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认知负荷是影响交替传译的重要因素,有效减轻译员的认知负荷亦是译前准备的主要目的 .本研究借助3D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实验,实验组依据口译主题自主撰写交传源语脚本,在虚拟现实场景中扮演发言人,模拟源语内容,以此作为译前准备.对照组只进行同一主题的概念和术语搜集.实验发现,当两组被试同时进行交传时,实验组的错译、漏译、打结、停顿现象明显比对照组少,认知负荷更低,更能发挥程序性记忆的作用,对照组被试则限于使用陈述性记忆,难以完成口译主题自动化,口译表现不如实验组.结果 表明运用3D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情景模拟和角
【机 构】
: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负荷是影响交替传译的重要因素,有效减轻译员的认知负荷亦是译前准备的主要目的 .本研究借助3D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实验,实验组依据口译主题自主撰写交传源语脚本,在虚拟现实场景中扮演发言人,模拟源语内容,以此作为译前准备.对照组只进行同一主题的概念和术语搜集.实验发现,当两组被试同时进行交传时,实验组的错译、漏译、打结、停顿现象明显比对照组少,认知负荷更低,更能发挥程序性记忆的作用,对照组被试则限于使用陈述性记忆,难以完成口译主题自动化,口译表现不如实验组.结果 表明运用3D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译前准备有助于减轻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提升译员的口译表现.
其他文献
我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为我们提供了叙述的全部装备,也为我们开启了存在的全部意义.从伍尔夫作品,我们总能感受到溢满着流动不居和旁枝选出的有机生命现象,我们将其视为对现象学哲学观的文学诠释.海德格尔的“诠释现象学”是聚焦于人们对主体(情感)、客体和现实之本质所持之态度,是关乎存在的诠释学.一般而论,现象学关乎现成化的事物,而诠释学关乎把某物当成什么来解释并使其意义得以“呈现”.我们采纳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真理和艺术之起源的观念去分析伍尔夫《到灯塔去》《海浪》《幕间》三部作品,实现把小说和现象学相结合,把诠释学与文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现代汉语“一量名”结构及其变体的指称现象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各结构在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差异.现代汉语“一量名”名词词组由量词词组“一+量”和中心词两部分构成.中心词在数量结构的限定下,可以实现指称由类别到个体的具体化,可表示事物在有定、无定等方面的属性.出于不同动因,“一量名”结构可以通过成分的隐现或语序的改变形成“量+名”“一+名”“名+一+量”等变体形式.这些结构表达不同的概念意义,也体现主观评价、增强语势等人际功能以及衔接与连贯等语篇功能.
本文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自建的诗歌译本库及小型英汉平行语料库对汉语古诗语言、形式与内容等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实证分析,观察翻译策略层级间的关联运作,探究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运作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译诗语言易化、译诗形式多样化、译诗词语转换策略和附翻译扩展策略之间呈现出较为规律的关联运作模式.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的运作机制也体现了诗学、历时语境、译者等多重外部影响因素与语言本体的交互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关水仙花(Sui Sin Far)的研究成绩斐然,学者大多将其文学创作放在“美国文学”之外进行研究.事实上,水仙花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还有独特的美国文学特性.本文从历史与文化批评的角度探讨水仙花作品的双重性:其一,水仙花的文学创作为美国文学增添了多元文化元素,展现了美国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她对“华裔美国人”的定义开创了美国文学的先河;其二,水仙花的作品超越了美国文化霸权,彰显了作家的族裔自豪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的多位学者发展了语义学理论.乌尔曼在《语义学:意义科学导论》(1962)中勾勒出西方语义学简史,然而这一“以史为鉴”的学风却未能延续,其后的英国语义学家或不置一词,或偶有提及却错误丛生,由此导致中国语言学界迄今仍有以讹传讹的现象.有鉴于此,作为英国学界20世纪90年代之前回溯语义学史的唯一的一份文献——乌尔曼书中的“语义学简史”这部分值得述评,更有必要澄清帕尔默(1976)、莱昂斯(1977)等人的讹说和误导,以促进对西方语义学史的研究.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汉德及物性进行对比.对比发现,汉德在典型及物性构建上具有相似性,这体现出汉德在识解世界经验方面的共通性;从语序、被动义、复合语义角色维度看,汉德及物性构建又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语言层面,构建方式的不同可归因于汉德及物性语义角色实现方式的差异性;从思维层面,这体现出德语民族重本体与逻辑的思维倾向,而汉语民族不重本体而重类比的思维倾向.
本文通过聚焦汉日动词省略和名词性结构省略,考察信息结构和省略结构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汉日在动词省略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省略类型:汉语为顺向省略,日语为逆向省略.这是由语序和句法所致,但不论顺向省略还是逆向省略都遵循信息重要度原则.(2)汉日在名词性结构省略上呈现出一种共性,遵循省略的指称和移位限制条件.从信息结构角度看,对于听话人而言,定指信息的信息重要度低于不定指信息,因此,定指信息进行移位后可删除也符合信息重要度原则.
新媒体由于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上的互动性为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大众化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研究以Bernstein的再语境化为理论基础,以微信公众号中的科普话语为研究对象,探究科学话语再语境化的话语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大众话语如何运用话语策略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实现累积性知识的建构.
传统的语言理解模型一般忽视情感.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语言与情感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神经语言学俨然出现情感转向,情感神经语言学也应运而生.首先,本文从3个方面分析该转向的动因,包括“以单模态为基点”的理论框架的不足、情感与认知交互研究的蓬勃发展、语言研究中经验主义研究传统的崛起.其次,构建一个较全面的情感神经语言学研究框架,以对Hinojosa等(2019)提出的框架进行补充.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意义变化是语法隐喻理论的核心问题,但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依据语言的维度,聚焦“性状—事物”类概念隐喻,通过语料分析,从词汇语法和语境两个层面寻找语法隐喻经验意义变化的依据.研究发现,在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变过程中,主要产生4种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语义抽象、语义概括、语义特化(包含“获得技术性”和“增强技术性”)、语义模糊(包含“内在歧义”和“外在歧义”);这些不同类型的经验意义变化由相应的词汇语法形式体现,同时受到语境因素的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