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趣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狭义的表现手法则指表达主题所使用的特殊技巧,如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借题发挥、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
散文考查表现手法,常见的设问形式有:
1.从全文看,某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作者是怎么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5.本文以××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作答表现手法题,首先要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技巧,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作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对比等。
作答表现手法题,可按“手法 分析(举例) 作用”的模式操作。首先,先指明所用技巧或手法;后结合内容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即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什么效果。
例1.运用了象征手法,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
例2.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
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别人”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
以上三例都是按照“手法 分析(举例) 作用”的模式组织答案的,规范严谨。
分析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说作用,但必须明确一般常用表现手法的特殊表达作用。几种常见表现手法作用如下: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形象鲜明地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请看下面两例: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2012年高考·浙江卷)
相关文段: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找到描写抓药的细节,可以发现,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准确地描写了人物抓药时一连串动作,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技艺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这正是白描写。作答时首先指出是白描手法,然后分析白描手法的具体体现,再指出其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作者在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5年高考·广东卷)
相关文段:
……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节选自肖铁《壶口的黄河》)
解题思路:通读全文,考生便知道文章表现的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作者写“我”的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只是为了再现“壶口的黄河”,而“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具体的解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用些常规术语来归纳其好处。
散文考查表现手法,常见的设问形式有:
1.从全文看,某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作者是怎么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5.本文以××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作答表现手法题,首先要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技巧,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作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对比等。
作答表现手法题,可按“手法 分析(举例) 作用”的模式操作。首先,先指明所用技巧或手法;后结合内容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即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什么效果。
例1.运用了象征手法,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
例2.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
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别人”与“我”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拾叶”的特有情趣。
以上三例都是按照“手法 分析(举例) 作用”的模式组织答案的,规范严谨。
分析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说作用,但必须明确一般常用表现手法的特殊表达作用。几种常见表现手法作用如下: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形象鲜明地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请看下面两例: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2012年高考·浙江卷)
相关文段: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找到描写抓药的细节,可以发现,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准确地描写了人物抓药时一连串动作,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技艺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这正是白描写。作答时首先指出是白描手法,然后分析白描手法的具体体现,再指出其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作者在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5年高考·广东卷)
相关文段:
……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节选自肖铁《壶口的黄河》)
解题思路:通读全文,考生便知道文章表现的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作者写“我”的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主观感受,只是为了再现“壶口的黄河”,而“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具体的解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用些常规术语来归纳其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