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故此,践行“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理论,应聚焦主题、洞悉理念,以生为本、把脉学情,关注过程、以学定教,聚焦学法、相得益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案例诠释了小学语文“以学定教”教学策略的构建、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32-03
笔者有幸随本校一位语文老师参加2013年江苏省“杏坛杯”(海安赛区)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竞赛中,这位老师以其真本、灵动、睿智的课堂风格独树一帜,有效地诠释了这次会议的主题“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并获得了本次比赛语文组的一等奖。现将自己参与磨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感想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聚焦主题。洞悉理念
何谓“以学定教”呢?应该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又要重视自身的“教”,教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将带动自己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以学定教”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的“以学为本”为依据,教学的一切成果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实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那么,如何落实“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呢?我们研究认为应主要关注三点:一是要把脉学情。“以学定教”的基础就是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教师课前务必弄清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二是关注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灵动生成的,学生的差异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一定会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平稳前进。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做到以学定教。三是聚焦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课程,所有的学习最终都应指向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学要变“教语文”为“学语文”,使学生经历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形式的学习过程,阅读思考,揣摩领悟,把握规律,形成能力。
二、以生为本,把脉学情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这往往是好多教师把握不准的。有相当多的教师教学往往从零起点开始,他们认为新知理应从零开始。然而,这种认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力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在充分理解理念的基础上,仔细琢磨着这篇课文,不断地思考。首先思考:面对课文,学生能读懂什么?哪些需要教师指引的?这要以生为本,把脉学情,只有把准了真实的学情,才能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己”为教情,“彼”为学情。老子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就应做知己更知人的智慧老师啊!“学情”如何调查?我们找来了四、五年级好中差几位学生读了这个故事,让他们谈谈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调查表明,虽然长征这段历史离孩子的生活比较久远,但基于课文内容“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情意,孩子一读就懂。可见,这个主题并不难把握,普通的学生都能一眼看穿。可是,由于孩子们毕竟对长征这段历史缺乏较深刻的认知,导致缺乏学习的激情。那么,如何把教材所表现的主题、所涉及的过程很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何点燃孩子的激情,引导他们品文乐学?加之这篇课文是写人物的文章,如何引导他们学生品味细节描写,特别是通过彭德怀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领悟塑造人物的方法,这往往是教学的盲点,是本课教学中很值得思考的难点。
三、关注过程,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时刻把学生装在心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与思考,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本课重难点。我们参考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名师教学实录,预设了自己最初的学案。但在进行磨课时,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如此长的课文,如果不关注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不提取出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味地把自己解读文本获得的信息强加到孩子们的身上,这就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灌输,无法体现“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理念。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我们学名师往往关注的是他们‘怎么教’,却很少注意到‘教什么’的问题。在他看来‘教什么’才是课堂的‘核心’与‘方向’,毕竟目标错了,再好的课也是徒劳。”特级教师陈永平听完我们的研课后,提示我们思考: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学生到底还应该学些什么?显而易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如果学生获得的只是“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那是语文课的失败。语文课的重要价值应体现在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围绕这些方法所进行的语文训练。本课是一篇写人物的文章,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当传神,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与感悟、借以进行说写训练的范文。因而,我们的最终预设是:明确目标指向,紧扣文本的表达方式,抓住故事的矛盾冲突,聚焦人物的语言等细节描写,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悟、写;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大胆引入导学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本课有所提升;极力执行课标,“变‘悟课文’为‘学表达’”,有效落实每课“十分钟”的书写训练,追求言意共生等等。这些,都在最终的课堂上得以展现,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真实地体现了“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理念。
四、聚焦学法,相得益彰
我们思考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会得到哪些提升?“以学定教”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示范引路使学生自悟学法。教材内容蕴含着思想方法和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让“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航标灯”,让“方法”成为课堂教学的“点金石”,让“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调控”成为课堂教学的“魔法杖”。这篇课文很长,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本课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特征,选择从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突破,展开教学,品读语言精妙,领悟人物特征。本文突出的描写进行方法便是多层次的对话,可以说故事的情节冲突就是通过对话来推进的,彭德怀的形象当然也是通过对话一步步地展现的。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语言上,同时关注提示语,帮助学生找寻情感激发点,并着力抓住彭德怀的三次命令,把研读放在重点处,仔细揣摩、推敲,分析人物的品性。这既是学习的策略,又是方法的渗透,也是领悟文本表达的一条路径。
基于上述思考,针对本课,怎样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达到“学习语文”能力的提升呢?
1.大胆质疑,潜心会文。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彭德怀如此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连下三道命令枪杀骡子?”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3~20自然段,把命令放到故事的情境中思考:这几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圈画人物语言提示语中的关键词,默默地品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把感受写在句子旁边。以此来训练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创设情境,角色对话。通过对话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抵达文本的核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对彭德怀的认识。
3.巧妙补白,写话训练。文本中,彭德怀的第二次命令和第三次命令长达“二十分钟”,彭德怀的内心该是何等的不舍和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矛盾、复杂心情,以及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对彭德怀的关心文本并没有直接表达,要靠读者去想象“补白”。此时写话训练水到渠成,既启发在学生情感最佳点上,又可以让学生将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言意兼得。
总而言之,构建“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成的精彩。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践行“以学定教”,凝练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不断追寻学生发展的真谛,以求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最终达到“关注人”的发展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32-03
笔者有幸随本校一位语文老师参加2013年江苏省“杏坛杯”(海安赛区)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竞赛中,这位老师以其真本、灵动、睿智的课堂风格独树一帜,有效地诠释了这次会议的主题“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并获得了本次比赛语文组的一等奖。现将自己参与磨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感想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聚焦主题。洞悉理念
何谓“以学定教”呢?应该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又要重视自身的“教”,教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也将带动自己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以学定教”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的“以学为本”为依据,教学的一切成果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实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那么,如何落实“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呢?我们研究认为应主要关注三点:一是要把脉学情。“以学定教”的基础就是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教师课前务必弄清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二是关注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灵动生成的,学生的差异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一定会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平稳前进。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做到以学定教。三是聚焦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课程,所有的学习最终都应指向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学要变“教语文”为“学语文”,使学生经历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形式的学习过程,阅读思考,揣摩领悟,把握规律,形成能力。
二、以生为本,把脉学情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这往往是好多教师把握不准的。有相当多的教师教学往往从零起点开始,他们认为新知理应从零开始。然而,这种认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力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在充分理解理念的基础上,仔细琢磨着这篇课文,不断地思考。首先思考:面对课文,学生能读懂什么?哪些需要教师指引的?这要以生为本,把脉学情,只有把准了真实的学情,才能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己”为教情,“彼”为学情。老子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就应做知己更知人的智慧老师啊!“学情”如何调查?我们找来了四、五年级好中差几位学生读了这个故事,让他们谈谈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调查表明,虽然长征这段历史离孩子的生活比较久远,但基于课文内容“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情意,孩子一读就懂。可见,这个主题并不难把握,普通的学生都能一眼看穿。可是,由于孩子们毕竟对长征这段历史缺乏较深刻的认知,导致缺乏学习的激情。那么,如何把教材所表现的主题、所涉及的过程很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何点燃孩子的激情,引导他们品文乐学?加之这篇课文是写人物的文章,如何引导他们学生品味细节描写,特别是通过彭德怀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领悟塑造人物的方法,这往往是教学的盲点,是本课教学中很值得思考的难点。
三、关注过程,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时刻把学生装在心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与思考,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本课重难点。我们参考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名师教学实录,预设了自己最初的学案。但在进行磨课时,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如此长的课文,如果不关注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不提取出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味地把自己解读文本获得的信息强加到孩子们的身上,这就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灌输,无法体现“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理念。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我们学名师往往关注的是他们‘怎么教’,却很少注意到‘教什么’的问题。在他看来‘教什么’才是课堂的‘核心’与‘方向’,毕竟目标错了,再好的课也是徒劳。”特级教师陈永平听完我们的研课后,提示我们思考: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学生到底还应该学些什么?显而易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如果学生获得的只是“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那是语文课的失败。语文课的重要价值应体现在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围绕这些方法所进行的语文训练。本课是一篇写人物的文章,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当传神,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与感悟、借以进行说写训练的范文。因而,我们的最终预设是:明确目标指向,紧扣文本的表达方式,抓住故事的矛盾冲突,聚焦人物的语言等细节描写,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悟、写;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大胆引入导学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本课有所提升;极力执行课标,“变‘悟课文’为‘学表达’”,有效落实每课“十分钟”的书写训练,追求言意共生等等。这些,都在最终的课堂上得以展现,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真实地体现了“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理念。
四、聚焦学法,相得益彰
我们思考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会得到哪些提升?“以学定教”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示范引路使学生自悟学法。教材内容蕴含着思想方法和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让“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航标灯”,让“方法”成为课堂教学的“点金石”,让“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调控”成为课堂教学的“魔法杖”。这篇课文很长,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本课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特征,选择从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突破,展开教学,品读语言精妙,领悟人物特征。本文突出的描写进行方法便是多层次的对话,可以说故事的情节冲突就是通过对话来推进的,彭德怀的形象当然也是通过对话一步步地展现的。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语言上,同时关注提示语,帮助学生找寻情感激发点,并着力抓住彭德怀的三次命令,把研读放在重点处,仔细揣摩、推敲,分析人物的品性。这既是学习的策略,又是方法的渗透,也是领悟文本表达的一条路径。
基于上述思考,针对本课,怎样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达到“学习语文”能力的提升呢?
1.大胆质疑,潜心会文。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彭德怀如此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连下三道命令枪杀骡子?”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3~20自然段,把命令放到故事的情境中思考:这几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圈画人物语言提示语中的关键词,默默地品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把感受写在句子旁边。以此来训练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创设情境,角色对话。通过对话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抵达文本的核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对彭德怀的认识。
3.巧妙补白,写话训练。文本中,彭德怀的第二次命令和第三次命令长达“二十分钟”,彭德怀的内心该是何等的不舍和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矛盾、复杂心情,以及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对彭德怀的关心文本并没有直接表达,要靠读者去想象“补白”。此时写话训练水到渠成,既启发在学生情感最佳点上,又可以让学生将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言意兼得。
总而言之,构建“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成的精彩。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践行“以学定教”,凝练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不断追寻学生发展的真谛,以求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最终达到“关注人”的发展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