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大西北:跨学科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系西北地区环境建设,他将青春付诸于那片广袤的黄土大地;情牵贫困人民生计改善,他以知识奉献于祖国最底层的社会改造;关注西部地区大灾大难,他以行动实施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他就是兰州大学丁文广教授。怀着为社会和人民有所贡献的炽热之心,多年来,他奔走于西北大地贫困县区,辗转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在灾害管理、环境管理、能源、扶贫、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性别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
  交叉学科:
  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众所周知,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治理和恢复难度大,灾害频发,贫困人口众多。丁文广教授早年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莱则大学,被兰州大学作为跨学科人才引进后,他融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探索西北贫困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带领团队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应对和环境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在这一交叉学科研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
  为了解决甘肃省面临的贫困与发展问题,丁文广教授在其导师、现任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教授的指导下,以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为主题,在社会学理论框架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应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GIS及RS等多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翔实的资料和第一手案例论述了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为环境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案例及结论,出版的专著《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获得“第十二届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同时,依托于50多个生态治理、扶贫和灾害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丁文广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相关耦合模式”,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干旱区的“认知—减缓—适应的气候变化应对模式”。此外,近年来,丁文广教授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出版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农村环境学—气候变化的视角》、《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环境政策与分析》、《生态工程与农民:以农户为本的退耕还林政策研究》及译著《中国的牧区》等。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专著《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即将出版。
  勇于开拓:
  致力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丁文广教授在十多年的生态保护、扶贫和灾害管理经历中,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生态扶贫机制及发展模式,其中在中国首次提出的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性参考。
  早在1997年,丁文广教授在时任中国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甘肃办公室主任杨子兴先生的领导下,负责实施了投资额度为14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项目中他借鉴国际发展机构参与性发展理念,结合甘肃省省情,设计了符合甘肃省农村贫困地区实情的参与式扶贫发展模式。该模式将扶贫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为扶贫发展提供了创新机制。
  2002年,他又创新性地将灾害风险管理与生态治理及扶贫发展相结合,成功实施了50多个社区生态治理及民生发展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提升了丁文广教授对生态治理模式的思考和研究,为后来提出“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生计改善耦合模式”奠定了实践及理论基础。丁文广教授认为,生态治理需要将民生发展、灾害风险管理、社区文化等因素统筹考虑,而政府的决策支撑系统和善治则发挥关键作用。
  2007年1月开始,丁文广教授作为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的主任,带领团队致力于气候变化应对和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与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及国内外发展机构合作,带领团队实施了系列国际发展项目和国内基金会支持的探索性项目,并成功探索出“中国西北干旱区以社区为本的气候变化应对模式”,该模式从认知、适应和减缓三个方面探索农村贫困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获得“2010福特汽车环保奖”节能减排环保奖一等奖。
  同时,丁文广教授在甘肃省正在实施的“联村联户”扶贫行动中,将他多年的研究和项目成果凝练为八大经验,通过《甘肃日报》及《社会科学参阅》发表,先后得到50多家媒体转载,获得了普遍好评,为甘肃省正在实施的“联村联户”扶贫项目提供了有益借鉴。因丁文广教授在“联村联户”项目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被甘肃省委宣传部评选为“五个一百”工程中的先进人物,其事迹以微电影的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
  学以致用:
  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知行合一”是兰州大学的校训,将最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最终服务社会,丁文广教授及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原则。
  丁文广教授在气候变化应对与能源方面进行了多年研究。针对国标沼气池存在的诸多问题,他从工程设计及保温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提升,不仅提高了产气率、减少了CO2排放,而且能够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正常产气。他研发的沼气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被科技部收录于《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实用技术手册》,并通过墨西哥坎昆及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为气候变化应对及我国的气候外交提供了可信的一手案例。
  同时,丁文广教授将他的沼气发明专利无偿提供给甘肃省的农村贫困地区,推广应用效果显著。此外,他以国际视野和最新环境政策理论为基础,主编了“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环境政策与分析》,该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获得了高等院校师生的普遍好评。同时,丁文广教授认为,传统环保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尊重与维持文化的多样性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基于此,丁文广教授花费了5年多的心血,系统调研并整理了中国西北10个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自然观,撰写了50多万字的《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专著,该部著作即将出版。这将是利用传统生态自然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   同时,丁文广教授还十分关注农村环保。由于我国长期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农村环保始终未得到足够重视,农村的环保工作面临的挑战大、任务重。为此,丁文广教授组织团队力量撰写了涵盖善治理论、公众参与理论及NGO(非政府组织)视角和国际最新环保理论的教材《农村环境学—气候变化的视角》,该部著作于2011年出版,为推动中国农村的环保提供了理论支撑。
  服务社会:
  为政府和国际机构提供咨询
  丁文广教授曾先后管理世界银行和国际发展机构的几十个项目,项目资金累计超过了16亿元人民币,他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发展项目管理经验、理论和策略。为更广泛地促进知识共享,他积极参与到国内外发展项目的交流合作中,先后被世界银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GEF(全球环境基金)、UN Women(联合国妇女署)、民政部、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民委及SEE基金会、壹基金等聘请为项目管理专家、社区组织培育专家等,并于2009年起担任科技部同行评审专家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专家,2012年9月起担任甘肃省减灾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所承担的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和战略规划工作中,丁文广教授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向甘肃省人大提交的研究报告《关于公众参与立法的报告》和《关于建议充分吸收妇女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报告》,得到甘肃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批示,并得到联合国妇女署的高度肯定。他的研究成果“高铁建设项目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得到《中国经济周刊》的深度报道,该报道先后被国内有影响力的60余家媒体转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被甘肃省《舆情信息》和《舆情参阅》上报,得到省长、副省长的批示。工程建设单位在得到省长批示后,积极整改,投资数亿元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同时,丁文广教授先后受多个国际机构和大学的邀请,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东南亚、中东和南非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国际会议及考察活动,受邀作大会主题或专题发言,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硕果累累:
  主持多项国家和国际合作课题
  多年来,丁文广教授的科研及发展项目得到了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主持了多项国际合作及国家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并亲自指挥实施了国际发展机构资助的“5.12”汶川地震灾后紧急救援项目、壹基金资助的“7.22岷县地震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项目”和其他与灾害管理、环境治理和生计改善相关的综合发展项目50多项。
  依托于这些项目课题,丁文广教授及团队所取得的成果获得了多个荣誉,先后获得甘肃省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第十二届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颁发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授予的“2010福特汽车环保奖”节能减排环保奖一等奖、英特尔公司授予的“2012芯世界公益创新奖”、壹基金授予的“壹基金灾害救援奖—组织行动奖”、“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个人突出贡献奖,以及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科技厅和甘肃省科协联合授予的“甘肃省科普先进工作者”、兰州大学授予的“2012年‘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先进个人”及“2010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由于在学术研究、项目管理和公益发展领域贡献突出,丁文广教授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周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甘肃日报》、《中国妇女报》、德国《明镜周刊》等100多家媒体进行了多次采访和深度报道。
  既是高校博士生导师、留学归国人员,又是气候变化应对、环境社会学研究者和发展项目推动者……丁文广教授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将学术研究、项目管理和公益发展相结合的跨学科学者,他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服务,并持续为环境保护、灾害管理和区域发展辛勤耕耘!
其他文献
牧羊人与海  小桃  只有你的眼睛能带我到海底  因为一直找不到羊  让我厌倦了牧羊人的生活  你笑说:“海边哪找得到羊。”  可是你看  绵羊毛漂满长长的海岸  大海里必定有我该牧的羊  我在海边枯等  一群群的羊漂来  神秘地消隐  小桃  拜托让我潜进深深的海底  让我看见海真正的颜色  看见一万头黑羊  给我一根木杖  将羊群通通赶往岸上  让海洋成为通透的玻璃  让阳光温暖你深邃的心事 
摘 要:最近围绕西方民主理论的聚讼增多。分析与探讨当代西方的民主困境,已经成为势所必趋的研究课题。在全面透视西方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时,有两个民主理论范式是无法回避的,它们分置于民主理论的两翼:一个是力求批判现代性而倡导“精英民主”理论的萨托利,一个是延续理性启蒙而创建“话语民主”理论的哈贝马斯。二人可以说以有着几乎相同的社会经历与相同的时代任务,然而却造就了彼此相异的理论逻辑与相异的学术诉求。检视萨
摘要:选取我国食品行业38家上市公司2015—2017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方法,实证分析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研究表明: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给公司财务绩效带来显著影响。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社会责任划分为六个维度,发现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能够对财务绩效带来显著正向作用,企业对消费者和员工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带来显著负向作用;进一步区分产权异质性,发现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社会责
面对经济疲软和财政赤字,英国政府近来依然多次追加科研投入,频频推出重要举措。2012年,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还在皇家学会发表长篇演讲,纵论科学研究和创新,并着重强调了8个前瞻技术领域。随后,奥斯本又宣布向前瞻技术领域增加6亿英镑投入,其中1亿英镑用于为10万名英国癌症和罕见病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一、科学研究不应功利化,创新重在产学研互动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科学持久卓越的证明。今年,约翰·格登
回首一年,一直在装饰着一幅幅恢弘长卷。费尽心血,只为记录历史,见证光荣。记录下他们看尽繁华璀璨,却甘心寂寂于一隅,守着一方清净地,积年不辍。  厦门一行,我们拜访了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圣云教授。他是我国海洋鱼类生物学、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专家,对我国海洋科学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大海相伴了三十多年,岁月峥嵘,他的科研轨迹也如大海波浪
近年来,大量三代机歼-10、歼10B的服役以及四代战斗机歼-20的频繁试飞振奋人心。但鲜为人知的是,假如没有机载雷达,战斗机在空中就会像个瞎子一样迷茫,毫无战斗力。这是雷达工作者的功劳。  金林,1949年出生在江西永修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毕业后一直在第一线从事前沿雷达理论、技术探索和系统研究、工程研制工作,在工作中迅速成长,如今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  爱拼才
听说武夷山,好像是在小时候,也好像是在遥远的前世。据说某人夏天热得受不了,一头扎进武夷山去了。近来北方义无反顾地迈步走向严冬,又听说有一群人为了躲避北方的冷漠,要向武夷山进发。如此说来,武夷山是否于世间冷暖中保持恒温?所谓的“世态炎凉”真的丝毫影响不了它。我感慨着,这可真是个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我被生活围困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浮现这座山的名字。  然而它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远在福建,像是远在天边。我从
梦想不因岁月的流逝而磨灭,事业不因工作的结束而中止,这句话尤其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充分说明,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发明聚四氟乙烯“多层缠绕,整体烧结”技术而赶上国外先进水平的赵永镐;他就是成功突破防腐“哥德巴赫猜想”以解决化工生产中的高温、高负压、强腐蚀的老大难问题的赵永镐;他就是成立温州赵氟隆有限公司以将氟塑料防腐产品打造成著名民族品牌的赵永镐;他就是将多年积蓄1000万元捐赠出来设立“赵永镐创新成就
关注我国的科学事业的人,都知道北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曾几何时,那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标志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陈元柏就是其中关键部分——漂移室设备的研制者。时隔多年,带着崇敬的心情,记者采访了陈元柏教授。  陈教授和他的漂移室  漂移室是什么?陈教授解释说,简单地讲,漂移室是一个探测器,是用来探测粒子的。漂移室的工作原理是:快速带电粒子穿过漂移室,与漂移室内的气体原子相互作
陕西阎良,一飞院的座落地。这个西部并不起眼的小镇,却因为被誉为“中国的西雅图”,注定不能让人轻视。当初升的太阳逐渐唤醒这座充满着祥和气氛的小镇,你会发现,这里与“航空筑梦”四个字紧紧相连。  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与飞机设计、制造、试验相关的研究院所及企业。放眼看去,你会发现,这里到处都是身着深蓝底工装服的人。熟悉这里的人会告诉你:“他们是中航工业的!”再通过深入交谈,你会发现中航工业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