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西贵溪冷水坑矿田是国家级银资源基地。该斑岩型银铅锌矿床在系统研究其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矿田蚀变类型及蚀变作用等特征分析,将冷水坑矿田斑岩型银铅锌矿床由斑岩体内部向外划分这为: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三个蚀变带,为进一步研究冷水坑矿田斑岩型银铅锌矿床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蚀变特征 含矿斑岩 银铅鋅矿床 冷水坑 江西
1.成矿地质背景
矿田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拼接带南侧,华南褶皱系赣中南褶隆上的武夷隆起与饶南拗陷接壤处的隆起一侧之月凤山火山陷盆地北西边缘,受区域性鹰潭—安远深断裂及鹰潭—瑞昌大断裂控制。
2.含矿斑岩地质特征
冷水坑矿田的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中期花岗斑岩内及其围岩中,成矿元素以银铅锌为主,伴有金、铜等有用组分。矿床规模较大,矿体形态较为复杂[3]。
2.1岩体形态
冷水坑含矿斑岩体分布于矿田中部,侵入上侏罗统火山岩地层中,地表出露面积约0.36km2,中间由一直径350~500m、厚数十米的近等轴形帽状侏罗系火山岩覆盖,使得岩体呈北西向开口的马蹄形。岩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近地表或浅部岩体倾角较缓,有的地段近似水平状,深部产状变陡。
冷水坑含矿斑岩体在空间上为一上部平缓下部陡立、向西北倾斜、向下收缩歼灭的蘑菇状岩株。
3.斑岩型矿体及空间分布特征
斑岩型银铅锌矿体的产出严格受花岗斑岩体的控制,主要产在花岗斑岩体中及其外接触带的火山岩围岩中。按产出空间的位置,从上往下发育Ⅰ—Ⅳ号4个矿带,每个矿带由若干个矿体构成,矿体呈透镜状、不规则似层状产出,其间大致平行排列。矿体产出呈现一定的递变性,由中部向南西、北东两侧,矿体形态渐变为不完整,厚度逐漸变薄,规模逐渐变小。矿体在空间上呈叠层状产出。矿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在浅部至中部稍缓,为10—30°,中深部变陡,为30—46°,矿体赋存标高+350m— -750m,主要矿体赋存标高+200m— -200m,倾向延深20—600m,矿体平均厚度2.0—40m 。
矿石结构主要为细—中细粒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充填结构、交代假象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石的构造呈现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
4.蚀变类型及蚀变作用期次
冷水坑矿田含矿围岩具有明显的蚀变作用,蚀变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等。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并具有不同蚀变相互叠加的特点。
4.1 蚀变类型
矿田围岩蚀变种类较多,主要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和黄铁矿化,少量的泥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
4.2 蚀变作用期次
冷水坑矿床的蚀变作用明显缺少斑岩型铜(钼)矿床的以钾交代(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为代表的早期蚀变,代之以中期及晚期蚀变的广泛发育。根据矿田内蚀变矿物组合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蚀变矿物相互关系及蚀变脉体相互穿切关系,大致将矿田的蚀变作用划分为早、晚两期。
4.2.1早期蚀变
这一期与斑岩铜钼矿床的所划分的中期蚀变相当(芮宗瑶等,1984)。矿田大量发育隐爆角砾岩,说明冷水坑含矿斑岩体在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向超酸性和偏碱性方向演化的过程中,由于岩浆快速的上涌,岩浆中富含挥发分的流体形成的压力远远大于围岩的静压力,导致较大规模的隐蔽爆破作用发生,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自变质作用。这一时期发生广泛的水解作用(氢交代)而缺少钾交代作用,形成了岩体内缺乏分带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主要表现为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的分解,形成一系列的含(OH)的片状矿物。
同时,在斑岩体侵入火山岩地层中的层状铁锰碳酸盐层时,发生磁铁矿化蚀变。在靠近斑岩体部位发育由菱锰铁矿蚀变而成的磁铁矿,远离岩体则磁铁矿含量明显减少直至消失。
4.2.2晚期蚀变
本期蚀变与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晚期蚀变相当,主要二种作用:一种为早期的水解作用得以继续进行,形成大量的绢云母化与绿泥石化,并伴有少量的粘土化,另一种为碳酸盐化蚀变。
从蚀变发展阶段及蚀变矿物组合类型看,蚀变从早阶段的中性介质条件向晚阶段的碱性介质条件转变,同时,矿田的银铅锌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本期的绢云母-碳酸盐化-硅化阶段和碳酸盐-绢云母化阶段。
5.蚀变分带
从矿田蚀变矿物组合及蚀变的空间分布看,矿化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
矿田蚀变分带主要受银路岭花岗斑岩体及其接触带控制,以银路岭花岗斑岩体为中心,蚀变类型和蚀变强度作规律性的变化:绿泥石化普遍发育,以岩体内带最强,向外逐渐减弱;绢云母化在岩体内较为发育,在接触带最强,接触带两侧逐渐减弱;碳酸盐化在岩体内带外带较强,而接触带相对较弱。综合矿田蚀变矿物组合及蚀变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由岩体内向外蚀变可以分为三个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图2)。
5.1、绿泥石-绢云母化带
发育于岩体内带。蚀变带产出最大厚度300~350m,主要发育于-200m标
高以上。蚀变程度中等-较强。在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园状,剖面上呈大透镜状,部分出露地表。在带中黄铁矿化蚀变程度较强。蚀变矿物组合类型: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黄铁矿,铁锰碳酸盐矿物-绿泥石-绢云母,局部见泥化-绢云母-黄铁矿。
5.2、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
大致围绕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分布,主要发育在岩体上接触带及近根部带。蚀变范围较广。平面上呈半环状,在剖面上表现为上厚(约200m)下薄(约50m)的特点。蚀变程度相对较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强,大多已全岩蚀变。黄铁矿化在该带中蚀变程度最强。主要矿物组合为绢云母-铁锰碳酸盐矿物-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石英-黄铁矿,少量的绢云母-绿泥石-石英蚀变矿物组合。
5.3、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
位于岩体外围火山碎屑岩中,以岩体的下接触外带较发育,上外带仅局部分布。该带厚50~150m,局部达300m,在岩体内仅20~30m。蚀变程度较强。在该带中叠加有中等-弱程度的黄铁矿化。蚀变组合为铁锰碳酸盐矿物-绢云母-石英。
上述蚀变分带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通常各带呈渐变过渡关系。
冷水坑矿田的面型蚀变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说明含矿斑岩形成于较为开放的环境,由深部岩浆房分馏出来的挥发相物质在斑岩顶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集聚,由此形成的流体温度下降迅速,未与斑岩和围岩发生较为充分的反应。矿田大量发育与矿化密切相关的“氢交代”蚀变以及大量的碳酸盐化蚀变,进一步表明矿化主要发生在中温阶段(280~420 oC)。
6. 讨论与结论
(1)由斑岩体内部向外,空间上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蚀变带:即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
(2)以岩体接触带为蚀变中心,向两侧依次减弱。因此岩体接触带附近蚀变最强,形成了绢云母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而在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内形成碳酸盐绢云母化亚带。岩体接触带蚀变交代作用最强,是银、铅、锌等硫化矿物沉淀的良好场所。
(3)热液蚀变作用及蚀变分带主要受碱金属离子加碱土金属离子活动率/氢离子活动率比值和温度的控制。冷水坑斑岩银铅锌矿床蚀变属中性带K系到Ca-Mg 系的绢云母带和青磐岩带,与斑岩铜钼矿床的蚀变在岩体中心出现钾长石化明显不同。
作者简介:
罗渌川(1985~),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关键词:蚀变特征 含矿斑岩 银铅鋅矿床 冷水坑 江西
1.成矿地质背景
矿田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拼接带南侧,华南褶皱系赣中南褶隆上的武夷隆起与饶南拗陷接壤处的隆起一侧之月凤山火山陷盆地北西边缘,受区域性鹰潭—安远深断裂及鹰潭—瑞昌大断裂控制。
2.含矿斑岩地质特征
冷水坑矿田的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中期花岗斑岩内及其围岩中,成矿元素以银铅锌为主,伴有金、铜等有用组分。矿床规模较大,矿体形态较为复杂[3]。
2.1岩体形态
冷水坑含矿斑岩体分布于矿田中部,侵入上侏罗统火山岩地层中,地表出露面积约0.36km2,中间由一直径350~500m、厚数十米的近等轴形帽状侏罗系火山岩覆盖,使得岩体呈北西向开口的马蹄形。岩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近地表或浅部岩体倾角较缓,有的地段近似水平状,深部产状变陡。
冷水坑含矿斑岩体在空间上为一上部平缓下部陡立、向西北倾斜、向下收缩歼灭的蘑菇状岩株。
3.斑岩型矿体及空间分布特征
斑岩型银铅锌矿体的产出严格受花岗斑岩体的控制,主要产在花岗斑岩体中及其外接触带的火山岩围岩中。按产出空间的位置,从上往下发育Ⅰ—Ⅳ号4个矿带,每个矿带由若干个矿体构成,矿体呈透镜状、不规则似层状产出,其间大致平行排列。矿体产出呈现一定的递变性,由中部向南西、北东两侧,矿体形态渐变为不完整,厚度逐漸变薄,规模逐渐变小。矿体在空间上呈叠层状产出。矿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在浅部至中部稍缓,为10—30°,中深部变陡,为30—46°,矿体赋存标高+350m— -750m,主要矿体赋存标高+200m— -200m,倾向延深20—600m,矿体平均厚度2.0—40m 。
矿石结构主要为细—中细粒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充填结构、交代假象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石的构造呈现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
4.蚀变类型及蚀变作用期次
冷水坑矿田含矿围岩具有明显的蚀变作用,蚀变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等。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并具有不同蚀变相互叠加的特点。
4.1 蚀变类型
矿田围岩蚀变种类较多,主要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和黄铁矿化,少量的泥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
4.2 蚀变作用期次
冷水坑矿床的蚀变作用明显缺少斑岩型铜(钼)矿床的以钾交代(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为代表的早期蚀变,代之以中期及晚期蚀变的广泛发育。根据矿田内蚀变矿物组合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蚀变矿物相互关系及蚀变脉体相互穿切关系,大致将矿田的蚀变作用划分为早、晚两期。
4.2.1早期蚀变
这一期与斑岩铜钼矿床的所划分的中期蚀变相当(芮宗瑶等,1984)。矿田大量发育隐爆角砾岩,说明冷水坑含矿斑岩体在结晶分异作用和岩浆向超酸性和偏碱性方向演化的过程中,由于岩浆快速的上涌,岩浆中富含挥发分的流体形成的压力远远大于围岩的静压力,导致较大规模的隐蔽爆破作用发生,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自变质作用。这一时期发生广泛的水解作用(氢交代)而缺少钾交代作用,形成了岩体内缺乏分带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主要表现为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的分解,形成一系列的含(OH)的片状矿物。
同时,在斑岩体侵入火山岩地层中的层状铁锰碳酸盐层时,发生磁铁矿化蚀变。在靠近斑岩体部位发育由菱锰铁矿蚀变而成的磁铁矿,远离岩体则磁铁矿含量明显减少直至消失。
4.2.2晚期蚀变
本期蚀变与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晚期蚀变相当,主要二种作用:一种为早期的水解作用得以继续进行,形成大量的绢云母化与绿泥石化,并伴有少量的粘土化,另一种为碳酸盐化蚀变。
从蚀变发展阶段及蚀变矿物组合类型看,蚀变从早阶段的中性介质条件向晚阶段的碱性介质条件转变,同时,矿田的银铅锌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本期的绢云母-碳酸盐化-硅化阶段和碳酸盐-绢云母化阶段。
5.蚀变分带
从矿田蚀变矿物组合及蚀变的空间分布看,矿化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
矿田蚀变分带主要受银路岭花岗斑岩体及其接触带控制,以银路岭花岗斑岩体为中心,蚀变类型和蚀变强度作规律性的变化:绿泥石化普遍发育,以岩体内带最强,向外逐渐减弱;绢云母化在岩体内较为发育,在接触带最强,接触带两侧逐渐减弱;碳酸盐化在岩体内带外带较强,而接触带相对较弱。综合矿田蚀变矿物组合及蚀变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由岩体内向外蚀变可以分为三个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图2)。
5.1、绿泥石-绢云母化带
发育于岩体内带。蚀变带产出最大厚度300~350m,主要发育于-200m标
高以上。蚀变程度中等-较强。在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园状,剖面上呈大透镜状,部分出露地表。在带中黄铁矿化蚀变程度较强。蚀变矿物组合类型: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黄铁矿,铁锰碳酸盐矿物-绿泥石-绢云母,局部见泥化-绢云母-黄铁矿。
5.2、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
大致围绕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分布,主要发育在岩体上接触带及近根部带。蚀变范围较广。平面上呈半环状,在剖面上表现为上厚(约200m)下薄(约50m)的特点。蚀变程度相对较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强,大多已全岩蚀变。黄铁矿化在该带中蚀变程度最强。主要矿物组合为绢云母-铁锰碳酸盐矿物-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石英-黄铁矿,少量的绢云母-绿泥石-石英蚀变矿物组合。
5.3、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
位于岩体外围火山碎屑岩中,以岩体的下接触外带较发育,上外带仅局部分布。该带厚50~150m,局部达300m,在岩体内仅20~30m。蚀变程度较强。在该带中叠加有中等-弱程度的黄铁矿化。蚀变组合为铁锰碳酸盐矿物-绢云母-石英。
上述蚀变分带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通常各带呈渐变过渡关系。
冷水坑矿田的面型蚀变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说明含矿斑岩形成于较为开放的环境,由深部岩浆房分馏出来的挥发相物质在斑岩顶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集聚,由此形成的流体温度下降迅速,未与斑岩和围岩发生较为充分的反应。矿田大量发育与矿化密切相关的“氢交代”蚀变以及大量的碳酸盐化蚀变,进一步表明矿化主要发生在中温阶段(280~420 oC)。
6. 讨论与结论
(1)由斑岩体内部向外,空间上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蚀变带:即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
(2)以岩体接触带为蚀变中心,向两侧依次减弱。因此岩体接触带附近蚀变最强,形成了绢云母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而在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内形成碳酸盐绢云母化亚带。岩体接触带蚀变交代作用最强,是银、铅、锌等硫化矿物沉淀的良好场所。
(3)热液蚀变作用及蚀变分带主要受碱金属离子加碱土金属离子活动率/氢离子活动率比值和温度的控制。冷水坑斑岩银铅锌矿床蚀变属中性带K系到Ca-Mg 系的绢云母带和青磐岩带,与斑岩铜钼矿床的蚀变在岩体中心出现钾长石化明显不同。
作者简介:
罗渌川(1985~),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