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感互动、邻桌互动、组织活动互动和评价互动等教学形式,构建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 情感互动,诱发感悟
朗读与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课文内容蕴含的真实情感,以富有穿透力的朗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例如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唤起学生与作者思想的共鸣,笔者倾注感情地朗读,把握文中每一句、每一段的情感内涵,激情地为学生作示范,以抑扬起伏的声调,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海燕”这一形象所蕴含的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在学生面前,叩击每个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就此向学生提问:“作者描写‘海燕’翱翔于海面的一段文字,赞扬了‘海燕’的什么精神?”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说“勇敢无畏”;有的说“机智勇敢”;还有的说“不屈不挠”。学生不同的回答引起思维的碰撞,探究出“海燕”所展示的力量。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带着文中主人公赞美“海燕”的情感,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引发为生活而奋斗的力量。
2 邻桌互动,营造课堂探究气氛
在讲授《故乡》时,文中有一段对中年闰土的描写。笔者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并抛出问题:“鲁迅先生这样描述闰土,到底写了什么?”要求邻桌之间讨论发言。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他浑身瑟缩着,说明当时的天气非常冷,他家又穷,没钱买衣服穿。”随即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他浑身瑟缩着,不但说明当时的天气非常冷,而且是因为他来到以前的‘少爷’家,自己心理上有压力而出现的一种反应。”又有学生说:“闰土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这说明他经过了长期的艰辛劳动。”还有同学补充说:“他之所以经过长期艰辛的劳动后还不能吃好、穿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笔者在教室里走动着,倾听着学生之间这些热烈的讨论,深感他们的思路真的打开了。此时,笔者还发现,连一些平时不积极的学生也都参与讨论。笔者倾听着,时而点拨,时而鼓励,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可以想象,学生已对那个穷人受苦的年代义愤填膺;对每一个学生来说,这是浸入骨髓的一次生命体验!
3 组织活动互动,寓动于学
作文辅导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笔者通过在课堂上组织活动,让学生互动,实施知识迁移,从而达到作文指导目的。
在上命题作文指导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师》2篇文章,思考他们是怎样运用材料来写人的。上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就预习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由于学生认真阅读了文章,进行了思考,小组活动中就有了倾吐所思、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同时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以此为基础,笔者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于是他们都踊跃地面对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那入景入境的朗读和入情入理的解说受到同学的赞赏。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鲁迅和魏巍所写的都是一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普通的生活片段。因此,如果写老师,完全可以选取一些普通的生活片段,生动地展现老师高尚的思想品德及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笔者把全班分为7个小组,让学生回忆以前的任教老师。指导课后,笔者问学生有什么收获,他们说:“过去,我们写作文总觉得不知怎么下笔,没有多少东西可写,现在觉得可写的东西多了。”由此看出,通过组织活动形式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路。
4 评价互动,增强自信
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通过师生的真情互动,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笔者在平时作文批改中发现,学生作文不懂得用什么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形象,除了方法不对之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借助于想象把他所要描写的内容变成清晰的画面。有一次在作文讲评课上,笔者先打印一篇学生的作文。这是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开始时并没有说出作者是谁,只是要求学生帮助作者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都对作文修改完之后,笔者要求他们对文章作出评价。之后,笔者先肯定这篇作文的亮点,继而向学生指出:“文章只要克服选材和立意的问题,适当修改,就是一篇好文章。”学生通过真诚的评价互动而获取直接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产生探究的欲望。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坚持不同形式的互动,可以使课堂充满人性与智慧,能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充满愉悦的情景中不断获得成功,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宫市职教中心)
1 情感互动,诱发感悟
朗读与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课文内容蕴含的真实情感,以富有穿透力的朗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例如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唤起学生与作者思想的共鸣,笔者倾注感情地朗读,把握文中每一句、每一段的情感内涵,激情地为学生作示范,以抑扬起伏的声调,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海燕”这一形象所蕴含的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在学生面前,叩击每个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就此向学生提问:“作者描写‘海燕’翱翔于海面的一段文字,赞扬了‘海燕’的什么精神?”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说“勇敢无畏”;有的说“机智勇敢”;还有的说“不屈不挠”。学生不同的回答引起思维的碰撞,探究出“海燕”所展示的力量。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带着文中主人公赞美“海燕”的情感,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引发为生活而奋斗的力量。
2 邻桌互动,营造课堂探究气氛
在讲授《故乡》时,文中有一段对中年闰土的描写。笔者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并抛出问题:“鲁迅先生这样描述闰土,到底写了什么?”要求邻桌之间讨论发言。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他浑身瑟缩着,说明当时的天气非常冷,他家又穷,没钱买衣服穿。”随即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他浑身瑟缩着,不但说明当时的天气非常冷,而且是因为他来到以前的‘少爷’家,自己心理上有压力而出现的一种反应。”又有学生说:“闰土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这说明他经过了长期的艰辛劳动。”还有同学补充说:“他之所以经过长期艰辛的劳动后还不能吃好、穿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笔者在教室里走动着,倾听着学生之间这些热烈的讨论,深感他们的思路真的打开了。此时,笔者还发现,连一些平时不积极的学生也都参与讨论。笔者倾听着,时而点拨,时而鼓励,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可以想象,学生已对那个穷人受苦的年代义愤填膺;对每一个学生来说,这是浸入骨髓的一次生命体验!
3 组织活动互动,寓动于学
作文辅导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笔者通过在课堂上组织活动,让学生互动,实施知识迁移,从而达到作文指导目的。
在上命题作文指导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师》2篇文章,思考他们是怎样运用材料来写人的。上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就预习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由于学生认真阅读了文章,进行了思考,小组活动中就有了倾吐所思、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同时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以此为基础,笔者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于是他们都踊跃地面对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那入景入境的朗读和入情入理的解说受到同学的赞赏。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鲁迅和魏巍所写的都是一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普通的生活片段。因此,如果写老师,完全可以选取一些普通的生活片段,生动地展现老师高尚的思想品德及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笔者把全班分为7个小组,让学生回忆以前的任教老师。指导课后,笔者问学生有什么收获,他们说:“过去,我们写作文总觉得不知怎么下笔,没有多少东西可写,现在觉得可写的东西多了。”由此看出,通过组织活动形式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路。
4 评价互动,增强自信
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通过师生的真情互动,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笔者在平时作文批改中发现,学生作文不懂得用什么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形象,除了方法不对之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借助于想象把他所要描写的内容变成清晰的画面。有一次在作文讲评课上,笔者先打印一篇学生的作文。这是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开始时并没有说出作者是谁,只是要求学生帮助作者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都对作文修改完之后,笔者要求他们对文章作出评价。之后,笔者先肯定这篇作文的亮点,继而向学生指出:“文章只要克服选材和立意的问题,适当修改,就是一篇好文章。”学生通过真诚的评价互动而获取直接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产生探究的欲望。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坚持不同形式的互动,可以使课堂充满人性与智慧,能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充满愉悦的情景中不断获得成功,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宫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