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条件、问题以及推导过程已叙述得很清楚,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需学生能主动地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适当的知识与之勾连,进行加工,从而扩大或重组,形成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节《认识分数》,就是以多个物体为单位“1”的知识的教学,一直以来教师都感觉是非常难的一个教学内容。最近在一次教学研讨中,教师又再次关注了这一内容。
  以下是教师在试教过程中的片段描述:
  师出示4个桃,请学生思考: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样一个问题放下去,学生似乎没有什么困难。教师就很快进入第二个问题:如果有8个桃,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一出,学生就会有两种共性的想法,一种是2/8,另一种1/4。当教师面对这样的两种想法时,更多的是一直绕在为什么是1/4和为什么是2/8上让学生说理,结果的局面是都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处于一片混沌状态,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中,教师就问:大家来看,刚才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的。取了其中的几份,因此大家再想一想到底应该是几分之几呢?学生勉强接受了1/4这个结果。
  回想以前上这节课或者听这节课的经历,每个教师都会经历这种教学的困惑,对于这两个分数的辨析,谁都是不可逾越的坎,关键是依托怎样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辨析。
  为此,我跟教师们在一起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发现教师们想的更多的问题是这个结论应该利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辨析清楚。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学生探究出来的,那这样的课堂肯定不行。而事实上教师非常困惑的就是在课堂呈现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最后还是教师用暗示性、强迫性的语言让学生接受了这一结论。
  了解了这一想法后静下心来想想,对于到底是四分之一还是八分之二的问题是否真正有需要学生去探究的需要?这一知识点到底是利用原有对分数的认识来实施迁移的有意义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要通过探究获得?
  那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教材,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确实就不那么容易了。把一个物体(饼、苹果、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饼、苹果或圆片的几分之一,这里的二分之一既能表示一份的数量是多少,也能表示一份与整个饼、苹果、圆片的关系。由于这种双重含义,学生在具体数量的支持下,接受了分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4份(如8个桃组成一个整体),其中的一份是2个桃,这一份是整体的1/4。这里的每份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不再是同一个数,这就是学生的模糊之处,也就构成了认识分数的难点。那这样的难点是靠学生去探究能解决的吗?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分析,学生头脑中建构的就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对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的意义的理解,无论是一个物体为一个整体也好,还是多个物体为一个整体也好,分母和分子所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也是约定俗成的,因此,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采用意义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明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每份的个数发生了改变,而分数的意义并没有改变。鉴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重建。
  过程如下:
  当学生出现1/4和2/8这样的分歧后,似乎通过争辩也无法获得一个共同的结论,此时教师不是直接把学生拉过来,而是带领学生回顾曾经经历的分数的学习过程。
  教师出示几幅写出几分之一的分数的图,让学生根据图意用分数表示出来,然后引领学生回忆:你刚刚所填的几个分数中,分母都是表示什么,分子呢?在回忆的过程中让学生明晰分母都表示被平均分的份数,而分子都表示取的份数。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一种清晰的理解再回到这个问题中思考一下,看到底哪一种分数的表达是正确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掌握现有的知识,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将生长点植入学生的头脑,沟通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不需要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去发现知识,只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进行理解和接受。这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很容易明理。
  案例二:
  五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也是值得我们去回首思考的一个内容。我自己曾经似乎对这个内容作了反复的思考,也感觉这样的内容如果能上出探究的格局来,那肯定课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就呈现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教师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放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需求。
  进而教师就试着问学生:你们会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吗?在这样一种开放的问题下引领学生进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探究过程。进入第二环节,让学生自己来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学生画的资源,有对的、有错的、有完整的、有不完整的,在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以及制作过程。
  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我们预想的是学生会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一个自己头脑中的建构,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大多数同学一筹莫展,拿着铅笔迟迟不肯下手,有的是下手了,画出来的图一点概念都没有,跟我预设的要用学生的资源作为我后面交流的材料的想法根本不能达成一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耗时很多,学生未有完整画图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也只是走过场,丝毫没有效果。这节课给我们的感觉是草草收场,整个的教学现状让我们不禁对自己的教学有必要作深入的反思。
  (1)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是学生能自主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同时要让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学生对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一点知识基础吗?在没有学之前,独立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能力到底有多少?有这种探究的必要吗?从现场的情况来看,放开让学生独立绘制是一个挑战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某一个问题是学生触摸不到的问题,那就可以选择跟随书本的一种阅读学习,更何况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本身也是约定俗称的一个知识,如果通过阅读书本等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复式条形图的画法、需要注意和完整的地方,以及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结构的一种认识,同样能起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感觉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走入了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来看待探究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两种学习的方式,并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选择。而事实上进入高一年段的学习后,我们也会更多地接触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通过与书本等方式的会话来学会学习。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忽视。
  (江苏省常州市勤业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作为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能使他由被动自觉学习转化为主动自主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而,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为将来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兴趣;成才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
长沙楚源果业有限公司(楚源果业)是为适应湖南水果业发展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要求,由留学归国人员王中炎博士领衔创办、湖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及其主要果树科技人员共同出资组
新一代战术飞机技术性能的提高和空中受油机的应用,要求飞机氧气系统保证长时间续航供氧,有灵活的起降能力。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液态、气态氧源都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美
现在的教研活动越搞越密集,老师们却发现获得的启迪越来越少,原因何在?皆因“教研活动作秀”之故。  教研作秀的理由也很简单,缘于主管部门的面子、承担教研任务老师的需求。这样的做法确实不可取。  教研作秀的表现有好几种,典型的是教研作假。  教研作假。教研活动的内容只是上公开示范课老师秀自己的一个舞台。在那舞台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往往都表现得无可挑剔,老师和学生的配合往往是天衣无缝,上完课后,组织
C·M·Grinstead和S·M·Roberts在文献[2]中介绍了用于(3,7,22,59)一图的计算机算法,我们在本文中将此算法进行推广,用于构造(3,8,28)一图。
[目的]测定H9N2AIV4个毒株血凝素基因序列,并进行比较分析,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了解各毒株间的差异和变异规律,进而了解该亚型禽流感的分布及流行规律。[方法]参照H9N2亚型禽流感HA
地情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它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多元展示区域地情人
6月7日,省志编委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小彬率队到眉山看望慰问受“4·20”地震影响的眉山市志办工作人员,并与他们座谈。
[目的]探讨环境因子对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灰关联方法对2007年11月~2008年9月的沙湖水样进行分析,研究了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pH值、透明度、总氮、总磷、高锰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