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强调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力度,衍生出不少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即为其中之一。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混合式教学作探讨,并提出部分个人建议。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即为把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目的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及深的引向深度学习,现已广泛运用至各个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当中。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中的《乡土中国》为例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一、走进作者世界,了解写作背景
  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提到“知人论世”,只有全面了解作者信息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够切实体会到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应该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之前,事先安排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搜集作者费孝通以及本书《乡土中国》的相关资料,由于网络资源繁杂多样,布置线上自主查阅任务时,要明确提出一些恰当要求。如: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并查询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成书时代背景,了解费孝通主要人生经历及其对乡土社会所做的研究,找出作者及学科背景、作者提出的学科问题,研究目的、背景、对象与方法等,讨论问题: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你有怎样的预期?你想通过这本书获得哪些信息?同时圈画书中不理解的地方,然后释疑,可以通过自己所能采取的一切方法进行释疑,如小组合作讨论、百度搜索、期刊网检索、图书馆查询资料、求教老师等;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构成以及学术专著的基本特征,初步确定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同时,教师为学生推荐一些延伸阅读的书籍,包括费孝通的《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华民族多元一题格局》《乡土重建》《生育制度》《禄村农田》《江村经济》,陈树德的《从〈乡土中国〉看费孝通的学术生涯》,郑也夫的《差序格局:费孝通与潘光旦》《人治礼治,无为有为》,许知远的《想起了费孝通》,还可以观看电影《秋菊打官司》等。
  延伸阅读的篇目与电影,教师可以文本资料、视频,微课、资源包等形式推送至百度网盘与QQ群,节省学生上网盲目查询资源的时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微信或QQ和同学讨论,或者寻求教师的帮助。也可以通过问卷星设计自测题与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精准掌握他们的情况。
  二、理解基本内容,掌握核心概念
  在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先以Excel表格形式标出章节序号、章节名称,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注重文章的内在层次,再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章节,使其一边阅读、一边圈出文中的重要概念。如:阅读《乡土本色》一章,试分析乡土社会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阅读《礼治秩序》一章,分析“礼治”和“法治”的区别与联系;阅读《名实的分离》一章,简析中国社会的“名”和“实”是怎么分离的?阅读《从欲望到需要》一章,简析为什么在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时代,仍然需要计划?让学生通读全书,在小组合作中归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征,且逐条列出。在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中“阅读指导2”的图示或其他形式,以《乡土中国》的目录为基础,适当增添一些必要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全书的思维导图,或者是结构架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研读部分重要章节,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查阅资料掌握书中“乡土性、土气、礼俗社会、无讼、无为政治、小农经营、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地缘关系、群己关系、感情定向、横暴权利、同意权利”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三、理清逻辑结构,理解主要观点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从欲望到需要》《名实的分离》《血缘和地缘》《长老统治》《无为政治》《无讼》《礼治秩序》《男女有别》《家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和《差序格局》等篇章,理解各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结构,小组合作分别用编写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展示,找出且圈画出《乡土中国》一书中描写与个人认知相背离的内容,共同分析深层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正确认知。接着,教师指出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提出,“中国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这一观点,要求学生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并分析《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司马牛问仁”的故事与其所阐述的观点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写一篇微作文,长度控制在300字左右。同时,教师指出在《无讼》篇中运用“足球比赛”来阐释“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这一观点,由学生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在《血缘和地缘》篇末,作者提出“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使其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并让他们分析“差序格局”与乡土社会“私”的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针对本环节,从深度学习理论的核心特征来看,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图、文、线等方式,将固有的知识经验同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其深入理解新知识。而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思维发生碰撞、摩擦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再通过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展示拓展认知,最终修改与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在思考、讨论与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将新知识融入固有认知当中,新旧知识实现融会贯通,使其理清文本的逻辑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体会文本情怀,了解社会价值
  在本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书内容,思考、体会本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本书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其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乡土中国》的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个人见解与看法,增进同学之间的互动程度。接着,教师提出问题:阅读完全书后后,你最佩服费孝通先生哪一点?倡导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分析,使其结合书中内容简要阐释自己最佩服费孝通先生的地方,让他们初步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情怀。之后,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乡土社会的村落社区是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城市社区则是彼此独立的“陌生人社区”,邻居相见不相识成为常态,请就如何构建起既有安全感又彼此信任相助的邻里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指引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生活经验与亲身经历展开讨论与交流,分享个人建议。
  五、積累阅读经验,学会学以致用
  对于本环节,教师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韩金桥的《现代社会的乡土魂》一文,谈谈自己对《乡土中国》一书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看法,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字数不少于700字。接着,教师指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中国》一书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能给你们带来哪些思考?组织学生以“今日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乡村管理、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精神风貌、居住环境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社会调查与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鼓励他们运用多种形式来展示,如:制作手抄报或电子版的PPT、举行演讲比赛、开展辩论会、利用电脑设计网页等,并倡导同学之间积极交流和互动,使其在探讨中思维实现深度碰撞,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换,思路得以拓展,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可借此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与感觉等感官,使其从以往枯燥乏味的整本书阅读中走出来,进入到一个有血有肉且完整的情感世界当中,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思想情感受到熏陶,继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作者通联: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 《庄子》是最具文学性的先秦散文著作,中学语文教材对《庄子》的选录意味着对《庄子》的经典化重构。以“文学史”叙述为参照,可以看出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北冥有鱼》在语言风格上完全可以呈现出《庄子》汪洋恣肆、想象奇特的特征,但由于选文太过简短,故而很难完整地反映出《庄子》的思想特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呈现的是诡辩艺术,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语言风格均不能体现《庄子》的特征,因此選文是失败的;
摘 要 论述文写作教学是当前高考写作教学的重点之一,平素课堂教学对论述文的重视不够,而研究者对论述文的探究更多侧重于审题、论证方法结构、素材使用等角度介入,对论述文语言特点的探究少有问津。本文以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章为例,提炼出论述文语言的概括性、严谨性、逻辑性三个特征,并力图给予达成这些特征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论述文的写作教学及探究。   关键词 论述文;语言特点;达成路径  自从浙江省高考201
在新课程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单篇文本仍然是不可回避和忽视的教学内容和完成学习任务的依据.以系统的整体性、立体性、关联性等思维视角定位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促
摘 要 课堂缺少“整块学习时间”是阅读教学课堂的沉疴宿疾。要改变此种现状,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改变备课策略,变“问题设计”为“任务设计”,留给学生整块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完成任务时间,完整地用书面及口头再现、分享学习结果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在完成任务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变“讲”为“学”;任务设计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最
名著阅读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试题形式、试题选材及能力考查点三方面出发,对成都市名著阅读试题命题进行了分析,
摘 要 现代诗歌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注重意象的营造和修辞的应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诗歌中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阅读并鉴赏現代诗歌,让学生在现代诗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新课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由周缘向涪陵-石柱-建南地区超覆沉积;灯影组厚度显示石柱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导致地层厚度变化的古隆起边界受基底正断层控制。区域地质资料则显示控制古隆起的基底断裂对后期川东高陡背斜带的轴迹偏转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古隆起平面上近椭圆状、东西方向延伸,面积约2.4×104 km2。结合古隆
古风无论长短,其换韵或表示思想情感的转换,或表示情节氛围的变化,或表示叙述视角的更替,或表示关键内容的强调,等等.掌握这些诀窍,有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解读诗歌,理解其形式
摘 要 特写镜头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也同样适用。但在目前的记叙文写作中,特写镜头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在作文中的呈现是随意的、凌乱的,没有章法。其实,特写镜头在文章中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突显主体、象征隐喻、营造张力、形成冲击效果。而在写作中,我们可以从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对比照应、架构线索、行文转场这几个方面来设计特写镜头。   关键词 特写镜头;记叙文;表现魅力;巧妙设计  特写
本节课延续“问题导学”的课堂设计思路,通过课前预习、分类筛选、合作研学、反馈促学四个模块,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实现对“道”的深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