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处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后段,是学生由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也是学生身体、心理、思想、人格的重要发展期和基本成型期。中学毕业后一部分学生升入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另一部分则直接走向社会,成为具有中等文化水准的人力资源。中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更影响到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进而全面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故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需要经常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明确的重大问题。
一、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底线,也是中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品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学校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明确了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即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爱自己的国家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在思想政治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有强烈的爱国心,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条件地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具体表现在能够随时随地、自觉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能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刻苦学习;热爱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在内心形成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志向与愿望等。而且还要对自己、对国家的美好未来充满自信和必胜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是文明习惯素质,即文明的礼貌用语和行为习惯。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中学生的素质,就是明天公民的素质;今天的学校,培育明天的国家;今天学生的形象,就是明天国家的形象。因此,中学生应自觉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养成“遵守校规,注重仪表,尊重师长,以礼待人,团结同学,互帮互助,保护环境,生活俭朴,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文明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个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科学智能素质,即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要打好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这是个人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基础。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激发自己追求新知识的热情,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社会、关爱他人、保护自然的人文情怀,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是健康身心素质,即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身心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人生幸福的根基,也是中学生各项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中学生应充分利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活动课时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为后续发展奠定身体基础。同时,还要拥有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保持健康快乐、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并具有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这也是个人发展和奉献社会的基础。
五是和谐审美素质,即对和谐与真、善、美有深入的理解。和谐审美素质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即拥有正确的审美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不断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增强对审美的民族性、包容性、地域性、国际性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品位。我们要使中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是团队合作素质,即具有合群、合作、团结、共赢的意识与精神。即将踏入社会的中学生要具备团结合作精神,也就是要合群。只有合群,才能融入集体和团队,才能形成团队的力量。只有拥有这样的素质,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
二、中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拥有以上基本素质,是他们走向社会、继续发展、追求幸福的基础,也是中学阶段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拥有这些基本素质,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呢?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目标,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
学校要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决摒弃“把分数作为唯一指标”的评价制度,把“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作为思考和组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我们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应遵循育人规律,提高教育实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构建特色学校文化,优化健康育人环境。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土壤,它决定着学校师生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引领着师生的前进方向。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课堂教学、各种节庆等)、各种物质载体(校园建筑、绿化美化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它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孩子的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所以,“办有灵魂的学校”,构建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
二是构建高效道德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改变课堂的状态,强调“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为“学”服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在充满尊重、关爱、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在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助、互动对话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
三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学校要切实抓好养成教育,坚定地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之成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和幸福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导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过去的评价基本是以成绩作为参考依据,如今新课程强调“成长比成绩重要、体验比成功重要”,强调比价的全面性、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等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真正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坚持评价目标多元、方式多样、重在过程的评价原则,运用观察、交流、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以评导学、以评促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一、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底线,也是中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品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学校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明确了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即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爱自己的国家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在思想政治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有强烈的爱国心,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条件地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具体表现在能够随时随地、自觉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能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刻苦学习;热爱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在内心形成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志向与愿望等。而且还要对自己、对国家的美好未来充满自信和必胜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是文明习惯素质,即文明的礼貌用语和行为习惯。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中学生的素质,就是明天公民的素质;今天的学校,培育明天的国家;今天学生的形象,就是明天国家的形象。因此,中学生应自觉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养成“遵守校规,注重仪表,尊重师长,以礼待人,团结同学,互帮互助,保护环境,生活俭朴,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文明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个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科学智能素质,即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要打好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这是个人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基础。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激发自己追求新知识的热情,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社会、关爱他人、保护自然的人文情怀,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是健康身心素质,即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身心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人生幸福的根基,也是中学生各项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中学生应充分利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活动课时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为后续发展奠定身体基础。同时,还要拥有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保持健康快乐、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并具有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这也是个人发展和奉献社会的基础。
五是和谐审美素质,即对和谐与真、善、美有深入的理解。和谐审美素质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即拥有正确的审美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不断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增强对审美的民族性、包容性、地域性、国际性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品位。我们要使中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是团队合作素质,即具有合群、合作、团结、共赢的意识与精神。即将踏入社会的中学生要具备团结合作精神,也就是要合群。只有合群,才能融入集体和团队,才能形成团队的力量。只有拥有这样的素质,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
二、中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拥有以上基本素质,是他们走向社会、继续发展、追求幸福的基础,也是中学阶段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拥有这些基本素质,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呢?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目标,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
学校要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决摒弃“把分数作为唯一指标”的评价制度,把“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作为思考和组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我们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应遵循育人规律,提高教育实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构建特色学校文化,优化健康育人环境。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土壤,它决定着学校师生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引领着师生的前进方向。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课堂教学、各种节庆等)、各种物质载体(校园建筑、绿化美化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它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孩子的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所以,“办有灵魂的学校”,构建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
二是构建高效道德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改变课堂的状态,强调“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为“学”服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在充满尊重、关爱、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在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助、互动对话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
三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学校要切实抓好养成教育,坚定地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之成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和幸福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导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过去的评价基本是以成绩作为参考依据,如今新课程强调“成长比成绩重要、体验比成功重要”,强调比价的全面性、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通过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等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真正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坚持评价目标多元、方式多样、重在过程的评价原则,运用观察、交流、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以评导学、以评促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