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头针与体针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6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n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国际标准化头皮针和体针配合应用补泻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共86例,应用头针加体针随症选穴,采用迎随补泻手法,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结果:痊愈31例,显效27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2%。结论:该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致残率;采用标准化治疗针灸治疗方案有利于针灸在国际间交流。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头皮针 体针 国际化标准方案
  
  资料与方法
  脑中风后遗症患者86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遗留右侧或左侧肢体瘫痪,要求进行针灸治疗。男48例,女38例,年龄40~80岁,以60~70岁为多。脑溢血31例,脑血栓、脑栓塞54例,左侧偏瘫45例,右侧偏瘫41例。
  取穴:头针取顶颞前斜线即从前顶穴至悬厘穴和顶颞后斜线即百会穴至曲鬓穴,体针取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环跳、四强、阳陵泉、丰隆、绝骨、太冲。伴语言障碍者加廉泉、哑门,伴吞咽困难者加天突、廉泉。
  操作方法:头针取0.35mm×40mm毫针,于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上、下点(无语言障碍或口歪斜者只取其上3/5)常规消毒后,垂直于该线快速进针,斜刺至帽状腱膜下肌层为度,快速捻针得气后30分钟内每隔10分钟采用补泻手法行针1次,然后留针12小时。体针取0.35mm×(40~75.7)mm毫针,常规消毒后,按针刺法快速进针,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其间每隔10分钟用迎随补泻手法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7天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①治愈:无口眼歪斜,说话清楚,上、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或从事轻体力活动;②显效:口眼歪斜不明显,说话好转,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肢体肌力恢复到4级(肌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但仍有部分轻瘫表现,需拄杖行走;③好转:语言及上下肢功能改善,生活需人帮助;④无效:语言及上下肢功能均无明显改善。
  
  结 果
  总疗效观察:痊愈31例,显效27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2%。
  病程对治疗结果的影响:以发病到开始进行针灸治疗时间为界,分为两组,<4周组(49例)和>4周组(37例)。<4周组痊愈23例,显效16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97.96%;>4周组痊愈8例,显效11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有效率89.19%;经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头皮针取穴配合体针方案根据“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透刺”的原则制定。顶颞前斜线在头部側面,即从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线分为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分为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肤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本组方案所选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分别跨越督脉、膀胱经、胆经等,加以透刺使头部诸经气血通畅;现代解剖通过尸体观察主要脑回的位置和头针治疗区的对应关系,表明多数刺激区的位置均在相应的脑回范围内。
  中风之病有虚实,故在头针针刺手法上,应根据病情虚实而辨证施以补泻手法。本组资料所用手法徐疾补泻手法、迎随补泻手法治疗。刘氏[1]治疗中风,显示头针补泻手法治疗中风疗效优于捻转手法,补泻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可见不同的针刺手法影响着针刺疗效。侯氏[2]研究表明,头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优于单一疗法。最近有研究认为“神经可再生、重塑”,经治疗可使后遗症得到康复[3]
  总之,标准化头皮针方案与体针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有利于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进光,陈静操,江永生.头针治疗脑血管疾病10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1,(4):8.
  2 侯凤琴.头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2):7-8.
  3 魏岗之.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治疗的新概念.中华内科杂志,1996,35(8):509.
其他文献
2003~2007年我院收治2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综合抢救治疗,效果良好。因一氧化碳中毒是一种常见病,合并脑病的重症中毒也不少见。本文就并发脑病的20例患者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发病机制、治疗、预后。    资料与方法  本组合并脑病20例中男11例,女9例。其中入院昏迷15例,入院后逐渐昏迷4例,出院后20天出现智力下降、反应迟钝者1例。  临床表现:20例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患者均以神经系统障碍
期刊
资料与方法  1988~2006年收治上颌骨骨折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岁;其中车祸12例,打击伤4例,马踢伤2例,跌伤2例;陈旧性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4例,上颌骨LefortⅠ型骨折9例,其他型骨折7例。  陈旧性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4例:均是伤后并发颅脑损伤,当时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治疗局部服从于全身,上颌骨骨折未及时处理。来诊时已经是伤后20多天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方法:采用唇颊侧黏膜入路小型钛板内固定下颌骨骨折。结果:全部病例均I/甲愈合,咬合关系恢复满意,面部形态无明显改变,无切口瘢痕形成。结论:唇颊侧黏膜入路行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切开区解剖结构简单,损伤小,易于愈合,无副损伤及并发症发生;下颌骨骨折内固定具有准确的复位及良好的固定,避免了颌间结扎,有利于口腔卫生和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唇颊侧黏膜入路 坚
期刊
摘 要 目的:對42例各种缓慢心律失常引起的阿-斯综合征患者,经锁骨下静脉进行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抢救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例经临时起搏治疗转危为安,1例可见心室起搏心律,而听诊无心音,考虑电机械分离,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紧急床旁临时起搏术安全有效,应向基层医师推广普及。  关键词 阿-斯综合征 临时心脏起搏 分析    资料和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阿-斯综合征患者42例
期刊
新生儿先天性舌根会厌囊肿是新生儿期的少见病,可引起新生儿缺氧、窒息、甚至死亡,易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混淆。现将我科6例先天性舌根会厌囊肿病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0~2007年共收治先天性舌根会厌囊肿新生儿6例,男4例,女2例,就诊日龄9小时~18天。均为足月儿,其中会厌囊肿3例,舌根囊肿3例。  临床表现:6例均于生后不久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吸气性喉鸣,吸气三凹征,症状随囊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理想的手术方法。方法:经鼻内镜直视下下鼻甲黏膜下用显微电动吸切器磨削肥大的下鼻甲黏膜下组织及骨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疗效满意,无并发症,有效率100%,随访1~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下鼻甲黏膜下磨削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方法。  关键词 鼻甲黏膜下磨削术 慢性肥厚性鼻炎 显微电动吸切器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以来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36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口服同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在应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基础上,以自拟中药口服同时配合中药灌肠。结果: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结论: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能明显减轻或消除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肾衰病程的进展。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中药口服 灌肠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由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导致的。常见于
期刊
关键词 益气养血解毒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早 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06年1月收治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早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分布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治疗组:益气养血解毒方。药用:党参15g,丹参20g,当归20g,阿胶10g(烊化),甘松15g,土茯苓30g,双花15g,炙甘草10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5例,并与对照组单纯应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5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改善心肌缺血,通脉止痛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應用。  关键词 益气活血通脉汤 西医常规疗法 冠心病心绞痛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35例,均为女性,年龄44~57岁,病程3个月~2年,主要症状有面色潮红、多汗、眩晕、心悸、气短,易激动、烦躁、失眠、体乏无力、食欲不振、月经不调等。经心电图、血糖检测、颈椎拍片等辅助检查,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确诊为更年期综合征。  治疗方法:以柴胡舒肝汤加减化裁。面色潮红、多汗、眩晕为主症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以心悸、气短为主症者,加黄芪、五味子、丹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