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6年11月21日,“2016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支持摄影师名单在北京揭晓,河北传媒学院教师李纪霖、北京媒体编辑蒋磊磊、山东摄影师郝英杰、湖北摄影师王翀和鲁迅美术学院在校生吕格尔等5位青年摄影师凭借出众的作品和富有新意的拍摄计划获选,成为“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新一批支持对象。 作为影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摄影》始终关注着青年摄影给予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2016年,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21日,“2016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支持摄影师名单在北京揭晓,河北传媒学院教师李纪霖、北京媒体编辑蒋磊磊、山东摄影师郝英杰、湖北摄影师王翀和鲁迅美术学院在校生吕格尔等5位青年摄影师凭借出众的作品和富有新意的拍摄计划获选,成为“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新一批支持对象。
作为影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摄影》始终关注着青年摄影给予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2016年,本刊先后举办中国摄影留学生学术研讨会暨作品展、高校摄影教育与青年影像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并主持了2016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院校展评选。此外,本刊2016年2期和4期分别刊发的“摄影系启示录”与“摄影留学后”两大专题,围绕高校摄影教育与摄影留学发展状况等话题展开研究与探讨,在摄影圈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把握青年摄影人发展动向,推进影像文化在青年人群中的普及与进步,本刊正致力于搭建各种平台为青年摄影人提供展示、推介与交流的机会。
为此,《中国摄影》杂志与索尼(中国)共同组织和发起了“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有才华的青年摄影师实现摄影创作梦想。该计划自2015年创办至今,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正成长为国内青年摄影人群中声誉日高的重要品牌。2016年度计划一经启动,迅速获得全国多个高校、摄影机构、专业摄影媒体等团体的关注与支持,青年摄影人与相关摄影单位组织自荐与推举的作品纷至沓来。在近万件报名参与的作品中,经过由《中国摄影》杂志组织的初步筛选,共有100位青年摄影师提交的作品及申报项目入围“2016索尼青年摄影师”的最终评选。
2016年11月,由《中国摄影》杂志主持的“2016索尼青年摄影师”评选在北京进行,《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中央美院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川、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泛、视觉中国总编辑柴继军和时尚摄影师于捷等5人担任评委,索尼(中国)相关负责人等列席。评委们对所有100名入围作者的作品和申报拍摄计划进行了遴选与讨论,最终选出了5位摄影师成为“2016索尼青年摄影师”,获得来自索尼(中国)的影像器材和项目资金的支持。
主持此次评选工作的《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表示:“今年的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得到了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全国众多高校摄影院系的鼎力支持,在申报作品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作品。除了拍摄技巧别具匠心以外,作品编辑水平的进步也令我们感到欣喜。通过参与评选以及同摄影师们的后期沟通,我们得以有机会发现更多更具才华的新生代摄影师,而来自索尼关于摄影器材和资金的支持,将助力他们实现创作梦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泛对今年的选送作品赞赏有加,“诸多青年摄影师的作品让人感到吃惊,整个遴选过程实在让人难以取舍”。
评委王川在评论时认为,相比往届,本次评选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作品题材与类型涵盖更加广泛,既有人文纪实、商业大片,也有类型多样的当代摄影作品;其次,更丰富的视觉表现语言和更强的视觉传达性;再次,参选摄影师所在地区覆盖面也更广,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跨越更多地区如东北、西南等地。另外,参选摄影师趋于年轻化,一大批“90后”摄影师正在崛起,甚至“95后”也成长起来,这在其他摄影赛事里较为少见,当然,“80后”仍是摄影主力。
青年攝影师们的作品正展现出“影像文化”的诸多特征,青年人的朝气、青年人的想象力、青年人的眼界,特别是他们运用各种摄影手段进行艺术表达与创新,从而抒发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见解与思考。这对于推动当下影像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势必将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为青年摄影人提供一个“发声”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这正成为“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开展的意义所在。该计划更加注重对参与者的全面考察,包括思想状态、审美情趣、技术能力、编辑水平、计划实施和项目成果等方面。在这一系列考察中,作品是这些方面的集中展示手段,不再具有百分之百“一锤定音”的决定性意义,持续性则成为考察的重要依据,这也为参选摄影师带来了更大的后期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计划的特点是“自我推荐”,这与当代青年进取务实、胸襟开阔、不拘一格的特点也相契合。
随着2016年度评选的结束,“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新一季征稿于2017年1月正式开始。不论你是擅长人文纪实、风光旅行、体育运动还是观念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只要你能够用相机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有可能成为计划中的一员,并获得器材、拍摄项目费用支持,以及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本刊也将持续跟进、汇总分析,定期推出该计划的最新动态与入选摄影师作品,敬请期待。
其他文献
在挪威当代摄影艺术进程中,达格·阿尔文(Dag Alveng)是一位绕不开的摄影师。 围绕着达格·阿尔文近40年的摄影生涯,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达格·阿尔文,1953年出生于奥斯陆。受爱好摄影的父亲的影响,阿尔文9岁便开始接触摄影,而相机一直成为他观察周围事物的工具。1976年,他从奥斯陆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由于对摄影的兴趣越发浓厚,去了英国特伦特理工学院学习摄影,自此开启了他的摄影之路。
摄影如何被其“产地”定义?观看上海摄影艺术中心2017年首个展览《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时,这一问题在我脑中不断出现。展览《德国制造》的副标题是“从19世纪到今天的德国摄影”,其中作品以时间为序,以120幅照片展示了160年来德国摄影史上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时刻,力图证明,尽管被公认的“摄影发明者”分属英法两国,使得同在欧洲的德国似乎在迎接这种新媒介时慢了半拍,但对于这一媒介的进
何:作为英国当代摄影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角色,您对摄影的理解在过去30年间是否发生了变化? 安娜:我一直都在改变自己对摄影的看法,因为不管是我还是摄影,都是不断变化的。我努力让自己尽可能跟上新发展的脚步。每周都会发生新鲜事,我们需要随时更新信息并加以思考,想出新点子。 何:您最早为何选择从事摄影? 安娜:我从事摄影的初衷是因为我喜欢看布拉塞(Brassai)、尤金·阿杰(Atget)和卡蒂埃
劳伦·格林菲尔德(Lauren Greenfield, 1966-)1993年拍摄的一幅作品曾让我过目不忘。画面中,两辆敞篷轿车在海滩上擦身而过,车上的几个年轻人相互观望,画面前景是坐在其中一辆车上的妙龄女郎,身穿泳装,一脸高傲的模样。另一辆车上的年轻人望着这辆车上坐在这位女郎背后的男孩,投过羡慕的眼光。这位女郎是被美国好莱坞贝弗利山庄高中毕业班的同学选为身材最佳的女孩,她与其他两位男同学逃课到海
中国高校教育从办学体制上分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据《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16年第2期的文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基于近十年全國民办高校数据统计与政策文本分析》(作者:周海涛、刘侠)介绍, 截至2013年,全国共开设民办高校718所,占全国高校比例的28.82%;该年,民办高校本科招生92.14万人, 占全国高校本科招生比例的24.16%,专科招生68.03万人,占全国高校专科招生比例的21
尺幅:观看性和画型摄影1 尽管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的作品可以算符合攝影的传统,它们主要由这一媒介的放印输出技术生成,但是其核心却处于对图像形式更复杂的探索之中,而非基于镜头的传统摄影。不过,在抵达其作品目前所处的基础点之前,鲁夫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来到了著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in Dusseldorf),当时,紧随概念主义(conceptu
在看完成都麓湖·A4美術馆举办的“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后,我在微信朋友圈写了这样的话:“这是一个烧脑的展览,也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展览。”烧脑之处在于,展览部分作品对于直觉的摒弃,而过度依赖知识,将观众引诱到光学原理、物理学原理及天文学之中。 策展人李杰和蔡丽媛将这个展览放置在“2000年以来”的语境之中,并且在展厅前言附近用醒目清晰的个体创作时间轴和整体时间演进构成了一个2
从记录家乡的风俗到撒切尔时代产业改革,再到对人日常生活碎片的观念记录,安娜·福克斯(Anna Fox)作为“英国新彩色纪实摄影师”中的唯一女性成员,在她30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展览和出版一系列个人摄影系列的同时,亦致力于摄影学位课程的教学和针对女性摄影师的平台搭建。本文将从繁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拨丝抽茧,通过回顾性的梳理来走进安娜·福克斯的创作和工作领域。 英国新彩色纪实摄影师
“当人们观赏一幅图像作品,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这幅图像与什么相似,而这也是策展人首先应该做的。在策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照片发挥其作用及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这是挪威策展人佩尔·博埃姆(Per Bjarne Boym)在其摄影策展人工作坊时,针对学员挑选展览作品时说的一番话。 2016年11月21日至12月2日,佩尔·博埃姆策展人工作坊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展开。这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
2016年12月4日至6日,一场主题为“视觉、观看与历史记忆”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举行。这场研讨会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集合了来自传播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视觉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学者,以及新闻纪实摄影界的精英,引发了一场基于视觉的跨学科思想碰撞。 毫无疑问,今天是一个视觉时代。在传播领域,视觉早已超越了图解、装饰与审美的辅助角色,而成为重新定义传播形态的核心要素。传统媒介形态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