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键盘做音乐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rad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一的施凯文就创建了他的第一间公司—唱片公司“莱美文化”。他的专业是电子编曲,那时他给自己规划的职业路径是努力写歌编曲,成为张亚东、小柯那样的业内顶级制作人。
  没想到,莱美文化很快就因为唱片业大环境的衰退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做不下去了,之后的三次创业再没能“专业对口”,全都是互联网公司,虽然也与音乐相关。弹了十年古典钢琴的施凯文现在已经完全转型为一名全能型的技术人,HTML、JavaScript、PHP、MySQL等等他全部可以上手,一个人可以包办整个网站的设计、前端、后台,他曾经自己写服务器代码,自己攒服务器,去机房恢复数据。他的专业编曲倒成了辅助能力,现在的他已经快两年没有弹琴了,更谈不上作曲。
  从专业作曲编曲转型成一个集UI设计师、UE工程师、程序员、公司管理者、投资人关系等诸多功能模块于一身的产品经理,施凯文已经完成了一个质的转变,现在的他仍然每天手指在键盘上下翻飞,但此键盘已非彼键盘,头脑中想到1234567,也不再首先蹦出一串音符。
  做唱片
  2005年刚进中央音乐学院,施凯文觉得作曲是一件充满荣耀的事情。周围的人听到他会作曲,看自己的眼神都会不一样,靠卖歌日子过得也不错。没成立公司前,施凯文已经开始作曲卖歌,一首曲子能卖到一万多。
  很多人评价施凯文的曲风不错,甚至接到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单子,给第七八名的超女写歌,后来他还接到过一些电影配乐的单子。刚刚16岁的他看到自己的曲子价格不断上涨,感觉以后的轨迹很明确—成为一个顶级音乐制作人。
  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变得顺理成章:一个同学,一个懂唱片发行的朋友,三人合伙的“莱美文化”成立了,模式很简单:制作、编曲,做自己的厂牌,发独立音乐。
  但是公司成立后,他感觉事情开始起变化了。一方面压力来自公司运营。原先在宿舍里写歌,没成本;现在房租、员工、维持公司运作等等成本从四面八方扑来。以前一个月卖一两首歌,可以赚两三万,现在公司必须挣到四五万才刚刚保本。几个人只好都跑出去拉客户,但凡能赚钱,广告歌、电影配乐什么都做,公司的状况逐渐好转。
  另一方面的变化来自行业自身,几个方面的迹象表现出以专业音乐制作为核心的唱片行业在衰退。一天半夜,施凯文收到一条录音,是某个电影导演发来的,说:“这一段是我哼出来的,你看能不能录进去?”他顿时火冒三丈,这不是明摆着外行领导内行吗?与此同时,他发觉,定制化好像成为歌手选择作曲的固定模式,如果作曲者不希望被定制,那么就接不到这个单子。
  作曲的专业门槛在降低是衰退的另一个迹象。“上过一年作曲补习班的人,开口一千块一首歌,会弹乐器的人要价两千。”作曲好像没那么神秘了,施凯文觉得在大家眼中,在地铁里唱歌的人也能行。
  光环褪去,施凯文“突然就想抛弃那种生活”,继续做下去不是没有出路,顺着自己的曲风一路延展,施凯文相信自己一年赚五六十万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梦想是什么?更实际的问题是,靠卖曲子收版权费赚钱几乎不可能,和大多数作者一样,他卖曲子都是一锤子买卖,鲜有收到版权费。而申请版权本身费用多达一两万人民币,周期长达三到六个月。
  最糟糕的是他发现,卖唱片这件事情压根儿不靠谱了,自己算是重度音乐消费者,但是早已不买CD了。
  内外压力让他决定关掉公司,这时他19岁,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
  做网站
  “最上游的作曲人无法使作品变现,产品质量必然整体下降。” 施凯文想从创作的源头解决唱片业的问题。他想到做一个网站,给音乐人提供一个新的出口,上传自己的歌曲,自由地进行买卖。那些上不了架的音乐可以被更多的人听到,用户可以直接付费,音乐人编曲也就不是一锤子买卖了。
  那时施凯文做互联网选择了外包。他找了个开价8000块的公司建网站,一个月时间,施凯文收到的网站设计非常粗陋,他要求的每一个修改都需要单独加钱,最后支付了4000块钱,与其解约,开始自己动手。
  25平方米的开间,放进一张大长桌,赶集网上找来两个月薪2000块的程序员,两个月薪1000块的音乐编辑,施凯文第二次创业启程了,网站取名酷Q(Koocu.com)。除了睡觉,施凯文每天待在那个开间里超过20个小时。
  初中时跟表哥学过HTML,施凯文边学边做,修长的手指从琴键转移到电脑键盘。自酷Q开始,至日后的Saylikes,Jing.fm从产品架构到设计开发每一个环节,施凯文都深度参与其中。
  2010年,他从传统行业找到一个天使投资人,用热情说服其投资150万给自己做音乐P2P业务。Saylikes是施凯文第二个互联网创业项目,与前两个公司花自己的钱不同,终于不花自己的钱创业了,这对于施凯文来说是不小的进步。
  网站上线后,6个月时间用户数增长到30多万,团队人数达到23个人,正满心喜悦地筹备扩张,2010年10月,网站突然被政府关掉了。政府的行动并不是针对Saylikes一家,国家版权局联合多部门清理了100多家P2P网站。
  投资人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撤资。施凯文觉得“天要塌下来了”,离开传统行业两年,还没证明自己,这边几十人跟着自己突然没饭吃了。他从家里借了些钱,给大家开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施凯文向员工坦白:愿意走就走,愿意留是发不出工资的,留下了四五个人,大家坚持到2010年底也各奔东西。
  数十日足不出户的施凯文在2011年初,收到多米音乐的邀请,担任产品总监。干了三个月,他就辞职了。多米整体思路是往下走,占领低端用户,施凯文的产品思路则是自上而下。尽管,他也承认中国互联网是由月薪不超过两千的人支撑起来的,他们才愿意花一块钱下十首歌。但最令施凯文困惑的是,中国音乐听众并不是通常市场模型中的金字塔型,而是一个中间断档的纺锤形,高端的听高端,低端的听低端,中间的完全没有过渡。“从北京坐车到另外一个城市,大街小巷播放都是凤凰传奇,他们的编曲实在太糙了。如果说通常类型的编曲应该是AB、ABC、AB,而他们则ABBBBBBB”   施凯文觉得,大多数听众对于他说的“ABBB”类型歌曲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与之对应的,高质量编曲的作品传唱度低,买单的人自然更少,优质的制作人只会不断流失。当年跟施凯文一起创业做唱片公司的两个合伙人都不再作曲了,一个开了录音棚,一个做起培训生意。
  做产品
  互联网是一个消解权威的时代,随着音乐产业数字化,专业音乐创作者在产业中的核心地位逐步让位于渠道与营销,在这个新模式下,很多真正有专业能力的音乐人才离去或转型,但音乐产业并没有消亡,只是以另一种面貌延续,留下来的人必须学会适应它。
  做了三个互联网公司的施凯文仍旧不觉得自己是互联网人,他觉得像编曲一样,自己做互联网产品是在做一个艺术品。实际上,艺术品都是表达作者内心的,表达想法的,而产品是随用户而动。施凯文并没有察觉,如此直接面对用户的出品模式与以往传统作曲一锤子买卖,用户(听众)的好评差评再无相干的出品模式,已然完全不同。在这样的转变支撑下,2011年4月,离开多米的施凯文由多米第一大股东刘晓松投200万人民币,开始了第三个互联网项目Jing.fm。
  施凯文发现,国内的音乐消费者并不像国外那样有自己明确且一贯喜欢的音乐类型,比如喜欢重金属的绝不会听周杰伦,国内一个听众的喜好可能是模糊和混杂的,而现有的音乐搜索是按曲风和演唱者分的,如果你对音乐的分类和歌手了解不多就很难搜到自己想要的音乐。
  施凯文想给自己做一个产品,自己做一个歌单,用一个组合型的搜索就能解决问题,比如,输入周杰伦+陶喆+林俊杰+悲伤。随后发生的三件事情使他进一步完善了对产品的想法。
  一天上午施凯文正在做设计,听到一首Katy Perry的ET,觉得很来劲,单曲循环一上午,有点腻了,想听点类似的,但是不想听这首了。作为一名音乐专业人士,施凯文迅速地给这首歌做了一个专业的关键词描述:劲爆、舞曲、女声。他自认为很准确和简洁了,可是在音乐网站上搜索,无结果。
  另一件触动他的事情来自施凯文的母亲,妈妈睡眠不好,想推荐一些促进睡眠的歌,她说自己想听有小鸟叫的、森林感觉的。对于拥有海量听域的施凯文,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他推荐了班得瑞的神秘园。可是,他转念一想,母亲这样非专业的用户,有听音乐的需求,懂得用大白话描述,不懂什么是轻音乐纯音乐之类的音乐术语,她要怎么搜索音乐呢?
  最后一件事来自身边的IT人,他们请施凯文推荐歌曲,说自己喜欢小清新,日本动画片里的歌。小清新+日本动画片。定义很准确,但是在音乐网站依旧无法实现搜索。
  几个故事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只要同时符合大白话说出来的这几个元素的歌曲,就是用户此时想要听的旋律。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曲库,即便是守着拥有2万首歌曲的iTunes,都无法通过直接搜索给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变得像用户一样
  “音乐越来越多,每天国内外不断有新专辑推出,与之对应的,了解音乐的人越来越少了,互联网音乐发展的十几年,大家获得新音乐的方式其实变少了。”施凯文说音乐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不是说上餐馆吃饭,想吃川菜,那就去川菜馆,这是很容易推荐的东西。除了音乐类型,当下听音乐的心情、场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描述。通常搜索产品做的打标签是无法解决这个需求的。
  施凯文觉得,有的人看到是摇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点击这个分类,因为在这些人的印象中,摇滚=鼓噪、吵闹,其实,这不是摇滚的全部,古典分类往往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古典等同于沉闷,其实,很多悠扬的古典音乐非常动听。施凯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专业特长,对音乐进行细分,Jing的分类已经做到13大类1430个小分类,除此之外,推荐给用户的歌曲往往只有3首歌的队列,一旦用户对第一首歌进行反应,后面的算法会立即反应,链接到不同分类,推荐的歌曲随之发生动态变化。
  施凯文已经近两年不弹钢琴了,刻意地中止练习是为了配合现在的创业产品,他希望自己听歌时,不再习惯性地思考配器和转调,他甚至希望自己忘掉单曲的名字,跟Jing针对的典型用户一样,记不住太多的歌曲名称,也没时间主动发掘很多新歌,用户能清楚地描述出自己现在在哪里,做什么,什么心情,想听什么歌。他觉得这是趋势,国内国外也没人尝试这么做过,施凯文和他的团队都很兴奋,“点播类的业务被大平台做了很多年了,QQ、百度、酷狗、酷我、多米这些千万用户级别的平台做得挺不错,有庞大的后援资金,这样的事情不适合小团队做。电台类产品,豆瓣做得很不错了。他们就是不许用户操作,只是一种伴随性的服务。豆瓣电台的私人兆赫是一个不断收窄的放慢,你用了十几天,跟机器互动频繁,感觉推荐的都很合口味。但是,逐渐地就被固化到一个小范围,某天突然想换个口味,已经做不到了。”
  用户其实才是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施凯文觉得,用户描述好自己想要的,Jing快速准确地播放给用户,这是他想提供的服务。
  现在,Jing按照每年签订框架协议支付给唱片公司固定的版权费用,施凯文觉得未来的合作模式也许会是:Jing向用户每月收5块钱,唱片公司要去2块分成,1块支付版权,1块归运营商,5毛钱是成本,5毛钱是Jing赚的。
  现在的Jing有13名全职员工,包括施凯文在内的大部分员工是技术人员。网站2012年12月上线,App今年一月上线,目前有几十万用户,他们的目标是在今年6月达到百万数量级用户。
  回顾施凯文的几次创业,其实是一个专业音乐人逐渐放下“身段”的过程:专业作曲人敌不过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试水音乐社交商业模式暗淡耗不起运营压力,灰色地带的P2P业务被政府一举清除,现在的他坚信移动互联网是解救音乐的最佳平台,他说:“未来的音乐是流媒体的天下,有一款产品,一个月就5块钱,出门回家,听歌无缝链接,随时播放你当下想听的高品质歌曲。这样的产品肯定有市场。”
其他文献
如果我在开头写下“凤凰传奇”这四个字,你是不是就没兴趣看下去了?一般人的反应就是,嗨,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就是一个神曲制造机,彩铃下载量过亿的农金组合,还上了春晚。但是当有一天,我爸认真地说他觉得凤凰传奇不错,歌儿唱得挺痛快时,我觉得有必要聊聊神曲了。  聊神曲也得找神曲的爸爸,我顺着神曲佳作《伤不起》找到了被网友封为“神曲之父”的老猫。见面之前,我看到他在网上的宣传照都是戴墨镜穿皮衣,装帅耍酷
期刊
上周,分别与两位在互联网行业创业多年的老朋友交流,整个过程非常有意思。这两个人创业的起点和方向差不多,但因为他们选择的做法或者说格局很不一样,这让两个人目前的状态看起来很不一样。A友是画大圈的路数,做的是平台级应用。他的公司做了3年,融资融了2轮,拿了1千万美金,团队超过300人,核心产品还在开发中。现在他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和VC见面谈融资。按他的话说,公司现在做到的程度和他想做到的还有十万八千里
期刊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代谢疾病,患者由于骨质流失而易骨折。最新调查表明,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一半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它严重影响了老人的身体健康。专家认为,骨质疏松无明显症状,当出现骨折时已是严重阶段因此必须引起中老年人的高度重视。  一般人50岁以后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期。女性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性激素下降加速骨骼退化,发病率高于男性,约占55%。妇女骨质疏松症每年导致150万例骨折。据报道,上海市第
期刊
人类恐惧、诅咒病毒,也曾踌躇满志,深信自己有能力制造出药物和疫苗来击败传染性病毒,而后来又焦虑地发现,病毒拥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变异能力,能够随时以新的面孔卷土重来。  不客气地说,在和病毒斗争的革命史中,人类全无胜利可言。但好在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短暂的胜利仍能挽救无数生命。本世纪重要的一课是,2003年非典病毒的蔓延。人类的全球移动,给病毒的生存条件带来变化,它因此反作用于人类和牲畜。新疾病能够迅
期刊
和周亚平老师的采访夜里1点多才结束,他睡不了几个小时就要赶往机场飞赴昆明。周老师是我所采访的音乐人里资历最老、年龄最大、聊得最晚的一位,快60岁的他留着长发,戴着棒球帽,自己拎巨大的行李箱。最重要的是,他还在音乐圈里发光发热,拳打脚踢。1994年周亚平创立的鸟人音乐已经成了至今罕有的长寿民营唱片公司。  周亚平的履历和作品表有点吓人。他1984年就帮崔健录了第一张专辑;1988年出版发行了迟志强的
期刊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香港人,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虽然越来越觉得生活融入了这里,但文化精神似乎还停留在三千里外的那座小城里。与人沟通的时候,时常会像个自闭的中年人,茫然不知所应。  1984年的一天,当我离开大学门口时,已经准备赶火车去深圳,到一家港商经营的电子工厂当工程师。几天之后,我第一次坐在深圳郊区龙岗一家工厂的办公室,厂里的员工把我的名字改了,叫“谭工”。我就这样展开了几十年往返香港和内地的生
期刊
富士山并非国有  2013年春节,我去了日本。每逢春节前后20天,CCTV都是处心积虑地四处寻找十八孝楷模,呈现出几亿人同心同德同时尽孝的震慑威力,让我们这种自私分子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身在旅游途中,想想父母坐在电视机前的心情—我还是去了日本。  不过,父母以为我去了柬埔寨。我对他们说我要去日本,遭到了强烈反对,反对理由中最主要的一条是钓鱼岛问题,他们认为现在中日关系紧张,有可能随时打一仗,或
期刊
我有一个恐惧的经验:2003年4月22日,李慎之先生去世,难免有人起疑是否因为非典,很快被告知是因为肺炎。在那个气氛下,你所亲近的人去世,那种氛围是恐慌的,飘忽而不稳定。  大家说这期间将不聚会悼念了,写文章纪念先生。我坐在家中的小客厅里写纪念他的文章—我想不起来为什么我不待在书房里?是因为害怕吗?  那时候是下午,突然有查煤气的人来敲门,吓了我一跳,当时觉得很害怕,这种害怕的感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
期刊
我知道非典这个事很早,大概2003年2月,我在深圳有个哥们儿,他刚刚送葬了他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就是突然得了这种奇怪的肺炎,很快就死掉了。那应该是广东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深圳这哥们儿给我打电话,说有这么一种很厉害的病,你在北京也要特别注意,最好赶紧去买点板蓝根。当时官方都还没说这件事。只是在广东一带人们私下里有各种传闻,我也没当回事。不知道深圳那个死去的朋友有没有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当时包括很多医生
期刊
我是不是在发“国难财”?  2003年,王岐顺这样问过自己。但他很快变得坦然,甚至自豪起来。SARS疫情把北京变成了一座弥漫恐怖气氛的城市,政府关闭了绝大多数可能导致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叫停了几乎所有演唱会、招聘会和大型展览,很多酒吧、KTV和饭店都关门歇业。人们也不敢再像往常那样和朋友聚会,然后一起去看场电影—在封闭的室内影院里进行两个小时静坐和呼吸,似乎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实在想看电影怎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