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视域下的“主题+问题式”教学剖析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课教学设计以知识主题为明线,依靠设计问题串唤醒学生,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构筑绿色生态课堂,最终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这条暗线。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结合的化学观念和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核心素养;主题;问题
  一、研究背景
  课堂是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这就促使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加快课程改革。近几年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教学内容,二者要紧密贴合。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属于化学用语教学,内容枯燥,但在明确知识主题的前提下,以问题导学,把学习任务与问题挂钩,刺激唤醒学生,使学生投入問题中。通过自主探究等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内容,知识脉络清晰,主要包括三大知识主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步骤、配平方法。从教材知识体系上看,它是元素符号、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了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质量、原子数目、原子种类都不变。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都为本课顺利书写化学方程式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在三大知识主题的指引下,以问题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索,层层推进,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学习过程。学习中学生会反复出错、纠错,不断修正,在问题矫正、讲练结合之下,引导学生体验和归纳总结配平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学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去参与、去探索、去发现。在教学中“问题驱动”是关键,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课堂上真正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构思
  本课突出知识主题,融合相关化学知识;巧设问题,运用知识探究;开展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升华主题,落实化学核心素养。首先从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入手,让学生主动发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明确书写的四个步骤,并以一些常见典型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为例,逐步渗透配平的主要方法,使学生切实的体验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书写之间的关系,感受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和实质。课堂上通过忆一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测一测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配平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学习的品质,最终实现提升素养、知识建构。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反思
  对于初三刚接触化学方程式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学习真可谓困难重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是一次大考验,因而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学生的分化。因此在尝试书写过程中,老师要多关注那些化学方程式书写较慢和书写不全的学生,他们也往往会因为对自己的书写结果进行反思而影响对化学方程式正确书写方法的感知。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通过板演、发言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结果,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识建立新知识。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营造氛围,设计合理性问题,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望和欲望。在主题引领下,在问题导向下,课堂上学生主动开展探究与生成、互动与交流、展示思维过程,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本课的设计在突出知识主题的同时,还通过宏微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化学方程式配平的依据及目的,从而突出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两方面的化学核心素养,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王宝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方程式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7).
  [2]张婷婷.问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化学教与学,2011(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数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引
期刊
摘要:学校品德与社会学科组承担了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分层教学与评价的实践研究”,并希望借此机会,全面提高我校综合组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转眼间一学年即将过去,我们课题组理清要求,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的阶段工作。全体课题组成员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导向,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作业分层评价;学困生;自信心;积极教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前的一次预先学习,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环节。而现阶段的预习存在学生不重视、教师缺乏预习指导、预习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用微视频提高预习的有效性,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
期刊
摘要:审美能力就是在人学习、训练、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青少年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美术鉴赏课。美术欣赏课有利于让学生实践欣赏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美术欣赏能力。与此同时,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将以提高青少年审美能力的意义为线索,寻找提升青
期刊
摘要:初中是学生们整个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数学教学则贯穿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的教学不再提倡被动灌输,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多地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从何为自主学习出发,结合当下的现状,去分析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关键词:初中教学;自主学习;主观能动性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达成提升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水平的目标,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际,有效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为特殊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保证。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特殊教育语文课堂;运用  引言  个性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出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相对于
期刊
摘要:现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变得极为普遍。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素养塑造、教学路径迁移,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深度探析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科学策略,以确保学生在信息技术作用引导下,高效获取语文知识,全面提升语文能力,实现更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
期刊
摘要:近年来,教育制度不断革新,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其面临着更高质量的要求。而针对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们的语言及运用能力。在这样的需求之下,老师们要创新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使用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目前已经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力量之一,且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助力,能够无形中全面拓展英语教学时空,全面整合有效的英语课程资源,甚至于可以构建“线上+线下”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及时展开英语学习,真正实现终身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课堂,促使学生形成数字化学习能力,全面开阔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让学生积累有效的英语学习经验。本文将从构建线上课堂,组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理念的倡导如今越来越备受重视。在教育领域的数学学科当中,数学理念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思考数学的效率,一方面能够更加高效化地解决数学难题,另外一方面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的能力。所以就要求数学老师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转变教育方式,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理念的运用。  关键词:数学学习理念;高中数学;数学教学  引言:  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