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创新意识作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渐提高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充满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愉快心情。教师的赞扬、学生的鼓励都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研究的欲望,大胆地进行课堂开放,让他们自己合作各抒己见,表达他们的所想所感,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创设悬疑,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疑问中探究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采用学生问数、教师回答的方法准确地说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时,学生对老师的这种绝招感到惊叹,于是也想试试,并合作讨论这种数的特征。这种创新意识、探究意识自然而然产生,他们会在带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知识的渴望中进入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最后,要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创新,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以后,我带学生到操场设计一个面积为30平方米的花坛,这样的设计看似活动要求相同,而事实上却包含着丰富而有差异的智力要求,有的学生只简单地设计了一个长方形,而有的学生却设计了较复杂的组合图形,既美观又符合要求,这样的活动情境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动手实践,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获得创新技能,产生强大的求知动力,这样才能更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才能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教师没有急于操作,而是让学生拿手中纸做的圆柱体,想办法算出它的侧面积,大多数学生的定式思维是沿着高垂直剪开后展开发现是一个长方形,也有的学生取上下边上的任意一点斜着剪开发现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一个学生将它的圆柱侧面展开发现是一个正方形。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成为正方形呢?”学生会在这个疑问中进行问题的探究。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把圆柱滚动一周,它所滚过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其他同学看着他演示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看,这是多么富有创新的思维啊!有了这次的动手演示,在练习中出现的有关压路机压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了知识,并且对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再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后,让学生课后测量大厅柱子,算出它的表面积,测量一段圆木,算出它的体积,测量周围沙堆的有关数据,算出体积等;学习了比例后让学生走出教室,测量算出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质疑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并积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大胆地进行思维创新,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如在讲完比例尺的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为3.5厘米,求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大多数学生按照常规思维进行解题,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1:3000000=3.5:10500000,10500000厘米=105千米。他的解题策略是根据比的性质,既简单又清楚,这是他思维的闪光点,是一次创新能力的大胆尝试。还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完后,让学生自己测量并算出周围圆柱体的体积,一位学生拿来了一截沿圆柱的横截面斜着截开的圆柱体木料,要求体积,在经过合作探究后,总是找不出计算体积的方法。有一组学生站出来愿意为大家演示并计算,他用了和这个不规则圆柱一样的另一个实物对接起来,变成了—个完整的圆柱体,只要用对接成新的圆柱体体积除以2就可以了,这是多么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啊!
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讲完课本上的推导过程后得出V=Sh=πr2h,由于拿着教具,教师把拼成的长方体通过不同摆放得到了V=c/2×h×r,变形后是V=πr2h,这时一位学生说圆柱体的体积也可以用V=S 2×r,这个公式中S是侧面积,只要知道侧面积和半径,不用求高就可以直接算出体积,这是学生在求异中创新思维的大胆发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质疑求异等有效途径。就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东街小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充满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愉快心情。教师的赞扬、学生的鼓励都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研究的欲望,大胆地进行课堂开放,让他们自己合作各抒己见,表达他们的所想所感,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创设悬疑,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疑问中探究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采用学生问数、教师回答的方法准确地说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时,学生对老师的这种绝招感到惊叹,于是也想试试,并合作讨论这种数的特征。这种创新意识、探究意识自然而然产生,他们会在带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知识的渴望中进入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最后,要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创新,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以后,我带学生到操场设计一个面积为30平方米的花坛,这样的设计看似活动要求相同,而事实上却包含着丰富而有差异的智力要求,有的学生只简单地设计了一个长方形,而有的学生却设计了较复杂的组合图形,既美观又符合要求,这样的活动情境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动手实践,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获得创新技能,产生强大的求知动力,这样才能更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才能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教师没有急于操作,而是让学生拿手中纸做的圆柱体,想办法算出它的侧面积,大多数学生的定式思维是沿着高垂直剪开后展开发现是一个长方形,也有的学生取上下边上的任意一点斜着剪开发现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一个学生将它的圆柱侧面展开发现是一个正方形。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成为正方形呢?”学生会在这个疑问中进行问题的探究。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把圆柱滚动一周,它所滚过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其他同学看着他演示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看,这是多么富有创新的思维啊!有了这次的动手演示,在练习中出现的有关压路机压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了知识,并且对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再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后,让学生课后测量大厅柱子,算出它的表面积,测量一段圆木,算出它的体积,测量周围沙堆的有关数据,算出体积等;学习了比例后让学生走出教室,测量算出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质疑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并积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大胆地进行思维创新,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如在讲完比例尺的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为3.5厘米,求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大多数学生按照常规思维进行解题,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1:3000000=3.5:10500000,10500000厘米=105千米。他的解题策略是根据比的性质,既简单又清楚,这是他思维的闪光点,是一次创新能力的大胆尝试。还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完后,让学生自己测量并算出周围圆柱体的体积,一位学生拿来了一截沿圆柱的横截面斜着截开的圆柱体木料,要求体积,在经过合作探究后,总是找不出计算体积的方法。有一组学生站出来愿意为大家演示并计算,他用了和这个不规则圆柱一样的另一个实物对接起来,变成了—个完整的圆柱体,只要用对接成新的圆柱体体积除以2就可以了,这是多么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啊!
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讲完课本上的推导过程后得出V=Sh=πr2h,由于拿着教具,教师把拼成的长方体通过不同摆放得到了V=c/2×h×r,变形后是V=πr2h,这时一位学生说圆柱体的体积也可以用V=S 2×r,这个公式中S是侧面积,只要知道侧面积和半径,不用求高就可以直接算出体积,这是学生在求异中创新思维的大胆发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质疑求异等有效途径。就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东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