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装”,是我国流行已久的一种男子服式,直至今日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国际上,中山装也被看作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那么,这种庄重、大方、美观,又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服装是怎么来的呢?
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一心为公,个人生活艰苦朴素,从不讲究吃喝穿戴。他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日常穿的就是一件长袍,外面只罩一件马褂而已。有人向他建议说:“你如今是临时大总统了,要经常接待宾客,应该做一两套像样的西装才是。”孙中山没有采纳。
1923年,孙中山到广州出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期间,他深感传统的对襟扣绊马褂和长袍式样太陈旧了,而西装又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点。为此,孙中山萌发了应该有一套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新款服式的念头。他想到在日本居住期间曾看到的学生装(也有说是日本铁路制服或广东便服),不但简单朴实,而且方便、灵巧、大方。于是,他就请来当时正在大元帅府任职的著名服装设计师黄隆生,将这种学生装加以革新,改成单立领,前胸门襟有9粒钮扣,上下左右有4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且中间外有一腰带的一种新式服装。
新衣做成后,孙中山十分满意,就穿着它出现在国人面前,见者无不称赞这种新颖服式简朴、庄重、美观、实用。不久,一些有志于革命的人士都纷纷仿效孙中山穿了起来。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经孙中山改进以后的服装称为“中山装”。这就是中山装的由来。
在流传的过程中,中山装又不断得到改进:后背除掉了腰带,领子改为翻折式小立领,前胸门襟上的9粒钮扣改为5粒钮扣,4只明袋改为吊贴口袋,不久又改成有软盖的平贴袋,袋盖上面有明扣眼。这是今天中山装的式样。
改进后的中山装,不仅从整体上显得严谨、朴实、端庄,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而且它还蕴含着设计者强烈的主观意愿和设计思想,并与民国历史的背景和使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形制上来看,改进后的中山装紧收颈部的衣领,是一种压力与危机的象征;前襟上的4只口袋,代表着礼、义、廉、耻的传统儒家理想,并认为这是“国之四维”;4只口袋的袋盖,均呈倒山形笔架式,称之为“笔架盖”,蕴含革命还要重视笔杆子;门襟上的5粒钮扣,则含有“五权分立”的深刻内涵(“五权”是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中山装因其造型大方朴实,结构严谨持重,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指定为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礼服。国民党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凡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要穿中山装,春、秋、冬三季着黑装,夏季穿白装。
中山装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服装之一。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山城重庆同国民党和谈期间,曾特意送给《八十一梦》的作者、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一套中山装。后来有人问这身中山装是不是买的,张恨水直言不讳地回答:“不是买的,是共产党毛先生送的。”十年“文革”期间,毛泽东喜欢穿的中山装曾一度成为国人的“流行时装”,工、农、学、商都以身着中山装为荣。
如今,随着外来服饰文化的渗入,我国男子服装款式已变得“百花齐放”起来,但在国家庆典礼仪、春节团拜会、中国大使递交国书时等正式场合,国家领导人中有的还着中山装。现在,在国际上,中山装仍是中国的正式的礼服之一。
(责任编辑/林超)
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一心为公,个人生活艰苦朴素,从不讲究吃喝穿戴。他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日常穿的就是一件长袍,外面只罩一件马褂而已。有人向他建议说:“你如今是临时大总统了,要经常接待宾客,应该做一两套像样的西装才是。”孙中山没有采纳。
1923年,孙中山到广州出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期间,他深感传统的对襟扣绊马褂和长袍式样太陈旧了,而西装又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点。为此,孙中山萌发了应该有一套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新款服式的念头。他想到在日本居住期间曾看到的学生装(也有说是日本铁路制服或广东便服),不但简单朴实,而且方便、灵巧、大方。于是,他就请来当时正在大元帅府任职的著名服装设计师黄隆生,将这种学生装加以革新,改成单立领,前胸门襟有9粒钮扣,上下左右有4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且中间外有一腰带的一种新式服装。
新衣做成后,孙中山十分满意,就穿着它出现在国人面前,见者无不称赞这种新颖服式简朴、庄重、美观、实用。不久,一些有志于革命的人士都纷纷仿效孙中山穿了起来。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经孙中山改进以后的服装称为“中山装”。这就是中山装的由来。
在流传的过程中,中山装又不断得到改进:后背除掉了腰带,领子改为翻折式小立领,前胸门襟上的9粒钮扣改为5粒钮扣,4只明袋改为吊贴口袋,不久又改成有软盖的平贴袋,袋盖上面有明扣眼。这是今天中山装的式样。
改进后的中山装,不仅从整体上显得严谨、朴实、端庄,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而且它还蕴含着设计者强烈的主观意愿和设计思想,并与民国历史的背景和使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形制上来看,改进后的中山装紧收颈部的衣领,是一种压力与危机的象征;前襟上的4只口袋,代表着礼、义、廉、耻的传统儒家理想,并认为这是“国之四维”;4只口袋的袋盖,均呈倒山形笔架式,称之为“笔架盖”,蕴含革命还要重视笔杆子;门襟上的5粒钮扣,则含有“五权分立”的深刻内涵(“五权”是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中山装因其造型大方朴实,结构严谨持重,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指定为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礼服。国民党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凡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要穿中山装,春、秋、冬三季着黑装,夏季穿白装。
中山装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服装之一。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山城重庆同国民党和谈期间,曾特意送给《八十一梦》的作者、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一套中山装。后来有人问这身中山装是不是买的,张恨水直言不讳地回答:“不是买的,是共产党毛先生送的。”十年“文革”期间,毛泽东喜欢穿的中山装曾一度成为国人的“流行时装”,工、农、学、商都以身着中山装为荣。
如今,随着外来服饰文化的渗入,我国男子服装款式已变得“百花齐放”起来,但在国家庆典礼仪、春节团拜会、中国大使递交国书时等正式场合,国家领导人中有的还着中山装。现在,在国际上,中山装仍是中国的正式的礼服之一。
(责任编辑/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