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一、教学内容简介:
《动物的进化》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二册第九课课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初步了解动物进化的过程及所需相关的条件,让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研究,采集相关资料、制作个人网页、编辑集体剪报、进行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深层次地热爱大自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奇异的动物界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该课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虽然六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初步的研究,思维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但使其团结互助、协作研究去解决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
动物的进化,特别是关于史前动物的情况,由于本身所存在的神秘感,极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加以指引和点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研究方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理解事物的本质,体验成功的滋味,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认识到自然事物从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四、教学设计和步骤:
该课主要以动物进化为主线,指导学生通过一条主线来展开分支进行研究,着重研究所感兴趣之内容,自由组合,集中群体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分门别类
课前教师提供研究目标,出示研究范围:1、至今为止动物进化总趋势2、某一时期动物活动的情况3、某一种类动物的活动情况4、某一特定时期特殊动物群体活动情况等等。学生自由组合小队,搜集相关问题的资料,归总分类,并与信息课程相结合,还可建立网络素材库,以备资源共享。
第二阶段:讨论汇报、全体参与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电化设备展示学生的搜集成果。开展自评、互评,对表现优异的小队、个人进行褒奖,使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三阶段:开放空间、延续探究
不要束缚在教室里,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也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结合活动,如出一次相关报刊,制作相关的网页,撰写相关的科技小论文等等,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我能行"。
在上述一、三两阶段,课余完成,时间较为充裕,唯有第二阶段是课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既要体现学生准备材料的充分详实和准确,又要为课后开展延续探究奠定基础。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关动物活动的录象----可为澳洲古老动物和亚洲新兴动物的片段。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想法?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3、学生简单汇报。
4、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动物的一些情况。(通过有声有色的动物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进入自主探究的角色扮演中,自觉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1、谈话:在现在的自然界里存在很多的动物,可是你知道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在很久以前,它们什么样呢?
2、学生简单叙述,学生针对某种动物举例,出示相关资料。
3、请学生上机操作有关动物进化的课件。
4、提问:观看后有什么想法?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叙述动物的演变过程。
5、学生讨论,分层汇报结果。
6、学生点评汇报情况。
7、讲述:你们有没有想加以补充的吗?思考一下。
8、学生汇报思考结果,分组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并讲解。
9、师生共同点评,教师板书进化主线。
指导学生综合分析动物进化的规律及情况
1、谈话:探讨了动物演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出示所持观点的依据。
3、(出示研究的范围)
提问:请从每个时期动物的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
4、学生汇报,加以点评。
5、教师小结,板书“进化”。
(三)、巩固,延续
1、讲述:通过研究了解了有关动物的进化,可是你们认为这些够了吗?你还想
告诉大家什么吗?
2、学生分组展示研究的成果。(不囿于课本内容,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
3、讲述:你们对于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怎么样呢?有补充吗?有不同看法吗?
4、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发言。
5、师生点评最佳小组、个人,予以表彰,赠发奖励卡。
(四)、布置作业
1、讲解:动物的世界是奥妙无穷的,同学们也决不会满足眼前的成功,你们还想继续
研究下去吗?你们想以什么形式继续研究呢?
2、学生提出形式。
3、结束语:希望大家继续开展研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方式:剪报、板报、网
页等。我们将评选出最佳作品,欢迎投稿。
六、教学活动反思:
纵观整堂课及相关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讲究探究,重在发现,除对学生的新观点,新发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外,几乎未下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而是不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思考、探究,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共同思考,自始至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对有个性、有新意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恰当的鼓励,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思维得到空前发展。同时,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论探究性学习》 陆 景《中国教育学刊》
一、教学内容简介:
《动物的进化》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二册第九课课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初步了解动物进化的过程及所需相关的条件,让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研究,采集相关资料、制作个人网页、编辑集体剪报、进行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深层次地热爱大自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奇异的动物界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该课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虽然六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初步的研究,思维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但使其团结互助、协作研究去解决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
动物的进化,特别是关于史前动物的情况,由于本身所存在的神秘感,极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加以指引和点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研究方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理解事物的本质,体验成功的滋味,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认识到自然事物从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四、教学设计和步骤:
该课主要以动物进化为主线,指导学生通过一条主线来展开分支进行研究,着重研究所感兴趣之内容,自由组合,集中群体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分门别类
课前教师提供研究目标,出示研究范围:1、至今为止动物进化总趋势2、某一时期动物活动的情况3、某一种类动物的活动情况4、某一特定时期特殊动物群体活动情况等等。学生自由组合小队,搜集相关问题的资料,归总分类,并与信息课程相结合,还可建立网络素材库,以备资源共享。
第二阶段:讨论汇报、全体参与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电化设备展示学生的搜集成果。开展自评、互评,对表现优异的小队、个人进行褒奖,使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三阶段:开放空间、延续探究
不要束缚在教室里,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也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结合活动,如出一次相关报刊,制作相关的网页,撰写相关的科技小论文等等,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我能行"。
在上述一、三两阶段,课余完成,时间较为充裕,唯有第二阶段是课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既要体现学生准备材料的充分详实和准确,又要为课后开展延续探究奠定基础。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关动物活动的录象----可为澳洲古老动物和亚洲新兴动物的片段。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想法?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3、学生简单汇报。
4、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动物的一些情况。(通过有声有色的动物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进入自主探究的角色扮演中,自觉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1、谈话:在现在的自然界里存在很多的动物,可是你知道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在很久以前,它们什么样呢?
2、学生简单叙述,学生针对某种动物举例,出示相关资料。
3、请学生上机操作有关动物进化的课件。
4、提问:观看后有什么想法?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叙述动物的演变过程。
5、学生讨论,分层汇报结果。
6、学生点评汇报情况。
7、讲述:你们有没有想加以补充的吗?思考一下。
8、学生汇报思考结果,分组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并讲解。
9、师生共同点评,教师板书进化主线。
指导学生综合分析动物进化的规律及情况
1、谈话:探讨了动物演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出示所持观点的依据。
3、(出示研究的范围)
提问:请从每个时期动物的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
4、学生汇报,加以点评。
5、教师小结,板书“进化”。
(三)、巩固,延续
1、讲述:通过研究了解了有关动物的进化,可是你们认为这些够了吗?你还想
告诉大家什么吗?
2、学生分组展示研究的成果。(不囿于课本内容,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
3、讲述:你们对于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怎么样呢?有补充吗?有不同看法吗?
4、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发言。
5、师生点评最佳小组、个人,予以表彰,赠发奖励卡。
(四)、布置作业
1、讲解:动物的世界是奥妙无穷的,同学们也决不会满足眼前的成功,你们还想继续
研究下去吗?你们想以什么形式继续研究呢?
2、学生提出形式。
3、结束语:希望大家继续开展研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方式:剪报、板报、网
页等。我们将评选出最佳作品,欢迎投稿。
六、教学活动反思:
纵观整堂课及相关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讲究探究,重在发现,除对学生的新观点,新发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外,几乎未下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而是不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思考、探究,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共同思考,自始至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对有个性、有新意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恰当的鼓励,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思维得到空前发展。同时,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论探究性学习》 陆 景《中国教育学刊》