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70-01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奉行的规则。《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从小培养 从点滴做起
幼儿园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幼儿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期,可塑性极大,最容易受引导,研究表明,3至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给他们那么多制度,但孩子的某些恶习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对抗性,很难矫正,所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细节小事上,各个活动环节上,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让孩子真正理解规则,遵守规则。想方设法运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制定规则 注重均衡发展
首先,老师之间规则明确,配合默契,目标一致。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老师们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拾玩具,总是随便乱放,老师提出具体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到,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拾的快的方法。应该提起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制定本班的一些规则,如吃饭时饭菜不撒在桌子上,不大声说话,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入睡时手里不拿玩具等。
其次,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我们教师的主要工作。为了使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我们尝试采用幼儿园教育趋于家庭化的方法,效果良好。
三、强化激励 做到家园一致
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有效的。针对新入园的幼儿,就要把所教的常规习惯必须反复进行,渗透幼儿在园生活的每时每刻。
要表扬和鼓励:针对新宝宝,首先要提高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度,用爱心、耐心、关心来对待孩子,从而提高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让幼儿觉得环境是宽松的,注重主角是幼儿,要相信幼儿,鼓励幼儿。孩子们越放松,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常规。
可是孩子们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是家长在家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所以在行为习惯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始终不渝的坚持下去。
四、坚持以爱为本 建立信号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时会说“去洗手、吃点心”“不要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细细回味会发现命令的口吻太强烈,没有注重主角是幼儿,让幼儿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被动的常规培养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常规培养应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慢慢地接纳,在爱的氛围里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并主动遵守幼兒园的规则。
我们还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班级常规化,口头指令信号通过简短的儿歌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例如,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地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就编了洗手歌,让孩子们愉快地强化了常规培养;通过律动,让幼儿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知道各环节做什么。还有一些肢体语言,例如,老师可以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在这些轻松欢快的环境中,更好地巩固了幼儿的常规培养。
从各个层面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但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70-01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奉行的规则。《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从小培养 从点滴做起
幼儿园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幼儿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期,可塑性极大,最容易受引导,研究表明,3至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给他们那么多制度,但孩子的某些恶习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对抗性,很难矫正,所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细节小事上,各个活动环节上,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让孩子真正理解规则,遵守规则。想方设法运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制定规则 注重均衡发展
首先,老师之间规则明确,配合默契,目标一致。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老师们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拾玩具,总是随便乱放,老师提出具体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到,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拾的快的方法。应该提起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制定本班的一些规则,如吃饭时饭菜不撒在桌子上,不大声说话,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入睡时手里不拿玩具等。
其次,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我们教师的主要工作。为了使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我们尝试采用幼儿园教育趋于家庭化的方法,效果良好。
三、强化激励 做到家园一致
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有效的。针对新入园的幼儿,就要把所教的常规习惯必须反复进行,渗透幼儿在园生活的每时每刻。
要表扬和鼓励:针对新宝宝,首先要提高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度,用爱心、耐心、关心来对待孩子,从而提高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让幼儿觉得环境是宽松的,注重主角是幼儿,要相信幼儿,鼓励幼儿。孩子们越放松,越容易形成良好的常规。
可是孩子们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是家长在家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所以在行为习惯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始终不渝的坚持下去。
四、坚持以爱为本 建立信号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时会说“去洗手、吃点心”“不要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细细回味会发现命令的口吻太强烈,没有注重主角是幼儿,让幼儿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被动的常规培养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常规培养应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慢慢地接纳,在爱的氛围里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并主动遵守幼兒园的规则。
我们还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班级常规化,口头指令信号通过简短的儿歌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例如,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地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就编了洗手歌,让孩子们愉快地强化了常规培养;通过律动,让幼儿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知道各环节做什么。还有一些肢体语言,例如,老师可以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在这些轻松欢快的环境中,更好地巩固了幼儿的常规培养。
从各个层面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但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