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与守理守情的文化人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笔者认为,曹禺赋予周朴园丰富的内涵,周朴园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以文化背景为立足点观照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形象。也许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朴园。
  
  一、封建伦理型文化背景
  
  据剧本推定,周朴园学成归国兴办实业正值中国甲午海战失败之际,因此周朴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应是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后期,所以,周朴园所信奉的文化主要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伦理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理”为核心,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北宋理学家还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这种伦理型文化使得上对下拥有绝对的专制权,而下对上只有绝对的服从义务。于是,周朴园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开始了他的人生之旅,开始了他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与守理守情的文化人人格的塑造。
  
  二、绝对权威的统治者
  
  1 社会权威的确立
  封建文化传统赋予男人绝对的权威,而这种权威又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认可。男人获得承认的第一步来自社会,为此就必须有其业绩。因此,留洋回国的周朴园选择了北上创业。
  他开矿修桥,聚资敛财。残忍剥削以求迅速暴富。他选择以资本积累奠定人生的第一块基石,尽管这一血腥的积累过程让他迷失了良知。
  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干了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他在社会上的权威也已获得认可,受到社会上一般人的尊敬,是个非常“体面”的人物。
  
  2 家庭权威的确认
  1 从夫与妻的关系层面上对周朴园的绝对权威做出确认。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剧本中,周朴园屡屡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法规禁锢蘩漪,显示其家庭权威的不容挑战。
  剧本第一幕中,周朴园命令蘩漪,说:“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可见。他总是习惯于对妻子态度生硬,颐指气使。再如,“喝药”这场戏中,周朴园又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繁漪就范,以树立其权威的不可挑战性。
  2 从父与子的关系层面上对周朴园的绝对权威做出确认。
  周朴园在家庭中狂热地坚持“父为子纲”长幼尊卑的封建家长制专制信条。周朴园家庭统治者的权力延续着其社会地位的权威。周朴园正是在这种对内对外的统治中,完成了封建文化道德下男人的价值确认。然而他所赢得的社会与家庭统治权都是岌岌可危的。“父”与“夫”正是伦理文化中权力的象征,周朴园在这秩序中的真实位置是成为绝对权威的统治者,却为此失去了“人”的基本权利——天伦之乐。
  
  三、守理守情的文化人
  
  1 守理的周朴园
  传统文化主张“守理”。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人伦天理。前面分析的各种矛盾,可以说是这种人伦天理负价值的体现。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与怀念,则标志着周朴园意识到自己抛弃侍萍的不道德性,这却是一种正义情感的复苏。而当侍萍身份最终被揭开,周朴园同意周萍和母亲相认,则是这种人伦天理正价值的体现。
  对于基本人伦道德的尊崇,周朴园并不是虚伪的,文化的潜移默化召唤着周朴园人性的暂时回归。
  
  2 守情的周朴园
  传统文化推崇“守情”。提倡顺乎人情。合乎人的天性。剧本中,周朴园“守情’:的天性特点,更集中地是通过他与侍萍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1 周朴园年轻时对侍萍的喜欢是发自真心的。
  引曹禺在杭州讲《雷雨》时说过的一段话为证:“他对鲁侍萍(即鲁妈)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
  剧本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时,两人老是回忆“三十年前”。“三十年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事实上梅侍萍被赶走是在二十七年以前。这是因为三十年前恰恰是周朴园跟梅侍萍相爱的时候。所以,梅侍萍被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
  2 周朴园对侍萍的被赶走是无奈的。
  侍萍控诉周家的几段台词中人称的变换,由“你”改换成“你们”,由此看来,逼迫侍萍走上绝路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周朴园的父母。
  当然。周朴园不是完全没有责任,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儿女婚姻的年代,周朴园本身也是这种封建伦理型文化的牺牲者,封建门第观念、光宗耀祖、建功立德的封建家族利益逼迫他牺牲了诚挚、刻骨铭心的情感。
  3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
  从剧本的台词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对鲁侍萍的怀念,乃至一切照旧的家居布置、生活习惯,并非矫情。
  周朴园后来又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周朴园在这个富丽堂皇的家中,平时享受到的只是物质上的豪华与气派,很难体会到来自“家”的温馨与幸福,难免时时会想起温顺多情的侍萍。
  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的反应是真实的。这种矛盾是感情与理智的矛盾。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忏悔是认真的,但忏悔里有警惕。它们在维护周朴园的地位、身份等问题上统一在一起了。它揭示了周朴园性格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4 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是人性的。
  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人性的回归。序幕和尾声,把剧中发生的悲剧推到10年以前,在剧中周朴园的形象是:40年前抛弃侍萍——10年前酿成“苦果”——现在承受着痛苦。作者把周朴园对繁漪的探望放在幕后,把对侍萍的关心放在幕前,两相对照,自然就突出了他对侍萍感情的真实。这使得他的“人性”得到了升华。
  总之,周朴园暂时的人性复归并非虚伪矫饰,乃是传统文化情感熏陶的必然结果。
  曾有人感叹:说不完的曹禺,道不尽的《雷雨》。周朴园在文化传统塑形下有着双重人格: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与守理守情的文化人。
其他文献
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在美好的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以真挚的情感,融情于景,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下面的两首咏雪诗。就是诗人情感的真情流露。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  南朝·梁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
期刊
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野心勃勃。利用手中的大权,迫不及待地想篡夺皇帝宝座,但又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想先试验一下群臣。看倒在自己一边的人究竟有多少?中间坐观的骑墙派有多少?完全站在皇帝一边的保皇派又有多少?他的试验别出一格,阴险奸诈。  他令人牵来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在朝庭文武百官面前,公然狂言,说:“这是马。”秦二世昏庸,不知其奸,笑着说:“丞相错了吧,你把鹿
期刊
作文课上我们看到的多是学生的愁眉苦脸,听到的多是学生的唉声叹气。的确,现在的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有同行戏说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尽管这是一种调侃的说法,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其中作文教学的问题最为突出。作文教学成了一块“鸡肋”,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但是作文又占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为一名一线
期刊
时节已由春入夏.但每当我从窗户中看那棵被烤焦一半的玉兰树时。心中总是会想到那个春天的夜晚。  后院的这棵玉兰,在我们刚搬过来时。就已经身受重伤了.正对着窗户的那一面.从树底到树枝全被烤焦。很是难看。  春天来了.整个小区的玉兰全部开花了。邻居们透过窗户望见的都是娇袭了一树的玉兰仙子,而从我家望去。看见的只是一张焦黑的树皮和几个枯枝而已。  我整日伤心。也更加讨厌这棵玉兰树,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拉
期刊
时光的栅栏  将日子档在了身后  将故事滤进了心头  不管是哭泣还是怅惘  不管是孤寂还是离愁  不懈不怠地跨过了  一道道时光的栅栏  汗水和泪水中淌出的  也有人生的欢笑  时光之手  会在春天来临时  捧出七色缤纷的花朵  心上的皱纹  当黑发演绎成白发,  又有谁的心头,  能不布满一道道皱纹?  尘世的景观,  全在心上了:  尘世的颠簸,  全在心上了:  尘世的幸与不幸,  全在心上
期刊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一首代表作。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词人流亡江南,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昔日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子变为孤苦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仇、家恨、身世之痛、命运之悲,一时间像阴云一样笼罩在词人心头,难以排遣也无法除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词的首句连用七组叠词,极言词人内心之空虚。环境之冷清,心境之凄怆,营造了一个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
期刊
燕喜亭记  韩 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佳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辎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
期刊
提起北宋文坛,没有人不会说到苏轼;说起苏轼,没人会不说前后《赤壁赋》。而千年以来,人们尤其津津乐道的是东坡居士在前《赤壁赋》(以下称《赤壁赋》)中的出色的才情、深邃的思想。人们忘情于文章对赋这种文体的创新、对后人思想智慧的启迪和文章在写景、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手法的运用。但似乎很少有人论及文中具体的景物描写的意义。本文就想从文中所写的“江流”、“清风”、“明月”这三种景物人手,来细细咀嚼作者所独具的
期刊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其命运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却又是幸运的。在黄州,作为闲者苏轼去江边游黄冈赤壁,去城郊访故友,去承天寺赏月……留下了能炫耀古代文坛的许多诗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一、承天寺记游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文思,堪称中国文人的典型之思。    1 闲游  见月有情,是因久无人情
期刊
台湾女诗人林明理新推出诗画集《夜樱》(台湾:春晖出版社2009年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汇合了诗与画互文映照的艺术感觉经验,传达了一位现代女性对自然世界幽微而敏锐的体悟。阅读着那些弥漫着诗情画意的作品,仿佛谛听到一片天籁清音,携带着一种浪漫色彩的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文字和画面背后呈现的灵动风景和视觉语言,在不动声色中像月下的“夜樱”,为我们飘来了一支“幽玄”的小夜曲,让人在呼吸中陶醉于阅读之后的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