教学实习中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传媒职业院校的教学实习可通过三下乡、走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在实习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深化自己的群众观念。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编辑记者。在教学实习中,我们要响应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向在岗的编辑记者学习,热情饱满地进村镇、入社区、下厂矿、调查研究,实地采访。把群众当亲人,自觉做到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重心向下移、脚步向下迈,把基层需要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基层是锤炼品质的广阔天地,群众是增涨知识的最好老师。我们要行万里路,访万家人。在采访中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在采访中学习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与群众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深化群众观念。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坚持为人民说话办事的价值观和价值目标。
【关键词】高校学生 群众观 理论学习 社会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们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群众观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学生在形成以上“三观”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正确的群众观,在校期间就能争当志愿者,深入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虚心向群众学习,并尽其所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毕业后争取到边疆去,农村去,到工厂去,矿山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也有一些高校学生怕苦怕累,不愿接近人民群众。家庭条件好的赖在城里,游手好闲,年复一年的啃老。家庭条件差一点的蜗居在城市狭小的空间,形成“蚁族”,成为新的弱势贫困群体。高校学生一般在17~23岁之间,是形成独立思想和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到底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群众观?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逐步树立群众观点
观点是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群众观点是指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所站的立场和所采取的态度。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群众观点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正确认识群众、善待群众方面也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为了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首先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宝库中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的学习,加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中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的学习。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提高思想认识,逐步树立群众观点
1.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中有一些高校学生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至于群众观念淡薄,不懂得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历史进程,创立了唯物主义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人民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生活资料,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离开了劳动人民,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唯物史观还认为,任何杰出个人都产生于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其作用也不会超出人民群众的作用。但是,一部分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水平却并不高,甚至等于零。受市场经济负效应和“官念”的影响,对讲政治不感兴趣了,群众观念淡化了,不知道谦虚谨慎,不知道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要通过学习,逐步提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
2.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同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有着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性。1987年的六月、八月,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指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我们没有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说到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自从这一伟大事业开始兴起,人民群众就无时不在激发着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奋力拼博,努力实践。因此,年青的高校学生要通过以上学习,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3.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我们党所走过的历程,没有哪一个胜利是离开人民所取得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之所在。在人民群众中,既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也贮存着无穷的智慧。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五七年七月的上海干部会议上就从哲学的高度指出:“知识来源于群众。”“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通过以上学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认识自然就会提高。
二、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深化群众观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也指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实践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化。高校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不继深化自己的群众观念。
1.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深化群众观念
第二课堂是通向素质教育目标的第二板块,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在适应青年学习特点上做文章。要以树立群众观点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辩论赛、讲故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同学为了紧扣主题,就通过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收集海瑞、包拯的清政廉洁,为民做主,惩治腐败的故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杨善洲的官德高尚,作风踏实,深入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通过以上各种有益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同时也要要求学生善待集体、本人和他人,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各项有益活动中得到升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感情和对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2.在向农民群众学习中,深化群众观念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的重中之重。 我党作为领导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强国,十分重视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农民群众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民群众热爱祖国,拥护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我们的学生脚下有多少泥土,他们的心里就沉淀多少对待人民群众的真诚。我们要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他们同党的血肉关系。我们的党一贯重视农民问题,关心农民群众。把土地归还给农民,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近几年来又免了农业税。农民群众对党更是一片忠心。在进岗山、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的党在工作中出现了某些失误,农民群众能给予原谅,并继续信任党,帮助我们改正错误。这样对农民群众高风亮节有了深刻的理解,加深对农民群众的感情,群众观念随之得到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民有所思,我有所知;民有所困,我有所帮;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毕业前参加志愿者为人民群众服务,毕业后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为人民群众服务。
3.在教学实习中深化群众观念
职业院校以学习技能为主业,技能的运用与社会需求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消化知识,强化技能,就要在教学实习中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传媒职业院校的教学实习可通过三下乡、走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在实习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深化自己的群众观念。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编辑记者。在教学实习中,我们要响应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向在岗的编辑记者学习,热情饱满地进村镇、入社区、下厂矿、调查研究,实地采访。把群众当亲人,自觉做到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重心向下移、脚步向下迈,把基层需要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基层是锤炼品质的广阔天地,群众是增涨知识的最好老师。我们要行万里路,访万家人。在采访中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在采访中学习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与群众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深化群众观念。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坚持为人民说话办事的价值观和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