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看来,体育仍以其丰富的活动性、社会性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并起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 德育; 良好的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807.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2-001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师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通常只重视学生身体方面的发展,往往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愿练习等等不良心理表现。
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要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注重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以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练“身”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把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一、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传统的体育教育一般只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质因素,忽视了心理因素的培养。现在的学生有自尊心,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体验丰富,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希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健全自己的人格。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通过相互接触,对规则的诠释的过程中,彰显着人格的魅力。思想决定行动,体育课上通过学生的行动可以洞察学生的品行。另外,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决定行为的结果,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某一任务完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德育的渗透点,把体育精神发扬光大,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开朗的面对生活的性格。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与幸福,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达到体育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实施阳光体育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学问再大,也难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高等学校更应确立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调整教学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和技能教育,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特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1.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教的是正确姿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培育,同时对已经形成的体育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多观察,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满足他们对体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体育课应注意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在需要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2.锻炼自我,健全竞争心理。在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之后,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教师在教学引导学生竞争中,用正面教育学生遵守竞争规则,正大光明,实实在在地全力以赴地去提高自己,用实力去战胜对方,采取积极的竞争心理。
3.战胜自我,培养竞争能力。在培养自己的竞争能力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挑战和困难,这就要培养学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同学们的掌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潜力,也就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久而久之,在一次次战胜自我中,也就超越了自我,就一定会养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勇于进取的性格。
(二)教学中的德育思想贯彻
1.用崇高的精神去塑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言谈举止、榜样作用,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2.用课堂常规严格要求学生。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3.用独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渗透于各科教学。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又有它的特别的优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它彰显了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等等。它是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是克服现实体育竞技中出现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的新要求,符合奥运精神和宗旨。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51083。
关键词:体育; 德育; 良好的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807.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2-001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师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通常只重视学生身体方面的发展,往往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愿练习等等不良心理表现。
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要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注重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以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练“身”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把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一、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传统的体育教育一般只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质因素,忽视了心理因素的培养。现在的学生有自尊心,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体验丰富,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希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健全自己的人格。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通过相互接触,对规则的诠释的过程中,彰显着人格的魅力。思想决定行动,体育课上通过学生的行动可以洞察学生的品行。另外,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决定行为的结果,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某一任务完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德育的渗透点,把体育精神发扬光大,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开朗的面对生活的性格。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与幸福,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达到体育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实施阳光体育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学问再大,也难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高等学校更应确立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体育观念,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调整教学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和技能教育,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特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1.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教的是正确姿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培育,同时对已经形成的体育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多观察,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满足他们对体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体育课应注意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在需要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2.锻炼自我,健全竞争心理。在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之后,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教师在教学引导学生竞争中,用正面教育学生遵守竞争规则,正大光明,实实在在地全力以赴地去提高自己,用实力去战胜对方,采取积极的竞争心理。
3.战胜自我,培养竞争能力。在培养自己的竞争能力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挑战和困难,这就要培养学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同学们的掌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潜力,也就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久而久之,在一次次战胜自我中,也就超越了自我,就一定会养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勇于进取的性格。
(二)教学中的德育思想贯彻
1.用崇高的精神去塑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言谈举止、榜样作用,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2.用课堂常规严格要求学生。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3.用独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渗透于各科教学。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又有它的特别的优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它彰显了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等等。它是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是克服现实体育竞技中出现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的新要求,符合奥运精神和宗旨。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Q15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