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家庭、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素养有所下降,如何进行好历史课教学,特别是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历史教学加强人格教育的原因
1.人格教育的提出是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
21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人格心理冲突,这就注定,我们未来的一代或几代人都将要在这种文化心理冲突的环境中成长,怎样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尤其是具有良好人格素养的现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方面,人格教育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是历史教育“元”价值的实现。这充分反映了在新形势下,国家加强了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人格教育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是指知识能力,更是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则“过分强调把青少年按统一的模式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很少论述由学生的个性出发,为其制定发展目标,系统地、长期地对之因材施教,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这与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和现代教育理论相悖。因此,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已成为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人格教育是这一必然的具体体现。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优化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3.人格教育的提出与当今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究竟能把他变成怎样的他自己呢?今天,当一个孩子拿着刀向另一个孩子刺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教育者究竟育养什么样的人?目前,中学生大多存在心理困扰,常见的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有敌对倾向;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不能自控,思维偏激狭隘,很难与人合作;抑郁苦闷,无精打采,严重的有自杀念头;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老师和家长对他不公平。概括起来一句话:缺乏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虽不是、也不可能代替心理健康课,但在塑造人格方面,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历史上各类人物的范例,对学生的人格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感染,如诸葛亮的励精图治,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清正廉明,祖冲之、沈括的刻苦钻研,以及无数先辈坚贞不屈的气节等。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不肖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是相对人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人格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综合素养,其核心是人格教育,随着课程新标准的实施,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加强人格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地展开。
1.历史教师要有健全良好的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还包括更高一层意义的人格健康。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人格健康的价值更大,他直接影响着其“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效。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受自身专业的熏陶,练就了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做学生的“经师”,更做学生的“人师”。
但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历史教师普遍不受重视,既要容忍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又要承受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人格上的心理疾病。而教师的人格心理,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人格影响的深刻性、长远性和多面性。只有教师人格健全,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所以在当今历史性的转变时期,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根源
首先,尊重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和一生的人格品质中。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尊严、权利、兴趣、求知欲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教学平等、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与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会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为其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是要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完善、升华和提高,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在潜能。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精心挖掘历史教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良好的人格,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在历史课堂上,要不断挖掘这样的人文精神内涵,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他们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奉献自己。这才使我们今天冲破传统,有着真正的自我,有着较高的生命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人格可塑性强,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人格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使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得到充分的发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良好人格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科的特色,赋予它的活动空间广,活动方式多,活动内容丰富。只要历史教师肯动脑筋肯组织,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1)课堂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塑造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我采取了辩论会、竞猜、抢答竞赛、小品表演、演讲等活动,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有基础知识抢答,活动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评出冠亚季军小组,连续两次都落后的小组,就要在单元活动课上表演节目。这项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每节课的抢答都精彩激烈,往往出现一个问题二三十人站起来回答的场面,这无形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朗大方,改变了一些学生的内向抑郁性格,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方法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发现了自己,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完善,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2)设计课外活动课,促进学生去创造、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的人格。
社会为历史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些活动课,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将课本知识与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计课外活动课,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例如,我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去参观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风景区,同时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热情高涨,他们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出许多合理的改进方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地发挥,提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甚至画出了精美的设计图,为未来的马鞍山的旅游发展提出了很多可行性方案。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宽阔了胸怀,健全了人格。
总之,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设计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寓教于乐,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生也就会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人。
三、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上言论中,笔者谈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防止出现几个误区:
一是在历史教学中,过于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冲淡了历史教学的主题;而人格教育的目的是服从于历史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科研究的方法指导为主,决不能将自己的职责变成“人格教育的指导老师”。
二是在历史教学中,要找到人格教育和历史的结合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一切问题,都看成人格的心理问题,从而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三是在历史教学中,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千篇一律,盲目加以教育指导。
一、历史教学加强人格教育的原因
1.人格教育的提出是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
21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人格心理冲突,这就注定,我们未来的一代或几代人都将要在这种文化心理冲突的环境中成长,怎样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尤其是具有良好人格素养的现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方面,人格教育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是历史教育“元”价值的实现。这充分反映了在新形势下,国家加强了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人格教育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是指知识能力,更是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则“过分强调把青少年按统一的模式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很少论述由学生的个性出发,为其制定发展目标,系统地、长期地对之因材施教,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这与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和现代教育理论相悖。因此,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已成为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人格教育是这一必然的具体体现。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优化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3.人格教育的提出与当今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究竟能把他变成怎样的他自己呢?今天,当一个孩子拿着刀向另一个孩子刺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教育者究竟育养什么样的人?目前,中学生大多存在心理困扰,常见的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有敌对倾向;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不能自控,思维偏激狭隘,很难与人合作;抑郁苦闷,无精打采,严重的有自杀念头;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老师和家长对他不公平。概括起来一句话:缺乏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虽不是、也不可能代替心理健康课,但在塑造人格方面,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历史上各类人物的范例,对学生的人格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感染,如诸葛亮的励精图治,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清正廉明,祖冲之、沈括的刻苦钻研,以及无数先辈坚贞不屈的气节等。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不肖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是相对人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人格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综合素养,其核心是人格教育,随着课程新标准的实施,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加强人格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地展开。
1.历史教师要有健全良好的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还包括更高一层意义的人格健康。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人格健康的价值更大,他直接影响着其“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效。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受自身专业的熏陶,练就了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做学生的“经师”,更做学生的“人师”。
但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历史教师普遍不受重视,既要容忍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又要承受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人格上的心理疾病。而教师的人格心理,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人格影响的深刻性、长远性和多面性。只有教师人格健全,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所以在当今历史性的转变时期,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根源
首先,尊重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和一生的人格品质中。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尊严、权利、兴趣、求知欲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教学平等、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与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才会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为其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是要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完善、升华和提高,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在潜能。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精心挖掘历史教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良好的人格,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在历史课堂上,要不断挖掘这样的人文精神内涵,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他们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奉献自己。这才使我们今天冲破传统,有着真正的自我,有着较高的生命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人格可塑性强,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人格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使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得到充分的发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良好人格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科的特色,赋予它的活动空间广,活动方式多,活动内容丰富。只要历史教师肯动脑筋肯组织,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1)课堂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塑造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我采取了辩论会、竞猜、抢答竞赛、小品表演、演讲等活动,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有基础知识抢答,活动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评出冠亚季军小组,连续两次都落后的小组,就要在单元活动课上表演节目。这项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每节课的抢答都精彩激烈,往往出现一个问题二三十人站起来回答的场面,这无形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朗大方,改变了一些学生的内向抑郁性格,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方法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发现了自己,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完善,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2)设计课外活动课,促进学生去创造、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的人格。
社会为历史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些活动课,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将课本知识与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计课外活动课,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例如,我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去参观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风景区,同时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热情高涨,他们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出许多合理的改进方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地发挥,提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甚至画出了精美的设计图,为未来的马鞍山的旅游发展提出了很多可行性方案。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宽阔了胸怀,健全了人格。
总之,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设计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寓教于乐,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生也就会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人。
三、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上言论中,笔者谈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防止出现几个误区:
一是在历史教学中,过于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冲淡了历史教学的主题;而人格教育的目的是服从于历史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科研究的方法指导为主,决不能将自己的职责变成“人格教育的指导老师”。
二是在历史教学中,要找到人格教育和历史的结合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一切问题,都看成人格的心理问题,从而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三是在历史教学中,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千篇一律,盲目加以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