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卓越计划试点班的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工程实际、增加实践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开拓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探讨了基于一点两面原则的三环相扣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围绕学生这个中心,通过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课程设计3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以各种途径和方法拓展了理论知识面和工程实践知识面。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46-04
0 引言
“Made in China”这句曾经让无数国人感到自豪的英文,如今带来的更多是沉重。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迫切期待的是“Designed in China”。创新始于教育,国家民族的希望也在于教育,这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工程技术领域创新的基础源于学生时代的工程教育。
本着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目标,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笔者所在燕山大学有幸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经过对报名学生进行遴选,最终选拔出175名学生组成了3个“卓越计划”试点班(以下简称“卓越班”)。
“卓越计划”目标远大,激动人心,但万丈高楼,起于累土,未来的优秀工程师也是从今天的一门门课程中汲取营养,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担任“卓越班”授课任务的教师倍感责任重大,如何围绕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这是萦绕在每位授课教师心头的首要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待卓越班这样的新生事物,需要经验、智慧和勇气。本文提出了“一点两面”三明治式的教改原则,针对卓越班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想法,进行了多环节的教学改革实践,并以电类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为例,在教学内容筛选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一点两面”的教改原则
1.1 教改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改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卓越班制訂了“一点两面“三明治式教改原则,“一点”指以学生为中心,无论如何改革,都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条件因材施教;“两面”指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为支撑面,这两个支撑面的知识又有多种渠道来源。教改原则中的“点、面”构成如图1所示,理论知识(面)的来源有两个,分别为教材中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工程实践知识(面)的来源包括教师做过的工程课题等4个,均来自教材外。
“两面”为“一点”服务,并且两面的面积要根据一点的大小设定,即要适合点的大小。这里的“面积”指理论、工程实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点的“大小”则指学生的自身条件,如基础、理解力等。如果超越学生自身条件,片面追求所谓的卓越,任意增加知识的广度、深度,则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1.2 卓越班学生状况分析
卓越班的学生都经过层层选拔,是原班级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有较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热情和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身有热情、兴趣,对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此外,卓越班的许多课程是单班上课,包括笔者所教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也是笔者第一次给单班上课(此前至少是4个教学班同时上)。单班上课比多班上课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以前多班上课时不容易采用的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此时都可以方便地使用,而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效果也会极大提高。
卓越班的不利因素是课程过多。根据培养计划,前3年要修完所有课程,第4年安排实习,因此不少课程提前半年学习。课程多、压力大,容易引起思想上的波动,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进行思想工作,给学生减压,另外授课时也注意当堂消化,不增加课业负担。
2 三环相扣的教改实践
教改实践包括3个环节: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课程设计。课内教学是基础,是积累知识;课外训练是初训,初步锻炼实践能力;而课程设计是实训,全面检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这3个环节由外至内是一个包容的关系,即内层知识是外层知识的基础。而由内至外则是一个发散的过程,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是应用,所以知识按照图1中的流程收缩积累后,必须发散出去。
2.1 广内容和多方法相融合的课内教学
作为教改的第一个环节,课内教学涉及的内容广、学时长,因此是最重要、投入精力最多的环节。课内教学是广内容与多方法相融合的过程,广内容指拓宽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两个方面,多方法指改变静态、呆板的教学方法,采取较为有效的新方法,如主动学习、探索性实验[2]。广内容、多方法的实施目的有3个:开拓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奠定实践基础。
1)教学内容的拓展。为拓宽理论知识,将多班授课时不讲的选修内容选择一部分向卓越班学生进行讲解。之所以选择一部分,时间因素是一方面,另外有些内容理论深度较大,况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很少用到。选讲的内容要考虑学生未来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如“门电路”这一章中,必修内容为CMOS电路和TTL电路两大类,但二者混用时的接口电路却不是必讲内容。但考虑到CMOS和TTL电路混用实际情况的存在,因此将二者接口电路内容也向学生作了介绍。类似内容还如“组合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等,也属非必讲内容,但工程设计中却会常常遇到。
拓宽工程实践知识的途径主要有4种,已经在图1中列出。拓宽的具体内容则来源于教师多年的工程设计知识和经验积累。这些途径及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的形成经过任课教师的深思熟虑,难度、深度都要控制得当,因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工程理解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实际情况。
未来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首先面对的应该是资料的查阅,因此将“工程资料查阅方法”作为工程知识面拓展的第一个内容。资料查阅涉及内容很多,比如查论文、查专利、查集成电路等。笔者选择的是介绍查阅集成电路“Datasheet”(即使用手册)的方法,因为学生做数字电路设计时会使用到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这些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引脚功能都包含在Datasheet中,因此掌握Datasheet的概念、查阅和阅读方法都十分必要。另外,同论文、专利的查阅相比,Datasheet的查阅需求更迫切,也容易上手。
以往经常有学生问“学的这个知识有何用”。工程知识拓展引入的第二个内容“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工程实例”,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选择的实例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例如,组合逻辑电路一章中有“编码器”、“译码器”、“数码管”等内容,工程实例举的是利用这些器件构成“医院的病房呼叫系统”,患者发出的呼叫信号经编码器编成BCD码,再经显示译码器输出到数码管,直观显示患者的病房号。其实学生对病房呼叫系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并不知道它是如何构建起来的。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再比如,讲到“单稳态触发器”时,举的实例是楼道中控制照明灯点亮时间的“触摸延时开关”,这个开关就可以用单稳态触发器来实现。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必须及时跟踪自己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因此,工程知识拓展的第三个方面介绍了“最新数字电路的设计手段”,即电子设计自动化(简称EDA)技术。向同学们简述了EDA技术硬件方面的CPLD、FPGA和软件方面的Max plus II、Quartus II等内容,为后续进行数字电路的课程设计作了铺垫。
拓展的第四个内容是“教师做过的工程课题”,将实际课题中同数字电路相关的内容剥离出来讲解,教师现身说法,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例如笔者硕士期间做过的“塑料光纤直径测量系统”课题,涉及到的数字电路知识就包括了A/D转换、EDA技术、数码管驱动及显示、D/A转换等很多方面。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数字电路强大的功能。
理论、实践知识面的拓展需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这个时间可以通过精炼必修内容、适当提高必修内容的讲解速度获得。例如介绍集成电路生产厂商、器件Datasheet等内容占用了1课时,这个时间就是节省出来的。卓越班学生基础较好,适当提高讲课速度是可行的。
2)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卓越班的单班授课形式为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三类: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其中师生互动教学具体包括提问、多媒体展示等。
“提问”是一个古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讲课时,不时抛出一些略需动脑的小问题给学生,不失为单班授课的一个好方法。其实问题回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动了脑筋,同时也集中了听课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不要问难度较大的问题,一旦回答不上了,学生自尊心可能会受到打击,反而对学习不利。
随着电子教学手段的飞速发展,投影仪、实物展台等多媒体教学仪器早已进入到了课堂之中,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如在拓展工程知识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在介绍教师课题时,通过展台展示了课题电子系统的实物。通过这些多媒体手段,学生对拓展的工程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它的效果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有效。
主动学习式的教学中师生角色要互换,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要为教师和其他同学作现场讲解。主动学习方式除了可以锻炼学习能力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工作中,这两点也非常重要。主动学习又可分为半主动式和全主动式两种。半主动学习中的学习内容由教师安排,例如安排学习“同或、异或互为反运算的证明”之后,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了证明和讲解,最后教师作点评。全主动学习的具体内容则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只确定一个大的范围,例如让学生搜集、整理数字电路方面的课外知识,然后利用PPT形式作讲解。PPT形式的讲解受启发自文献[3],该文作者让学生利用其进行课程答辩,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全主动模式注重的是“自由”,让学生自由选题,思想自由翱翔。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对教材中理论、方法全盘接受,但课本中的有些内容与实际有些出入。先贤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探索性实验教学就鼓励学生对课本中一些有“争议”的内容进行实验。例如对于“TTL电路输入端负载特性”进行探索性实验后,学生发现实际情况与课本结论不一致,经分析是课本中的模型和实验时的器件参数不同。探索性实验的选题要有实际意义,并且复杂性要低、操作要简单,同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较为复杂的实验区别开来。
2.2 注重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的课外训练
未来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独立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为培养卓越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设置了课外训练这一环节。课外训练的题目由教师给出,选题的原则是能让学生得到自学训练和团队训练。如设计“病房呼叫系统”,要完成该题目需要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的知识,该系统需要用数码管显示病房号,而数码管及其显示译码器内容课上介绍的比较简略,因此要完成这部分工作需要学生自学相关内容。此外,该设计需由若干个模块构成,这样每个同学可以负责一个模块,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相互间又必须有合作,因为每个模块的输入输出信号都与其他模块息息相关。如此学生们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合作性。就如同人体的内脏器官,作为个体存在、实现各自功能的同时,又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行。
题目安排下去后,学生自由结组,设置组长一名,负责人员的分工和协调。在经过资料查阅、方案制定、討论、完善等步骤后,各组将最终方案提交。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但注意应以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而不是帮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考虑到卓越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因此课外训练的题目难度较低,训练次数以1次为宜。另外只要求给出设计方案,不要求具体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训练可以在课程设计阶段进行。最终方案介绍可让学生通过PPT形式完成,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其实各组方案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锤炼了个体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团队的分工协作能力。
2.3 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
数字电路的EDA课程设计开设多年,已被证明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将来胜任实际工程设计工作的一块敲门砖。
EDA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如交通灯控制器、病房呼叫系统、出租车计价器等,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实验室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电路的设计,再利用实验箱进行硬件的操作,因此对学生的实践锻炼非常有帮助。由于卓越班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对其EDA课程设计作了一些特殊安排。首先,课程设计时间由两周延至三周;其次,设计题目难度增加,并且鼓励学生用“原理图”和“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两种方法来完成设计。
1)鼓励式指导、探索性实验 。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也注重应用鼓励式指导和探索式实验等方法,一则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另外学生也会有更大的收获。例如有学生询问“模块的端口顺序如何调整”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笔者此前也未遇到过,于是鼓励学生“希望你自己多探索、多尝试,如果成功一定将答案告诉我”。不久该学生找到了调整方法,并告之了指导教师,显得很兴奋很有成就感。笔者始终相信:鼓励方式比批评方式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2)注重“渔”传授。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EDA指导过程中,教师更注重“渔”的传授,让学生收获更多的“渔”。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软、硬件问题非常多,如果指导教师单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本身,虽然所需时间少、能轻松一些,但这样学生收获并不大。正确的做法是:对于简单问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对于棘手的问题,教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但之后必须要讲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原理等,即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鼓励讨论、支持创新。目前,课程设计由于时间充裕,并未采用小组方式,而是一人一题(有重题)的方式进行。尽管如此,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还是非常热烈的,对此指导教师持鼓励态度。只要适当引导和监督,学生间的学习、交流会使彼此学到更多的知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外,对课设中出现的一些创新性设计甚至奇思妙想,教师也非常支持。每个题目都有一个常规的设计方案,但总有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鼓励。例如“ALU算术逻辑单元”这个题目要求用LED显示计算结果,而一个学生进行了创新,改用数码管显示结果,更加直观。再如“自动奏乐器”这个题目要求演奏一个简单的乐谱,但一个学生利用其原理实现了《菊花台》整首曲子的演奏,并且为了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还自己购买了质量更好的蜂鸣器来播放。这确实是一个奇思妙想的杰作,对此指导教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创新是工程设计之魂,难能可贵,必须鼓励、支持,对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也应报以宽容之心。
3 结束语
在“一点两面”教改原则的指导下,通过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的环环相扣,使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能够适应目前卓越试点班的培养目标。然而任重道远,作为新生事物的卓越计划会逐渐完善,伴随它的教学改革也会不断的进行下去。未来工作着重于“两强”:一要强化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如定期组织研讨、交流经验等;二要强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制作简易的实验板,以在课堂上实现一些重要内容的实验演示。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79.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9(4):56-59.
[3]黄震,毕卫红,张保军,等.光纤通信教学实践与总结[J].教学研究,2011,31(3):58-59.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46-04
0 引言
“Made in China”这句曾经让无数国人感到自豪的英文,如今带来的更多是沉重。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迫切期待的是“Designed in China”。创新始于教育,国家民族的希望也在于教育,这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工程技术领域创新的基础源于学生时代的工程教育。
本着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目标,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笔者所在燕山大学有幸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经过对报名学生进行遴选,最终选拔出175名学生组成了3个“卓越计划”试点班(以下简称“卓越班”)。
“卓越计划”目标远大,激动人心,但万丈高楼,起于累土,未来的优秀工程师也是从今天的一门门课程中汲取营养,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担任“卓越班”授课任务的教师倍感责任重大,如何围绕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这是萦绕在每位授课教师心头的首要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待卓越班这样的新生事物,需要经验、智慧和勇气。本文提出了“一点两面”三明治式的教改原则,针对卓越班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想法,进行了多环节的教学改革实践,并以电类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为例,在教学内容筛选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一点两面”的教改原则
1.1 教改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改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卓越班制訂了“一点两面“三明治式教改原则,“一点”指以学生为中心,无论如何改革,都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条件因材施教;“两面”指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为支撑面,这两个支撑面的知识又有多种渠道来源。教改原则中的“点、面”构成如图1所示,理论知识(面)的来源有两个,分别为教材中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工程实践知识(面)的来源包括教师做过的工程课题等4个,均来自教材外。
“两面”为“一点”服务,并且两面的面积要根据一点的大小设定,即要适合点的大小。这里的“面积”指理论、工程实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点的“大小”则指学生的自身条件,如基础、理解力等。如果超越学生自身条件,片面追求所谓的卓越,任意增加知识的广度、深度,则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1.2 卓越班学生状况分析
卓越班的学生都经过层层选拔,是原班级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有较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热情和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身有热情、兴趣,对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此外,卓越班的许多课程是单班上课,包括笔者所教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也是笔者第一次给单班上课(此前至少是4个教学班同时上)。单班上课比多班上课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以前多班上课时不容易采用的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此时都可以方便地使用,而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效果也会极大提高。
卓越班的不利因素是课程过多。根据培养计划,前3年要修完所有课程,第4年安排实习,因此不少课程提前半年学习。课程多、压力大,容易引起思想上的波动,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进行思想工作,给学生减压,另外授课时也注意当堂消化,不增加课业负担。
2 三环相扣的教改实践
教改实践包括3个环节: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课程设计。课内教学是基础,是积累知识;课外训练是初训,初步锻炼实践能力;而课程设计是实训,全面检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这3个环节由外至内是一个包容的关系,即内层知识是外层知识的基础。而由内至外则是一个发散的过程,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是应用,所以知识按照图1中的流程收缩积累后,必须发散出去。
2.1 广内容和多方法相融合的课内教学
作为教改的第一个环节,课内教学涉及的内容广、学时长,因此是最重要、投入精力最多的环节。课内教学是广内容与多方法相融合的过程,广内容指拓宽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两个方面,多方法指改变静态、呆板的教学方法,采取较为有效的新方法,如主动学习、探索性实验[2]。广内容、多方法的实施目的有3个:开拓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奠定实践基础。
1)教学内容的拓展。为拓宽理论知识,将多班授课时不讲的选修内容选择一部分向卓越班学生进行讲解。之所以选择一部分,时间因素是一方面,另外有些内容理论深度较大,况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很少用到。选讲的内容要考虑学生未来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如“门电路”这一章中,必修内容为CMOS电路和TTL电路两大类,但二者混用时的接口电路却不是必讲内容。但考虑到CMOS和TTL电路混用实际情况的存在,因此将二者接口电路内容也向学生作了介绍。类似内容还如“组合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等,也属非必讲内容,但工程设计中却会常常遇到。
拓宽工程实践知识的途径主要有4种,已经在图1中列出。拓宽的具体内容则来源于教师多年的工程设计知识和经验积累。这些途径及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的形成经过任课教师的深思熟虑,难度、深度都要控制得当,因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工程理解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实际情况。
未来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首先面对的应该是资料的查阅,因此将“工程资料查阅方法”作为工程知识面拓展的第一个内容。资料查阅涉及内容很多,比如查论文、查专利、查集成电路等。笔者选择的是介绍查阅集成电路“Datasheet”(即使用手册)的方法,因为学生做数字电路设计时会使用到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这些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引脚功能都包含在Datasheet中,因此掌握Datasheet的概念、查阅和阅读方法都十分必要。另外,同论文、专利的查阅相比,Datasheet的查阅需求更迫切,也容易上手。
以往经常有学生问“学的这个知识有何用”。工程知识拓展引入的第二个内容“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工程实例”,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选择的实例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例如,组合逻辑电路一章中有“编码器”、“译码器”、“数码管”等内容,工程实例举的是利用这些器件构成“医院的病房呼叫系统”,患者发出的呼叫信号经编码器编成BCD码,再经显示译码器输出到数码管,直观显示患者的病房号。其实学生对病房呼叫系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并不知道它是如何构建起来的。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再比如,讲到“单稳态触发器”时,举的实例是楼道中控制照明灯点亮时间的“触摸延时开关”,这个开关就可以用单稳态触发器来实现。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必须及时跟踪自己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因此,工程知识拓展的第三个方面介绍了“最新数字电路的设计手段”,即电子设计自动化(简称EDA)技术。向同学们简述了EDA技术硬件方面的CPLD、FPGA和软件方面的Max plus II、Quartus II等内容,为后续进行数字电路的课程设计作了铺垫。
拓展的第四个内容是“教师做过的工程课题”,将实际课题中同数字电路相关的内容剥离出来讲解,教师现身说法,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例如笔者硕士期间做过的“塑料光纤直径测量系统”课题,涉及到的数字电路知识就包括了A/D转换、EDA技术、数码管驱动及显示、D/A转换等很多方面。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数字电路强大的功能。
理论、实践知识面的拓展需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这个时间可以通过精炼必修内容、适当提高必修内容的讲解速度获得。例如介绍集成电路生产厂商、器件Datasheet等内容占用了1课时,这个时间就是节省出来的。卓越班学生基础较好,适当提高讲课速度是可行的。
2)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卓越班的单班授课形式为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三类: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其中师生互动教学具体包括提问、多媒体展示等。
“提问”是一个古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讲课时,不时抛出一些略需动脑的小问题给学生,不失为单班授课的一个好方法。其实问题回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动了脑筋,同时也集中了听课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不要问难度较大的问题,一旦回答不上了,学生自尊心可能会受到打击,反而对学习不利。
随着电子教学手段的飞速发展,投影仪、实物展台等多媒体教学仪器早已进入到了课堂之中,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如在拓展工程知识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在介绍教师课题时,通过展台展示了课题电子系统的实物。通过这些多媒体手段,学生对拓展的工程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它的效果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有效。
主动学习式的教学中师生角色要互换,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要为教师和其他同学作现场讲解。主动学习方式除了可以锻炼学习能力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工作中,这两点也非常重要。主动学习又可分为半主动式和全主动式两种。半主动学习中的学习内容由教师安排,例如安排学习“同或、异或互为反运算的证明”之后,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了证明和讲解,最后教师作点评。全主动学习的具体内容则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只确定一个大的范围,例如让学生搜集、整理数字电路方面的课外知识,然后利用PPT形式作讲解。PPT形式的讲解受启发自文献[3],该文作者让学生利用其进行课程答辩,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全主动模式注重的是“自由”,让学生自由选题,思想自由翱翔。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对教材中理论、方法全盘接受,但课本中的有些内容与实际有些出入。先贤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探索性实验教学就鼓励学生对课本中一些有“争议”的内容进行实验。例如对于“TTL电路输入端负载特性”进行探索性实验后,学生发现实际情况与课本结论不一致,经分析是课本中的模型和实验时的器件参数不同。探索性实验的选题要有实际意义,并且复杂性要低、操作要简单,同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较为复杂的实验区别开来。
2.2 注重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的课外训练
未来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独立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为培养卓越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设置了课外训练这一环节。课外训练的题目由教师给出,选题的原则是能让学生得到自学训练和团队训练。如设计“病房呼叫系统”,要完成该题目需要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的知识,该系统需要用数码管显示病房号,而数码管及其显示译码器内容课上介绍的比较简略,因此要完成这部分工作需要学生自学相关内容。此外,该设计需由若干个模块构成,这样每个同学可以负责一个模块,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相互间又必须有合作,因为每个模块的输入输出信号都与其他模块息息相关。如此学生们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合作性。就如同人体的内脏器官,作为个体存在、实现各自功能的同时,又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行。
题目安排下去后,学生自由结组,设置组长一名,负责人员的分工和协调。在经过资料查阅、方案制定、討论、完善等步骤后,各组将最终方案提交。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但注意应以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而不是帮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考虑到卓越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因此课外训练的题目难度较低,训练次数以1次为宜。另外只要求给出设计方案,不要求具体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训练可以在课程设计阶段进行。最终方案介绍可让学生通过PPT形式完成,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其实各组方案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锤炼了个体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团队的分工协作能力。
2.3 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
数字电路的EDA课程设计开设多年,已被证明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将来胜任实际工程设计工作的一块敲门砖。
EDA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如交通灯控制器、病房呼叫系统、出租车计价器等,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实验室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电路的设计,再利用实验箱进行硬件的操作,因此对学生的实践锻炼非常有帮助。由于卓越班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对其EDA课程设计作了一些特殊安排。首先,课程设计时间由两周延至三周;其次,设计题目难度增加,并且鼓励学生用“原理图”和“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两种方法来完成设计。
1)鼓励式指导、探索性实验 。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也注重应用鼓励式指导和探索式实验等方法,一则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另外学生也会有更大的收获。例如有学生询问“模块的端口顺序如何调整”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笔者此前也未遇到过,于是鼓励学生“希望你自己多探索、多尝试,如果成功一定将答案告诉我”。不久该学生找到了调整方法,并告之了指导教师,显得很兴奋很有成就感。笔者始终相信:鼓励方式比批评方式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2)注重“渔”传授。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EDA指导过程中,教师更注重“渔”的传授,让学生收获更多的“渔”。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软、硬件问题非常多,如果指导教师单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本身,虽然所需时间少、能轻松一些,但这样学生收获并不大。正确的做法是:对于简单问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对于棘手的问题,教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但之后必须要讲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原理等,即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鼓励讨论、支持创新。目前,课程设计由于时间充裕,并未采用小组方式,而是一人一题(有重题)的方式进行。尽管如此,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还是非常热烈的,对此指导教师持鼓励态度。只要适当引导和监督,学生间的学习、交流会使彼此学到更多的知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外,对课设中出现的一些创新性设计甚至奇思妙想,教师也非常支持。每个题目都有一个常规的设计方案,但总有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鼓励。例如“ALU算术逻辑单元”这个题目要求用LED显示计算结果,而一个学生进行了创新,改用数码管显示结果,更加直观。再如“自动奏乐器”这个题目要求演奏一个简单的乐谱,但一个学生利用其原理实现了《菊花台》整首曲子的演奏,并且为了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还自己购买了质量更好的蜂鸣器来播放。这确实是一个奇思妙想的杰作,对此指导教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创新是工程设计之魂,难能可贵,必须鼓励、支持,对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也应报以宽容之心。
3 结束语
在“一点两面”教改原则的指导下,通过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的环环相扣,使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能够适应目前卓越试点班的培养目标。然而任重道远,作为新生事物的卓越计划会逐渐完善,伴随它的教学改革也会不断的进行下去。未来工作着重于“两强”:一要强化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如定期组织研讨、交流经验等;二要强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制作简易的实验板,以在课堂上实现一些重要内容的实验演示。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79.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9(4):56-59.
[3]黄震,毕卫红,张保军,等.光纤通信教学实践与总结[J].教学研究,2011,31(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