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将心比心 扬长避短润物无声 沉默是金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非得苦口才能利于病吗?不是的,医药工作者已经研制出糖衣药片,使良药不再苦口,更快地达到利于病的目的。逆耳的“忠言”利于行吗?历史上有哪个君臣是因为勇于向君王献逆耳忠言而受到重用呢?是屈原,吕不韦,还是岳飞?古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忠言逆耳”的成功经典,却不乏因为向君王献逆耳忠言而丢失性命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为那些“割耳朵”的话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认做忠言呢?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没有说过一些自认为是“逆耳的忠言”呢?岂不知,这些“逆耳的忠言”根本不会利于行,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顺耳的忠言”才能更利于行,这就要求我们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心理换位,将心比心
教师与学生实行 “心理位置互换”,是做好批评教育工作的关键。没有人愿意犯错误,尤其内心已经很自责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心理支持。在批评学生前,可以真诚的说“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好”……教师应经常想,假如自己处在受批评学生那种境遇和心理状态时,将会如何想?如何做? 这样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能使自己的批评热情而诚恳,更具真对性和接受性,受批评的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从而不存在戒心和敌意,这就为接受批评提供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欲抑先扬,扬长避短
我们在批评学生的同时可以先表扬,在指出他不足的同时指出他的长处,指出他和这一点不足相对立的长处。比如批评一个学生没完成作业的同时,表扬他热爱集体,帮助同学,劳动时不怕脏不怕累。作业也不是全不完成,语文、英语作业都完成得很好。数学作业过去也完成,最近半个月,学方程,比较难,想完成作业,但有些题不会做,就不愿做了,是不是?这样批评学生,不是怕学生不高兴,不是怕学生不接受批评,而是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实际。每位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那里面真善美的天地总是占大部分,偶然犯错误,常常都是出于想不出办法来管住自己。
表扬除了可以“促假成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大多数学生的优点, 来反衬出少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氛围, 促使少数学生转入“正轨”,赶超先进。如果我们授课时,发现有学生不遵守纪律,可以这样说“一、二、三组的同学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四组大部分同学听课也比较认真,值得表扬。 ”教师的话,犹如兴奋剂,会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受到鼓舞,专心听讲。
三、放松心情 润物无声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遇到极忙的时候,心情不好,便急躁;看到学生犯错误,感到意外,感到生气;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时,就容易狠狠地批评一顿。开头还是为了学生好,恨铁不成钢。可一旦批评过火,学生不服气,我们便常常转为为了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数落起他们过去的缺点来。这样做的结果,双方都很累,谁都不愉快。学生没想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我们也没提高教育的能力。遇到学生犯错误时,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学生,陶先生并没有大发雷霆,他先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告诉我们:批评学生可以像糖一样是甜的,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尊重学生,被动变主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施展威力,呼呼地刮着,因为太冷,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很暖和,就主动脱掉了大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制手段是达不到目的的。
我刚当班主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怎样“镇住”学生,使学生规规矩矩、言听计从。因此,经常对学生责斥、挖苦、做检查、请家长,真是想尽了方法。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有些“效果”,但时间一长就不灵验了,我在场时学生显得很守纪律,一旦我离开,学生们就炸了窝。我这才意识到,“镇住”学生的做法并不高明。挫折和失败提醒了我,使我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注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改正。
五、沉默是金,无声胜有声
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若微露不悦,且沉默不语, 就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学生就会领悟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这种无声的批评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如果教师突然中断讲课, 沉默一会儿, 学生自会警觉起来,思想马上集中到听课上来,这比大发雷霆更有利于维持课堂纪律。
孩子们不是不能接受批评,关键是批评的态度是与人为善,还是粗暴蛮横;批评的方式是合适得体,还是无所顾忌。批评是一种人际互动,方法得当事半而功倍,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变教训为教导,指导、引导,以平等的关系,平静的心态,平和的语气,热情诚恳得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改正措施,学生自然会心悦诚服,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记住“好话一句严冬暖,恶言半声三春寒”,要用我们的智慧,让批评变成一种艺术,相信“顺耳的忠言会更利行”!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非得苦口才能利于病吗?不是的,医药工作者已经研制出糖衣药片,使良药不再苦口,更快地达到利于病的目的。逆耳的“忠言”利于行吗?历史上有哪个君臣是因为勇于向君王献逆耳忠言而受到重用呢?是屈原,吕不韦,还是岳飞?古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忠言逆耳”的成功经典,却不乏因为向君王献逆耳忠言而丢失性命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为那些“割耳朵”的话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认做忠言呢?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没有说过一些自认为是“逆耳的忠言”呢?岂不知,这些“逆耳的忠言”根本不会利于行,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顺耳的忠言”才能更利于行,这就要求我们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心理换位,将心比心
教师与学生实行 “心理位置互换”,是做好批评教育工作的关键。没有人愿意犯错误,尤其内心已经很自责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心理支持。在批评学生前,可以真诚的说“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失误的原因”“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做好”……教师应经常想,假如自己处在受批评学生那种境遇和心理状态时,将会如何想?如何做? 这样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能使自己的批评热情而诚恳,更具真对性和接受性,受批评的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从而不存在戒心和敌意,这就为接受批评提供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欲抑先扬,扬长避短
我们在批评学生的同时可以先表扬,在指出他不足的同时指出他的长处,指出他和这一点不足相对立的长处。比如批评一个学生没完成作业的同时,表扬他热爱集体,帮助同学,劳动时不怕脏不怕累。作业也不是全不完成,语文、英语作业都完成得很好。数学作业过去也完成,最近半个月,学方程,比较难,想完成作业,但有些题不会做,就不愿做了,是不是?这样批评学生,不是怕学生不高兴,不是怕学生不接受批评,而是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实际。每位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那里面真善美的天地总是占大部分,偶然犯错误,常常都是出于想不出办法来管住自己。
表扬除了可以“促假成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大多数学生的优点, 来反衬出少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氛围, 促使少数学生转入“正轨”,赶超先进。如果我们授课时,发现有学生不遵守纪律,可以这样说“一、二、三组的同学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四组大部分同学听课也比较认真,值得表扬。 ”教师的话,犹如兴奋剂,会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受到鼓舞,专心听讲。
三、放松心情 润物无声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遇到极忙的时候,心情不好,便急躁;看到学生犯错误,感到意外,感到生气;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时,就容易狠狠地批评一顿。开头还是为了学生好,恨铁不成钢。可一旦批评过火,学生不服气,我们便常常转为为了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数落起他们过去的缺点来。这样做的结果,双方都很累,谁都不愉快。学生没想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我们也没提高教育的能力。遇到学生犯错误时,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学生,陶先生并没有大发雷霆,他先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告诉我们:批评学生可以像糖一样是甜的,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尊重学生,被动变主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施展威力,呼呼地刮着,因为太冷,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很暖和,就主动脱掉了大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制手段是达不到目的的。
我刚当班主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怎样“镇住”学生,使学生规规矩矩、言听计从。因此,经常对学生责斥、挖苦、做检查、请家长,真是想尽了方法。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有些“效果”,但时间一长就不灵验了,我在场时学生显得很守纪律,一旦我离开,学生们就炸了窝。我这才意识到,“镇住”学生的做法并不高明。挫折和失败提醒了我,使我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注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改正。
五、沉默是金,无声胜有声
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若微露不悦,且沉默不语, 就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学生就会领悟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这种无声的批评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如果教师突然中断讲课, 沉默一会儿, 学生自会警觉起来,思想马上集中到听课上来,这比大发雷霆更有利于维持课堂纪律。
孩子们不是不能接受批评,关键是批评的态度是与人为善,还是粗暴蛮横;批评的方式是合适得体,还是无所顾忌。批评是一种人际互动,方法得当事半而功倍,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变教训为教导,指导、引导,以平等的关系,平静的心态,平和的语气,热情诚恳得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改正措施,学生自然会心悦诚服,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记住“好话一句严冬暖,恶言半声三春寒”,要用我们的智慧,让批评变成一种艺术,相信“顺耳的忠言会更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