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旧毡帽们”的内心世界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qc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入了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看似平静的结局,看似平淡的描述,却给小说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哀伤。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在主题上折射出当时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农民的真实处境,还在于小说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变换,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它是一部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悲喜怒哀的舞台剧。本文重点探究从人物的语言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选择万盛米行作为故事发生的第一个表演场所。这个米行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规模不小。作者希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更能够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面前占卜他们的命运。
  用“戴旧毡帽的”来称呼米行粜米的农民,这样写的好处,是便于突出某种普遍性。这是这篇小说的特殊功能,它反映的不是某一个地方的某个人,而是社会底层人物,这是体现人物身份的符号。这一段不难看出农民们迫切想要知道他们的米能否卖到好价钱。无形当中,有一只手操控着“旧毡帽们”的命运。
  接着以人物对话展开,这个对话中的话语权显然是在米行老板手中,无论怎样哀求,米行先生们都是冷面黑心。“美满的希望忽然一沉”,由丰收的喜悦急转直下,跌到失望的谷底。收成好本该卖个好价钱,结果却是:
  同样地,在柜台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入秋以来望着沉重的稻穗所感到的快乐。同样地,把万分舍不得的白白的米送进万盛的廒间,换到了并非白白的现洋钱的钞票。
  在糊里糊涂中,在将信将疑中,“旧毡帽们”卖掉了他们唯一的希望,陷入了悲苦的泥潭。对他们来说,到了米行就等于上了屠宰场的猪,任人宰割。即便多收了三五斗,换到手的只是被压榨得所剩无几的钞票。
  多与少的矛盾,在这篇小说中充分地展现出来。鲜明的比照,也是这篇小说之所以经典的理由之一。米行粜米,展示出“旧毡帽们”不想低价卖出又不得不卖的矛盾心理,最终没得选择只能向现实妥协。
  在第二个街头购物的场景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字来写旧毡帽朋友原来有很多精打细算好的预算。
  难得今年天照應,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让一向捏得紧紧的手稍微放松一点,谁说不应该?缴租,还债,解会钱,大概能够对付过去吧;对付过去之外,大概还有得多余吧。
  这里连用两个“大概”,再次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解读为粮食丰收了,今年手头应该比去年的要宽裕,他们甚至想买一个热水瓶。这是他们最朴素的愿望,对生活他们充满了美好期望。
  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回去,别的不说,几个白头发的老太公老太婆就要一阵阵地骂:“这样的年时,你们贪安逸,花了一块块半买这些东西来用,永世不得翻身是应该的!你们看,我们这么一把年纪,谁用过这些东西来!”这啰嗦也就够受了。
  这一段写出了“旧毡帽们”没钱买很窘迫却又自我安慰,用这种阿Q式的精神疗法来掩饰他们内心的窘迫,借此给他们极度失望的心理以感情上的缓冲。生活还是要继续,得过且过是他们的生存状态。
  在计划中买的必需品与口袋中的窘迫之间的矛盾中,“旧毡帽们”已经失去了憧憬未来的能力,他们不得不再一次降低自己对生活的那么一点期盼,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小说最后一个场景是人物船头对话,这时大家借着酒劲发泄着内心的苦闷。在你言我语中道出了苦水: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缴租立即借新债,他们为生计而发愁,为哪里是条活路而争论,此时他们的内心世界泛起一阵又一阵的波澜。虽然“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决议案”,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在寻求出路所在和路路断绝的矛盾中,“旧毡帽们”的反抗意识正在崛起。只是现实道路充满荆棘,“旧毡帽们”如何被逼上绝路,又是如何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了小说留给读者的一个个问号。
  作者为写这篇小说,亲自实地去万盛米行观察“旧毡帽们”的生活,仔细揣摩他们的心理。所以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能够洞悉农民们的内心世界,愤怒着他们的愤怒,哀伤着他们的哀伤,矛盾着他们的矛盾。从文学的艺术创作来说,作者很好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正如孙绍振所说,矛盾是内在的,尤其是经典作品,往往是天衣无缝的,因而关键不在于分析矛盾而在于揭示矛盾。作者紧紧抓住“旧毡帽们”生存状况中的种种矛盾,把矛盾引向极端最终却又归于平静,看似平静的世界暗潮涌动,预示着最终汇于社会大洪流之中。三个场景布置,两层对话推进,最后一层自我透底,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这里。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除了教好教材以外,还尝试将时事热点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将时事热点作为激趣手段导入英语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习个体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内驱力的内在动力。教师选取近期国内外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既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
[摘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常新问题,近期的研究强调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统筹发展。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的原因相互闻经济流量和社会流量少,关联性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推进三大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就成为“十一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陕西经济发展的要务。为此,应坚持多元发展、同时推进、政府主导、城市群带动、科技渗透等战略思路
“作文是慢工”这是很多老师给学生灌输的错误思想。受这一思想影响,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的心理,甚至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事实上,只要遵循写作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训练方法得当,作文能力完全可以短时间内培养起来。说到底,写好作文必须兼顾思想积累,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这三方面的因素。  一、 作文的思想源于分析和思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学生抱怨自己没有思想,写作
如何正家风?一要修己身。“欲治国者,先正其家;欲正其家,先正其身。”领导干部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在家庭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管理好自己和家人。二要贤内助。妻贤夫祸少,要及时教育提醒妻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要经常倒吹“枕邊风”,要求妻子及时提醒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三要严子女。要立法三章,树立好家规,对子女严加管理,及时提出批评和教育,绝不能任意纵容子女、不加管制。
传承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如今洋流来袭,洋文化扩张之势咄咄咄逼人,网络“快餐式文化”又纷至沓来,部分学生趋之若鹜,相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不屑一顾。眼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不断充
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那么如何让思品课堂真正贴近学生、回归生活呢?笔者结合之前参加的常州市省级思品课标培训活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学生自身资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尤其是正在接受自己教育的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英语词汇学习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教材里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较多,例如“Go for it!”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有73个新单词,学生常苦于记忆单词效率低,遗忘速度快。教师批改听写的单词时,常常感到无比失望。我们就学生的词汇记忆做了一个调查,材料如下:  下面是有关英语词汇记忆的一些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在相应的选项前打“√”。  
新课标在甘肃已经实施几年了,其中语言的表达运用依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就是《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语言表达运用方面的一项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考点的考查实际包含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和变换句式三个要点。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重点谈谈仿句。  仿句是按照所给例句的形式,另外写出与之相似的新句,但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它是一种灵活多变,极具魅力和生命力的题型。  一、仿句考查的知识点  1
阅读训练一  官不为己的桑怿  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閣职。”怿日:“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与兵马监押。未行,会交趾獠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閣门祗侯。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取诈与讥也。”怿叹曰:“亦思之,
一次迥异寻常的经历,我被动获得了一个秘密。这秘密,混合恐惧与希望,纠缠放弃和挣扎,慢慢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是从南昌飞往喀什的途中。临窗而坐,安全带“咔嗒”一声,心门似乎就上了锁。机舱外的天空,不见繁花碧草,没有大地诗歌,甚至清空了爱恨情仇,除了变幻的云。偌大一个虚无。  突然,机身微微一震,恍惚听闻,有虎啸龙吟从地心深处呈螺旋状不断上行。那些散漫的云,快速完成集结,由絮状变成团状,神情肃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