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担负着引导青少年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古代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重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初中文言文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等职责。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还有很多问题,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为:教师先范读课文,再翻译串讲。整堂课由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和归纳。
这种教法有其优点,学生可以省去好多时间,减去查工具书、与同学讨论这一麻烦的程序,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可以通过教师的串讲分析,一次性准确到位的掌握。但这恰恰暴露出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整堂课教师“满堂灌”,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探究、领悟和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字、词、句,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情绪。
很多学生厌学文言文,他们认为古文永远是“之乎者也”,在现实生活中用得极少,因此没必要学。这些想法有碍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端正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从内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另外,文言文相对现代文和白话文,晦涩难懂,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文言文课堂上昏昏欲睡,不懂装懂。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做好精心的准备,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用一些轻松点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精彩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适时的准备一些小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文言文教学激发兴趣的方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读的作用很大。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教师只有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情况下配以精彩的讲解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否则即使老师讲解得再好,因课前学生准备不充分,造成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课文朗读训练。比如,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工具书的辅助下初步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先由教师范读,再结合学生分角色朗读,自读,集体诵读,让学生逐渐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感情。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对于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应该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对背诵过的东西的理解会随时间推移、阅历增加而更加深刻,进而增强古诗文的语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最好从教学伊始,就坚定不移地抓好朗读和背诵。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讲解时尽量把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为避免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为了个别词句、个别语法丧失了把握整篇文章的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细致地归纳,让学生对一些常用语法、常见字词,做到“了然于心”。
只有这样,学生对于文言文整个尺度的把握才能又进一步的认识,才能真正地学好文言文。此外,不能因忽视语法就对文言文的特殊语法忽略不提,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些特殊又常见的用法一定要确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凭着本能的直觉就能翻译出来,就能知道这些句子的特殊用法。最后,在教师讲解过后可以做一些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例如,布置一些学生所学的文言课文层次相近的课外文言文片段作为练习,并让学生挑出相同的地方,由浅到深,逐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创设情景进行文言文教学
古今汉语差别较大,很多字词和现代汉语差别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提出强调,使学生掌握好古今词义的差别。
例如,《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字,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
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一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再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这样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他们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并受益终生。具体到文言文教学,教师注重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兴趣的引导,学法的指导,最后让学生达到自学能力的形成。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内在因素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2254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初中文言文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等职责。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还有很多问题,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为:教师先范读课文,再翻译串讲。整堂课由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和归纳。
这种教法有其优点,学生可以省去好多时间,减去查工具书、与同学讨论这一麻烦的程序,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可以通过教师的串讲分析,一次性准确到位的掌握。但这恰恰暴露出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整堂课教师“满堂灌”,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探究、领悟和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字、词、句,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情绪。
很多学生厌学文言文,他们认为古文永远是“之乎者也”,在现实生活中用得极少,因此没必要学。这些想法有碍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端正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从内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另外,文言文相对现代文和白话文,晦涩难懂,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文言文课堂上昏昏欲睡,不懂装懂。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做好精心的准备,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用一些轻松点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精彩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适时的准备一些小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文言文教学激发兴趣的方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读的作用很大。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教师只有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情况下配以精彩的讲解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否则即使老师讲解得再好,因课前学生准备不充分,造成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课文朗读训练。比如,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工具书的辅助下初步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先由教师范读,再结合学生分角色朗读,自读,集体诵读,让学生逐渐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感情。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对于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应该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对背诵过的东西的理解会随时间推移、阅历增加而更加深刻,进而增强古诗文的语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最好从教学伊始,就坚定不移地抓好朗读和背诵。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讲解时尽量把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为避免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为了个别词句、个别语法丧失了把握整篇文章的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细致地归纳,让学生对一些常用语法、常见字词,做到“了然于心”。
只有这样,学生对于文言文整个尺度的把握才能又进一步的认识,才能真正地学好文言文。此外,不能因忽视语法就对文言文的特殊语法忽略不提,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些特殊又常见的用法一定要确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凭着本能的直觉就能翻译出来,就能知道这些句子的特殊用法。最后,在教师讲解过后可以做一些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例如,布置一些学生所学的文言课文层次相近的课外文言文片段作为练习,并让学生挑出相同的地方,由浅到深,逐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创设情景进行文言文教学
古今汉语差别较大,很多字词和现代汉语差别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提出强调,使学生掌握好古今词义的差别。
例如,《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字,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
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一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再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这样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他们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并受益终生。具体到文言文教学,教师注重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兴趣的引导,学法的指导,最后让学生达到自学能力的形成。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内在因素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