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种很尴尬的现象: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全情演绎,学生的语文课本下却另有“乾坤”:要么藏着让人沉迷的情节曲折的文学作品,要么压着数理化的习题集,有的学生甚至语文课本都懒得打开,直接以手托腮想入非非而不能自已。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渐行渐远?是什么让学生不愿接受语文教的倾心相授?
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定是课堂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当如“一泓清泉”,在课堂中悠悠流淌,无论“艰涩”的高山还是“通俗”的平原,它都能顺流而过,让人易于理解。不仅如此,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如同源头活水,赋予各种事物生活的启迪。这样的课,有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绪参与到课堂中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个具有中文魅力的课堂,需要老师用和谐、悦耳的节奏和准确、优美的词语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以这样的倾心相授才能达到更好的倾心相接。
语文教学是个技术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处理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课本的关系,还要在把语文知识和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藝术并让学生接受你的倾心相授呢?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老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传递的过程也要是清楚明白,流畅自然的,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接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所以,教师一定要起带头作用,查找工具书,认真落实每一个字词句的读音、字形以及释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同时也要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也要有逻辑。教师语言的逻辑性表现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教学顺序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符合文体知识的逻辑性,坚决摒弃词不达意的语言。
除了对语言的准确性有极高的要求,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不同的语言节奏和朗读语调。一堂精彩的课需要的不是平淡的语言,而是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语言,尤其语文课堂又更为特殊。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这个课堂是传递情感的场所,需要老师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感染体会到课文中的人文关怀。教学中,我反对“平静的课堂”,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以感情的起伏作为教学的手段,情感的波动会给学生带来激励和震撼,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沉浸在学习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准确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是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倾心相授”必有的一个首要条件。
与此同时,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质。一位语言学家就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有着深厚的教学基本知识内涵,并且熟练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那么,这一定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師讲课,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学习起来也会手不释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并在品读文本的同时将生活经验融入其中,产生共鸣之后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形象融为一体,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深刻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探讨与讲解,都会使学生的兴趣集中起来,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高中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么一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生动形象的形容词从外貌、穿着、动作等细节上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学者形象,既常见又不常见,风神潇洒光芒四射便是不常见的证据。学生不由得就会跟着想象这样的一个人。所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才会愿意倾听。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每课教材做深入分析,理好思路,做好充分的解读,设定好教学节奏,过程一气呵成,使学生透彻的理解课文的重点,这样的语言表达学生才能乐意倾听。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先研究语言的情感,掌握语言的情感艺术,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这样才会收获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解才会加深学生的体会,使他们摆脱“月朦胧鸟朦胧”的现状,从而拨开云雾见天明,接受你的“倾心相授”,让语文课堂呈现它原本该有的“乌托邦”。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中学)
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定是课堂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当如“一泓清泉”,在课堂中悠悠流淌,无论“艰涩”的高山还是“通俗”的平原,它都能顺流而过,让人易于理解。不仅如此,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如同源头活水,赋予各种事物生活的启迪。这样的课,有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绪参与到课堂中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个具有中文魅力的课堂,需要老师用和谐、悦耳的节奏和准确、优美的词语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以这样的倾心相授才能达到更好的倾心相接。
语文教学是个技术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处理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课本的关系,还要在把语文知识和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藝术并让学生接受你的倾心相授呢?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老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传递的过程也要是清楚明白,流畅自然的,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接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所以,教师一定要起带头作用,查找工具书,认真落实每一个字词句的读音、字形以及释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同时也要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也要有逻辑。教师语言的逻辑性表现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教学顺序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符合文体知识的逻辑性,坚决摒弃词不达意的语言。
除了对语言的准确性有极高的要求,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不同的语言节奏和朗读语调。一堂精彩的课需要的不是平淡的语言,而是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语言,尤其语文课堂又更为特殊。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这个课堂是传递情感的场所,需要老师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感染体会到课文中的人文关怀。教学中,我反对“平静的课堂”,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以感情的起伏作为教学的手段,情感的波动会给学生带来激励和震撼,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沉浸在学习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准确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是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倾心相授”必有的一个首要条件。
与此同时,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质。一位语言学家就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有着深厚的教学基本知识内涵,并且熟练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那么,这一定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師讲课,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学习起来也会手不释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并在品读文本的同时将生活经验融入其中,产生共鸣之后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形象融为一体,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深刻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探讨与讲解,都会使学生的兴趣集中起来,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高中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么一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生动形象的形容词从外貌、穿着、动作等细节上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学者形象,既常见又不常见,风神潇洒光芒四射便是不常见的证据。学生不由得就会跟着想象这样的一个人。所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才会愿意倾听。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每课教材做深入分析,理好思路,做好充分的解读,设定好教学节奏,过程一气呵成,使学生透彻的理解课文的重点,这样的语言表达学生才能乐意倾听。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先研究语言的情感,掌握语言的情感艺术,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这样才会收获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解才会加深学生的体会,使他们摆脱“月朦胧鸟朦胧”的现状,从而拨开云雾见天明,接受你的“倾心相授”,让语文课堂呈现它原本该有的“乌托邦”。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