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与图像密不可分,图像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图像是凝聚的语言,凝聚的语言最具冲击力。著名评论家、文化产业专家马相武指出:“当前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图像文化正在兴起。文字和图画放在一起,恐怕人类还是和图画更加亲近得多,也更加发自本能。”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和教师可以使用媒体,并运用这些媒体呈现的图像与他人交流。这对于学生解读新知识、活化新知识以及今后在生活中去实践新知识有很大益处。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构筑图像对生物学事实学习、概念学习、实验操作等方面做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事实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学事实特征各异,千姿百态。植物的根、茎、叶、花的结构,人的心脏、肾脏、眼球的结构,动物的生活习性、外部特征等都属于生物学事实学习的范畴。这部分内容的常规教学主要用挂图、模型进行演示,这些常规教具虽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例如挂图只能从一个平面反映结构状况,模型难以看清楚细微结构等。教育技术软件能为生物教学提供三维图像,教师便能用立体图像表示生物体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如细胞结构软件既能演示静态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构造,又可以使细胞在三维空间上做任意方向和角度的翻转,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细胞器的空间关系。另外,有些软件还能够通过器官组装动画、显微递进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生物的结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质中主要的细胞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结构基础,是高中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中的重点内容。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比较精细,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挂图和模型加上想象来学习,因此学习具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些,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学策略加以解决。利用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不同层面的多媒体三维空间图,指导学生观察对比,并利用实验课对细胞质流动及叶绿体进行显微观察,使学生建立起线粒体和叶绿体形态结构的具体构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比较表,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在生物学事实学习中,教师应强调以观察作为事实获取的主要方式,在观察中加强图像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概念学习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学抽象概念比例增大,如应激性、适应性、新陈代谢、渗透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性状分离和基因重组等。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实验、模型、标本、挂图、照片、录像等唤起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这时利用多媒体增大观察量,将生物学实例作为丰富的感性材料,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以及概念的学习是微观层面,仅仅根据课本插图,用语言文字描述、讲解,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教师若以传统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抽动片、干扰片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也会因科学性欠佳、操作麻烦而难以推广。多媒体演示能够清晰地展现过程动画,准确反映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因而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充分利用CAI课件,在程序中辑录电脑模拟的录像,以两种不同的颜色代表同一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再用三维动画展示从细胞分裂间期到分裂、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动态过程,以及在细胞分裂期的前、中、后、末四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等等。这样学生在观看时,很容易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轻松掌握重点和难点。
在概念学习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用图像思考,唤起他们对有效信息的记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中“示范—模仿”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这个实验,由于操作步骤多且复杂,在大班中做示范操作,学生不易观察清楚。特别是接种这一关键环节,由于要在无菌操作台上操作,不允许也不可能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挤到操作台旁来观察示范操作。如果把实验步骤制作成录像片,运用定格、放大等特写技术,就能将实验过程表现得清清楚楚,学生看后也会一目了然,实际效果会大大高于教师的现场演示。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有利于学生运用图像思考和记忆,锻炼动作思维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当然,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代替生物实验,只能作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四、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使用要点
1.界面制作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
2.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3.操作性要强,在适当的时候应有适当的操作提示。
4.交互性要强,要能任意进入各个环节,便于人机交互。
5.使用时要适可而止,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已的思维和想象。
参考文献
[1]贺建,陈浩荫,宋建陵等.中学生物学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30~33.
[2]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教育研究.北京.2002,23(11): 70~73.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事实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学事实特征各异,千姿百态。植物的根、茎、叶、花的结构,人的心脏、肾脏、眼球的结构,动物的生活习性、外部特征等都属于生物学事实学习的范畴。这部分内容的常规教学主要用挂图、模型进行演示,这些常规教具虽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例如挂图只能从一个平面反映结构状况,模型难以看清楚细微结构等。教育技术软件能为生物教学提供三维图像,教师便能用立体图像表示生物体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如细胞结构软件既能演示静态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构造,又可以使细胞在三维空间上做任意方向和角度的翻转,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细胞器的空间关系。另外,有些软件还能够通过器官组装动画、显微递进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生物的结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质中主要的细胞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结构基础,是高中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中的重点内容。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比较精细,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挂图和模型加上想象来学习,因此学习具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些,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学策略加以解决。利用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不同层面的多媒体三维空间图,指导学生观察对比,并利用实验课对细胞质流动及叶绿体进行显微观察,使学生建立起线粒体和叶绿体形态结构的具体构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比较表,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在生物学事实学习中,教师应强调以观察作为事实获取的主要方式,在观察中加强图像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概念学习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学抽象概念比例增大,如应激性、适应性、新陈代谢、渗透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性状分离和基因重组等。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实验、模型、标本、挂图、照片、录像等唤起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这时利用多媒体增大观察量,将生物学实例作为丰富的感性材料,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以及概念的学习是微观层面,仅仅根据课本插图,用语言文字描述、讲解,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教师若以传统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抽动片、干扰片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也会因科学性欠佳、操作麻烦而难以推广。多媒体演示能够清晰地展现过程动画,准确反映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因而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充分利用CAI课件,在程序中辑录电脑模拟的录像,以两种不同的颜色代表同一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再用三维动画展示从细胞分裂间期到分裂、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动态过程,以及在细胞分裂期的前、中、后、末四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等等。这样学生在观看时,很容易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轻松掌握重点和难点。
在概念学习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用图像思考,唤起他们对有效信息的记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中“示范—模仿”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这个实验,由于操作步骤多且复杂,在大班中做示范操作,学生不易观察清楚。特别是接种这一关键环节,由于要在无菌操作台上操作,不允许也不可能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挤到操作台旁来观察示范操作。如果把实验步骤制作成录像片,运用定格、放大等特写技术,就能将实验过程表现得清清楚楚,学生看后也会一目了然,实际效果会大大高于教师的现场演示。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有利于学生运用图像思考和记忆,锻炼动作思维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当然,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代替生物实验,只能作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四、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使用要点
1.界面制作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
2.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3.操作性要强,在适当的时候应有适当的操作提示。
4.交互性要强,要能任意进入各个环节,便于人机交互。
5.使用时要适可而止,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已的思维和想象。
参考文献
[1]贺建,陈浩荫,宋建陵等.中学生物学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30~33.
[2]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教育研究.北京.2002,23(11):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