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强调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力度,衍生出不少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即为其中之一。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混合式教学作探讨,并提出部分个人建议。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即为把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目的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及深的引向深度学习,现已广泛运用至各个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当中。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中的《乡土中国》为例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一、走进作者世界,了解写作背景
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提到“知人论世”,只有全面了解作者信息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够切实体会到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应该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之前,事先安排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搜集作者费孝通以及本书《乡土中国》的相关资料,由于网络资源繁杂多样,布置线上自主查阅任务时,要明确提出一些恰当要求。如: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并查询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成书时代背景,了解费孝通主要人生经历及其对乡土社会所做的研究,找出作者及学科背景、作者提出的学科问题,研究目的、背景、对象与方法等,讨论问题: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你有怎样的预期?你想通过这本书获得哪些信息?同时圈画书中不理解的地方,然后释疑,可以通过自己所能采取的一切方法进行释疑,如小组合作讨论、百度搜索、期刊网检索、图书馆查询资料、求教老师等;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构成以及学术专著的基本特征,初步确定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同时,教师为学生推荐一些延伸阅读的书籍,包括费孝通的《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华民族多元一题格局》《乡土重建》《生育制度》《禄村农田》《江村经济》,陈树德的《从〈乡土中国〉看费孝通的学术生涯》,郑也夫的《差序格局:费孝通与潘光旦》《人治礼治,无为有为》,许知远的《想起了费孝通》,还可以观看电影《秋菊打官司》等。
延伸阅读的篇目与电影,教师可以文本资料、视频,微课、资源包等形式推送至百度网盘与QQ群,节省学生上网盲目查询资源的时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微信或QQ和同学讨论,或者寻求教师的帮助。也可以通过问卷星设计自测题与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精准掌握他们的情况。
二、理解基本内容,掌握核心概念
在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先以Excel表格形式标出章节序号、章节名称,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注重文章的内在层次,再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章节,使其一边阅读、一边圈出文中的重要概念。如:阅读《乡土本色》一章,试分析乡土社会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阅读《礼治秩序》一章,分析“礼治”和“法治”的区别与联系;阅读《名实的分离》一章,简析中国社会的“名”和“实”是怎么分离的?阅读《从欲望到需要》一章,简析为什么在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时代,仍然需要计划?让学生通读全书,在小组合作中归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征,且逐条列出。在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中“阅读指导2”的图示或其他形式,以《乡土中国》的目录为基础,适当增添一些必要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全书的思维导图,或者是结构架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研读部分重要章节,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查阅资料掌握书中“乡土性、土气、礼俗社会、无讼、无为政治、小农经营、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地缘关系、群己关系、感情定向、横暴权利、同意权利”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三、理清逻辑结构,理解主要观点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从欲望到需要》《名实的分离》《血缘和地缘》《长老统治》《无为政治》《无讼》《礼治秩序》《男女有别》《家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和《差序格局》等篇章,理解各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结构,小组合作分别用编写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展示,找出且圈画出《乡土中国》一书中描写与个人认知相背离的内容,共同分析深层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正确认知。接着,教师指出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提出,“中国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这一观点,要求学生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并分析《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司马牛问仁”的故事与其所阐述的观点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写一篇微作文,长度控制在300字左右。同时,教师指出在《无讼》篇中运用“足球比赛”来阐释“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这一观点,由学生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在《血缘和地缘》篇末,作者提出“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使其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并让他们分析“差序格局”与乡土社会“私”的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针对本环节,从深度学习理论的核心特征来看,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图、文、线等方式,将固有的知识经验同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其深入理解新知识。而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思维发生碰撞、摩擦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再通过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展示拓展认知,最终修改与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在思考、讨论与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将新知识融入固有认知当中,新旧知识实现融会贯通,使其理清文本的逻辑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体会文本情怀,了解社会价值
在本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书内容,思考、体会本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本书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其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乡土中国》的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个人见解与看法,增进同学之间的互动程度。接着,教师提出问题:阅读完全书后后,你最佩服费孝通先生哪一点?倡导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分析,使其结合书中内容简要阐释自己最佩服费孝通先生的地方,让他们初步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情怀。之后,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乡土社会的村落社区是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城市社区则是彼此独立的“陌生人社区”,邻居相见不相识成为常态,请就如何构建起既有安全感又彼此信任相助的邻里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指引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生活经验与亲身经历展开讨论与交流,分享个人建议。
五、積累阅读经验,学会学以致用
对于本环节,教师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韩金桥的《现代社会的乡土魂》一文,谈谈自己对《乡土中国》一书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看法,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字数不少于700字。接着,教师指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中国》一书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能给你们带来哪些思考?组织学生以“今日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乡村管理、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精神风貌、居住环境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社会调查与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鼓励他们运用多种形式来展示,如:制作手抄报或电子版的PPT、举行演讲比赛、开展辩论会、利用电脑设计网页等,并倡导同学之间积极交流和互动,使其在探讨中思维实现深度碰撞,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换,思路得以拓展,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可借此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与感觉等感官,使其从以往枯燥乏味的整本书阅读中走出来,进入到一个有血有肉且完整的情感世界当中,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思想情感受到熏陶,继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作者通联: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即为把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目的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及深的引向深度学习,现已广泛运用至各个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当中。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中的《乡土中国》为例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一、走进作者世界,了解写作背景
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提到“知人论世”,只有全面了解作者信息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够切实体会到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应该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之前,事先安排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搜集作者费孝通以及本书《乡土中国》的相关资料,由于网络资源繁杂多样,布置线上自主查阅任务时,要明确提出一些恰当要求。如: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并查询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成书时代背景,了解费孝通主要人生经历及其对乡土社会所做的研究,找出作者及学科背景、作者提出的学科问题,研究目的、背景、对象与方法等,讨论问题: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你有怎样的预期?你想通过这本书获得哪些信息?同时圈画书中不理解的地方,然后释疑,可以通过自己所能采取的一切方法进行释疑,如小组合作讨论、百度搜索、期刊网检索、图书馆查询资料、求教老师等;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构成以及学术专著的基本特征,初步确定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同时,教师为学生推荐一些延伸阅读的书籍,包括费孝通的《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华民族多元一题格局》《乡土重建》《生育制度》《禄村农田》《江村经济》,陈树德的《从〈乡土中国〉看费孝通的学术生涯》,郑也夫的《差序格局:费孝通与潘光旦》《人治礼治,无为有为》,许知远的《想起了费孝通》,还可以观看电影《秋菊打官司》等。
延伸阅读的篇目与电影,教师可以文本资料、视频,微课、资源包等形式推送至百度网盘与QQ群,节省学生上网盲目查询资源的时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微信或QQ和同学讨论,或者寻求教师的帮助。也可以通过问卷星设计自测题与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精准掌握他们的情况。
二、理解基本内容,掌握核心概念
在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先以Excel表格形式标出章节序号、章节名称,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注重文章的内在层次,再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章节,使其一边阅读、一边圈出文中的重要概念。如:阅读《乡土本色》一章,试分析乡土社会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阅读《礼治秩序》一章,分析“礼治”和“法治”的区别与联系;阅读《名实的分离》一章,简析中国社会的“名”和“实”是怎么分离的?阅读《从欲望到需要》一章,简析为什么在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时代,仍然需要计划?让学生通读全书,在小组合作中归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征,且逐条列出。在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中“阅读指导2”的图示或其他形式,以《乡土中国》的目录为基础,适当增添一些必要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全书的思维导图,或者是结构架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研读部分重要章节,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查阅资料掌握书中“乡土性、土气、礼俗社会、无讼、无为政治、小农经营、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地缘关系、群己关系、感情定向、横暴权利、同意权利”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三、理清逻辑结构,理解主要观点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从欲望到需要》《名实的分离》《血缘和地缘》《长老统治》《无为政治》《无讼》《礼治秩序》《男女有别》《家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和《差序格局》等篇章,理解各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结构,小组合作分别用编写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展示,找出且圈画出《乡土中国》一书中描写与个人认知相背离的内容,共同分析深层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正确认知。接着,教师指出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提出,“中国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这一观点,要求学生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并分析《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司马牛问仁”的故事与其所阐述的观点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写一篇微作文,长度控制在300字左右。同时,教师指出在《无讼》篇中运用“足球比赛”来阐释“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这一观点,由学生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在《血缘和地缘》篇末,作者提出“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使其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思路;并让他们分析“差序格局”与乡土社会“私”的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针对本环节,从深度学习理论的核心特征来看,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图、文、线等方式,将固有的知识经验同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其深入理解新知识。而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思维发生碰撞、摩擦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再通过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展示拓展认知,最终修改与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在思考、讨论与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将新知识融入固有认知当中,新旧知识实现融会贯通,使其理清文本的逻辑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体会文本情怀,了解社会价值
在本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书内容,思考、体会本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本书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其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乡土中国》的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个人见解与看法,增进同学之间的互动程度。接着,教师提出问题:阅读完全书后后,你最佩服费孝通先生哪一点?倡导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分析,使其结合书中内容简要阐释自己最佩服费孝通先生的地方,让他们初步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情怀。之后,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乡土社会的村落社区是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城市社区则是彼此独立的“陌生人社区”,邻居相见不相识成为常态,请就如何构建起既有安全感又彼此信任相助的邻里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指引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生活经验与亲身经历展开讨论与交流,分享个人建议。
五、積累阅读经验,学会学以致用
对于本环节,教师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韩金桥的《现代社会的乡土魂》一文,谈谈自己对《乡土中国》一书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看法,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字数不少于700字。接着,教师指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中国》一书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能给你们带来哪些思考?组织学生以“今日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乡村管理、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精神风貌、居住环境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社会调查与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鼓励他们运用多种形式来展示,如:制作手抄报或电子版的PPT、举行演讲比赛、开展辩论会、利用电脑设计网页等,并倡导同学之间积极交流和互动,使其在探讨中思维实现深度碰撞,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换,思路得以拓展,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可借此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与感觉等感官,使其从以往枯燥乏味的整本书阅读中走出来,进入到一个有血有肉且完整的情感世界当中,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思想情感受到熏陶,继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作者通联: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